当前位置:协多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第三产业调研报告5篇

第三产业调研报告5篇

时间:2022-12-19 11:20:07 来源:网友投稿

第三产业调研报告5篇第三产业调研报告 县委统战部关于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寻找影响和制约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三产业调研报告5篇,供大家参考。

第三产业调研报告5篇

篇一:第三产业调研报告

统战部关于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寻找影响和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困难和原因,为县域经济提质增效和持续健康发展建言献策,县委统战部、来凤县知联会成立专题调研组,走访了*家企业,深入*个部门,召开了*次座谈会,就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和反映普遍的难点问题,进行“点对点”对接和解剖式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 ( 一) ) 工业经济概况 1、主要贡献:截止*年底,全县工业企业共*家,占全县企业总数的*%。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占全县 GDP 比重为*%。县属工业企业共纳税*万元(已剔除烟厂下划税收),占全县税收总额的*%,其中规上企业纳税*万元,占工业企业纳税额的*%。工业企业提供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占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工业企业吸纳就业人员*万名,占全县总就业人数的*%,其中规上企业吸纳就业人员*名,占全县总就业人数的*%。全年工业用电量为*万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

 2、行业及产品情况:*年工业行业增加值“三升三降”电机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家具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电力、热力、燃气生产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主要原因是矿产资源枯竭及环保政策限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增长放缓、需求下降。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量减少。主要产品产量“四增二减”。水泥产量同比增长*%,钢化玻璃产量同比增长*%,石灰石产量同比增长*%,人造板产量同比增长*%。硅酸盐水泥熟料产量同比下降*%,碳化钙产量同比下降*%。

 3、项目与投资情况:*年全年计划开工工业项目*个,占全年计划项目(*个)总数的*%,年计划投资*亿元。截至年底,已开工项目*个,占项目数的*%,完成投资*亿元;未开工*个,其中完成招商*个,存在用地问题*个,办理手续推进缓慢*个。*年完成工业投资*亿元,同比减少*%,其中:完成采矿业投资*万元,同比减少*%;完成制造业投资*亿元,同比减少*%;完成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投资*亿元,同比减少*%;完成工业技改投资*亿元,同比减少*%。民问资本完成投资*亿元,同比减少*%。

 ( ( 二) ) 规上企业概况 1、行业分布:*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其中食品加工企业*家,家居建材*家,清洁能源*家,电子信息*家,民族工艺品*家,其他*家,其中五大支柱产业企业占比*%。

 2、区域分布:规上企业主要分布在桂花树工业园区*家,四合工业园区*家,翔凤镇辖区*家,其他乡镇*家。

 3、运行情况:*年规上企业处于正常生产的*家,停产的*家,半停产的*家,正常运行率为*%。*家规上企业中有*家*年退出规模工业企业序列。所调研的*个行业(产品)中,有*个行业(产品)效益良好,其它*个行业(产品)效益出现下滑或亏损。

 4、产值情况:*年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亿元,工业销售产值*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产值过亿的企业*家、过*万的*家、不足*万的*家(这*家已确定*年退出规上企业库),且*年我县无一家新增规上企业。

 5、纳税情况:税收过千万的只有金凤建材工业有限公司*家,过*万的*家,过百万的*家,过*万的*家,税收大户主要集中在能源、建材产业企业约占工业税收的*%以上,有*家规上企业*年纳税几乎为零。

 6、企业获标认证情况:截止目前,全县获得地理标志商标*件、湖北名牌产品*个、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件、“无公害产品”*个。“有机食品”*个,“三品一标”认证在全州排名靠后。恒茂茶油、腾升香料*家公司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 ( 三) ) 要素配置情况 1、融资情况:截止*年底,全县共有*家国有投资公司、*家担保公司、*家参股融资担保公司,多家民间小额贷款和担保机构。全县存款余额为*亿元,贷款余额为*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贷款余额*亿元,占贷款总额的*%。

 2、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年县域调度资金共*亿元,通过县财政国库借给*家县属企业。截止*年底,按规定全部如期归还到位的企业只*家,占借贷企业总数的*%,金额为*万元,占总额的*%;归还了部分借款的企业*家,金额为*万元。总还款为*万元,还款比为*%。*年按照《来凤县域经济调度资金使用实施办法》,对*亿元县域调度资金使用进行改革,采取委托银行借贷方式,先后给*家企业进行资金借贷,金额为*万元,占总金额的*%。*家企业中规上工业企业*家,借贷资金合计*万元,占放贷资金的*%。重大产业发展基金额度为*亿元,除安排*万元用于过桥资金外,余下*万元用于支持*家企业,但至今无一家企业还款。省财政厅中小实体经济发展资金*万元拨付到国有控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增加股本。

 3、土地资源利用情况:我县历年来共报批工业用地总量为*亩,目前已供应工业用地*亩,未供应面积为*亩,未供地主要集中在经济开发区管理区域。

 4、不动产证办理情况:截止*年底,全县共有*家工业企业涉及到办证,其中有*家没有申请办证,已办理不动产证的*家,办理土地使用证*家,在办理土地使用证的工业企业中,因无房屋规划建设许可证、环评许可等而不能办理不动产证,没有完全办理不动产证的企业占应办证企业总数的*%。

 ( ( 四) ) 经济开发区情况 经济开发区于*年底由国家发改委批复成立,基本形成一区三园”,目前重点建设桂花树工业园和四合工业园。两个园区累计投入资金逾*亿元,征用土地*亩。桂花树工业园基本实现“七通一平”,四合工业园实现“三通一平”。*年,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工业增加值*亿元。纳入开发区统计范围的企业*家,入驻园区企业*家,其中桂花树工业园*家,四合工业园*家。截止*年底,入驻企业中正常生产企业*家,停产半停产企业*家,在建企业*家。

 ( ( 五) ) 工业经济软环境情况 近几年来,县政府清理规范县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了行政审批事项*多项。一是对基建项目行政审批流程进行梳理。通过减少申报材料、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建立了联合审批、部门协同的办理机制,形成规范化的基建项目行政审批流程“一张图”和项目审批收费“一张表”。二是推进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通过了国家级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验收,编制的《政务服务中心基础设施规范》和《政务服务中心服务规范》成为湖北省地方标准,填补了省内行政服务类地方标准空白,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三是行政审批领域“容缺预审、容错免责”、“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得到省州领导的充分肯定,“来凤之狠”成为来凤的靓丽名片。四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为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来凤县推行审批服务“四办”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实施方案”,“来凤县经济开发区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改革,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从这次调研情况分析,我县整体上发展意识不强、工业基础薄弱、资源禀赋不足、要素作用弱化、平台建设滞后、发展环境不优、企业素质不高,导致工业经济发展乏力。这里面有历史的原因,有资源和区位的客观实际,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支持和引导原因,需要我们认真剖析和面对。

 (一)发展意识不强。一是我县在工业经济发展上普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和不足,重视不够,信心不足,工业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被弱化。二是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不多,落实不够。三是服务工业经济的组织机构不健全,部门合力不够,服务环境不优。四是服务意识不够,部分干部没有把服务企业当作应尽之责,缺乏专业能力与担当精神,死守条条框框多,灵活创新少。五是干部、企业对发展普遍缺乏信心,对工业经济发展方向不清楚,对发展前景悲观。调研中发现,少数来凤本土企业开始转移到周边县市发展。截止*年*月,宣恩县宣南工业园共进驻企业*家,其中从来凤引进的有*家。据介绍,还有*至*家来凤本土企业有进驻该园区的意向。

 (二)工业基础薄弱。由于历史的原因,来凤形成了以卷烟工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而卷烟工业这一支柱的坍塌,立刻暴露了来凤其它方面产业的脆弱和薄弱。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小。从三产业结构看,工业产值占比只有*%,现价绝对额只有*亿元,在全州排名倒数第二。二是传统产业比例大。产业链条短,以资源依赖型,粗放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为主,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三是产品结构单一。初级产品、中低档产品多,附加值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缺乏消费者认可、市场占有率高、影响广泛的拳头产品。四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少,企业技术水平低,核心竞争力不强。绿色食品加工、家具建材、清洁能源、电子信息、民族工艺品五大产业中规上企业最多的才*家,最少的只有*家,只有*家企业税收过千万。

 (三)资源禀赋不足。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取得明显成效,特色产业基地达*万亩,但与其他县市和工业经济发展需要的产业基础来说,差距还很大。其他自然资源蕴藏量并不丰富,目前正在开发和可供开发的自然资源有水能、风能、页岩气、煤炭、重晶石、萤石、陶土等,还有少量的铅锌矿和铁矿,风能还在测风阶段,页岩气还在勘探之中,其他资源开发价值不大。在水能方面,全县水能蕴藏量经反复勘测和技术处理,理论上也只能达到*万千瓦,既使实现极限开发,增长空间也有限。在矿产方面,无论是煤炭,还是重品石等资源,其

 储量都不能保证一个规模以,上企业持续正常生产需求。总体说来,我县工业有资源缺产业,有产业缺规模,有产品缺品牌,对农村经济带动能力弱,以农产品加工转化促进工业发展能力弱。

 (四)要素作用弱化。土地资源缺乏和供应不平衡的问题突出,工业用地存量不足与项目建设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闲置现象普遍。受经济下行影响,企业资金回笼周期长,企业普遍流动资金不足。绝大部分企业存在不动产办证的困难,无法进行银行抵押。安普罗、民生集团等企业的社会融资问题,给来凤的金融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县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积极性不高,合作银行签约难。受抵押物的限制,财政资金发挥的引领带动作用有限。

 (五)平台建设滞后。一是经济开发区现建设管理范围与原核准区不符,且桂花树、四合工业园发展空间不足,严重制约了开发区的发展。二是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经费全部由财政拨款,缺乏基础设施建设及公益项目建设自主能力,自我滚动发展能力不足。三是开发区管委会职能弱化,服务水平不高,体制机制不合理,难以服务好企业。机构设置不科学,很多职能无法履行,服务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招商引资企业落地难。

 ( ( 六) ) 发展环境不优。一是为发展服务、为工业经济服务、为企业服务的理念没有真正形成,行政效率低下。工业经济涉及的职能部门之间统筹不够,没有形成服务的合力。二是部门监管职能缺失,职能交错、边界不清、事中事后协同监管难,信息不共享,部门之间存在办事相互推诿、各自为阵、协作不够等问题,政企沟通渠道不畅通,了解和解决问题的常效机制没有形成。三是对企业解困行动大都停留在靠会议、靠表态和文件支持,后续工作没跟上,落不到实处。四是干部作风不实,业务素质不高,一些存在不作为、慢作为、不敢担当、不愿负责等问题。五是部分干部对工业经济基本情况不熟悉,对政策研究不深不透,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六是法制和诚信环境有待治理,少数人阻碍干扰项目实施和企业正常生产,造成项目难推进、企业发展受影响。

 企业反映,招商时好话说尽,项目落地后不兑现承诺,在发展中遇到困难请求解决时,部门间不是“推”,就是“拖”,让你干着急。

 ( ( 七) ) 企业素质不高。一是队伍建设弱化。没有专业管理团队,缺乏人才,大多数企业属于家族式的,甚至是作坊式的,直接影响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一是管理方式落后。现代管理意识不强,管理水平不高,没有形成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三是研发意识弱化。投入不足,企业技术力量匮乏,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四是市场意识不强、自身素质不高。在企业发展中主要精力没放在企业管理、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上,热衷于跑部门、找领导、要项目、套资金,过度依赖政府和部门。五是少数企业盲目投资、一味贪大。另外还存在些不讲诚信,借贷不还变为“老赖”,有的企业纳税意识不强,只要支持不讲奉献,社会责任感欠缺。

 三、促进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 一) ) 强化发展意识,理清发展思路 1 1 、将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发展不够,发展不快是来凤最大的实际。我县在州内、省内、武陵山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劣势明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改善民生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压力巨大。特别是今年全县要实现脱贫攻坚整县摘帽,工作任务异常艰巨。这需要我们认清发展大势,把握县情实际,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建功必须有我的责任感,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变困境为机遇,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不断壮大县域综合实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实现来凤县经济快速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用工业反哺农业,用工业带动第三产业。

 2 2 、立足县情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立足我县区位、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打破思维定势,更新发展理念,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经济总量的恢复和增长,作为全县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把工业发展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成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一方面,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藤茶、油茶、小水果、生姜、大头菜、面条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业,不断扩大...

篇二:第三产业调研报告

2 期 (总第 41 期)

  大同市地方税务局编                              2006年 9月 13日  关于第三产业税负的调研报告

 第三产业是地方税收的重要收入来源, 按照全省地税系统大调研精神和省局调研提纲的要求内容, 结合我市实际, 我们认真组织开展了这次调研活动,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大同市近年来的产业税负情况 

 -2- 近年来, 大同市的地区生产总值由 2001年的 19617 68万元,发展到 2005年的 37 02507万元, 年均增长 17 .2% , 从经济总量上, 到 200 5年在全省居第五位, 2005年的增速为 12.2% ,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12.5% )0. 3个百分点。

 从各产业所占比重看, 200 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5.9:53.9 :4 0.2。

 五年来, 大同市地税系统的税收收入由 20 01年的 909 95万元, 发展到 2005年的 19317 8万元, 年均增长 20.7 1% , 税收增速高于同期的经济增速 3.51个百分点。

 从税收收入总量上, 到 2005年在全省地税系统也居第五位, 20 05 年的税收收入增速为 35.4% ,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6.7 9% )8.61个百分点。

 从各产业税收所占比重看, 200 5年第二、 第三产业税收结构比为 4 5.9 4:54 .06。

 从 200 1—2005年各产业税负情况来看, 五年的平均税负为 4 .4 2% , 其中:

 第二、 第三产业税负分别为 4 .19 % 和 5.27 % 。

 2005年的税负为 5.22% , 其中:

 第二、 第三产业税负分别为 4 .4 5% 和 7 .01% 。

 与全省相比,2005年的税负比全省平均水平(4 .84% )

 高 0.38个百分点, 其中第二产业税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02% )

 0 .5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税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37 % )

 1.64个百分点。

  二、 各产业税收收入级次变化及其规律 

 200 1—2005 年, 大同市地税系统共组织入库税收收入6109 9 8万元, 共提供中央级税收 132147万元, 占税收收入总额的 21.63% ; 省级税收 12109 4万元, 占税收收入总额的 19 .82% ;市级税收 24529 7 万元, 占税收收入总额的 40 .15% ; 县级税收1124 60万元, 占税收收入总额的 18.4 0% 。

 各产业税收的级次比重为:

 中央级税收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分别占 17 .09 % 和 25.93% ;省级税收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分别占 21.07 % 和 18 .64 % ; 市级税收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分别占 46.12% 和 34 .48% ; 县级税收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分别占 15.7 2% 和 20.9 5% 。

  从 2001年到 200 5年五年间, 地方税收的级次划分先后经历过三次财政体制分配关系的变动。

 200 1 年地方税收没有中央级税收收入; 省级税收收入的构成包括省级企业缴纳的营业税、 资源税、 企业所得税, 县新华书店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全部城镇土

 -4- 地使用税的 50% 。

 2002年实行所得税收入分享和调整省对市、 市对县的财政体制, 主要税种收入实行分享的比例为:

 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中央级 50% 、 省级 17 .5% 、 市级 15% 、 县级 17 .5% ;营业税、 资源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省级 35% 、 市级 30% 、 县级 35% 。2003年至 200 5年又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分享比例调整为中央级 60% 、 省级 14% 、 市级 12% 、 县级 14% , 营业税等三个税种的分享比例不变。

 从财政体制分配关系稳定后 2003年至 2005年的级次收入变化, 可以看出以下规律(200 5 年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缴纳中央级营业税 3619 0万元, 计算 2005年第三产业比例时剔除此收入看规律):

 中央级税收收入在第二产业中分别占 16.32% 、 25.02% 和 21.65% , 呈上升趋势; 在第三产业中分别占 20 .7 2% 、 19 .61% 和 19 .84 % , 呈稳定趋势。

 省级税收收入在第二产业中分别占 21.18% 、 19 .7 1% 和 21.33% , 呈上升趋势; 在第三产业中分别占 21.9 1% 、 22.21% 和 21.58% , 呈下降趋势。

 市级税收收入在第二产业中分别占 4 8 .14 % 、 4 2.9 8% 和 4 3.7 1% , 呈下降趋势; 在第三产业中分别占 38 .27 % 、 39.29% 和 4 1.23% , 呈上升趋势。

 县级税收收入在第二产业中分别占 14 .37 % 、 12. 29% 和13. 32% , 呈下降趋势; 在第三产业中分别占 19.10% 、 18.89% 和17 .36% , 呈下降趋势。

  三、 地税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及其规律 

 2001 年大同市地税系统征收的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 7 4 .57 % 。

 2002年实行主要税种按比例分享的财政体制后占 60.59 % 。

 从 2003年主要税种分享比例稳定后, 到 2005年三年所占比重分别为 54.7 9 % 、 52.44% 和 50.95% , 20 04年的比重较 2003年下降了 2.35个百分点, 2005年的比重较 2004年下降了 1.4 9个百分点, 明显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造成地税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逐年下降的原因, 主要是初级产品比重过大(20 05年大同市采掘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51.84 % 、 采掘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的 60.9 5% ), 经济的发展没有实现不同税种的相对均衡增长, 增值税增长过快, 200 1 年全市增值税 124 127万元, 200 5年达到 392630万元, 年均增速达到33.36% , 高出地税税收收入增速 12.65个百分点。

 如果产业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大的改变, 这种比重下降的趋势在近年内仍将难以

 -6- 改观。

  四、 20 05 年县区分产业税负情况及其第三产业税负偏高或偏低的原因 从 2005年我市 11个县区的税负情况看, 税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22% )

 的只有 4个县区,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出非农业区税负偏高和县区之间税负悬殊差距大的特点。第三产业税负最高的是城区, 2005年第三产业税负高达 13.5% , 其税负偏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从外部经济环境看, 城区依托位居城市中心的区域优势, 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非公经济发展迅速, 特别是住宿餐饮、 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为第三产业税收提供了良好的税源基础。

 二是从内部税收管理看, 城区对第三产业税收管理的信息化程度高, 税收定额以及餐饮、 服务业定额发票全部实行了微机管理, 第三产业税源管理的加强促进了税收的有效增长和第三产业税负的提高。

 阳高县 2005年第三产业税负仅为 1.7 2% , 是税负最低的县, 其税负偏低的原因有两个

 方面, 一是该县第一产业在 G D P中的比重高达 37 .51% , 是各县区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的县。

 二是该县第三产业不发达, 内部行业应税税基偏小, 2005 年全县应税第三产业的行业产值仅占第三产业总额的 34 .52% 。

 该县第三产业的企业大部分规模小加之盈利水平低, 导致所得税适用税率低和第三产业税负的偏低。

  五、 2005年各行业税负情况及其对第三产业税负的影响 从 2005年的分行业税负来看, 在第二产业中, 高于第二产业平均税负 的有采矿业和建筑业两大行业, 采矿业税负 为5. 26% , 高于第二产业平均税负(4 . 45% )

 0. 81 个百分点, 高于税收总体税负(5.22% )

 0 .04个百分点, 主要是受煤炭资源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拉动, 2005年煤炭资源税和企业所得税完成 4 09 14万元,占第二产业税收总额的 4 6.10% ,比 2004年的比重 (37 .94 % )提高了 8.16个百分点。

 建筑业作为地税收入的重要来源, 其税

 -8- 负位居第二产业的首位, 2005年建筑业税负为 7 .58% , 高于第二产业平均税负(4.45% )

 3.13 个百分点, 高于税收总体税负(5.22% )

 2.36个百分点。

 在第三产业中, 高于第三产业平均税负的有交通运输、 仓储及邮政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两大行业,其中交通运输、 仓储及邮政业税负为 11. 28% , 高于第三产业平均税负(7 . 01% )

 4. 27 个百分点, 高于税收总体税负(5.22% )6. 06 个百分点, 主要是受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缴纳中央营业税 36190万元的拉动, 如果剔除此因素, 其税负为 3.29 %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税负为 37 . 9 2% , 是产业税收中税负最高的一个行业, 其税负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原因是该行业的征税范围较广,随着税收征管措施的完善和发票管理手段的加强, 促进了其行业税负的大幅提高。

 从行业税负的情况可以看出, 在目前大同仍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框架下, 煤炭形势好则第三产业比较发达, 煤炭形势差则第三产业衰弱, 采矿业直接关联影响第三产业中的交通邮电、 住宿餐饮乃至商务服务业的发展, 建筑业又直接关联影响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业的发展, 二产和三产的主导行业息息相关、 相辅相成。

  六、 县区第三产业税负高低与产业结构和煤炭产业比重的联系 从 2005年各县区的税负情况, 可以看出两方面的联系:

 一是第一产业比重越大的县区, 第三产业税负越低。

 如阳高县是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的县, 其第一产业比重达 37 .51% , 而其第三产

 业税负仅为 1.7 2% , 是第三产业税负最低的县。

 大同县第一产业比重为 30.26% , 是第一产业比重偏小的县, 而其第三产业税负达 7 .17 % , 远远高于其他农业县区的税负。

 二是煤炭产业比重大的县区, 第三产业税负依然偏低。

 如左云县的煤炭产业比重在各县区中最大, 而其第三产业税负也仅为 3.65% , 远远低于其第二产业 11. 16% 的税负水平。

 以上两个方面的联系, 说明农业县区和煤炭产业比重大的县区, 近年来新兴替代产业还尚未形成, 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很滞后, 一产偏重和“一煤独大” 的结构性弊端是导致县区第三产业税负偏低的重要原因。

  七、 影响第三产业税负的主要原因 一是 G D P关联因素。

 G D P核算内容的广泛性, 使第三产业税收与 G D P的关联度有限, 第三产业中, 水利、 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 科学研究、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的增加值所提供的第三产业税收微乎其微, 2005年我市这些行业的 G D P近 36亿元,占全市 G D P总量的近 10% 。

 这样, 第三产业中无税或低税 G D P与高税 G D P所占比重的大小, 相应会影响到一个地区第三产业税负的高低。

  二是经济因素。

 第三产业既是近年来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又是税收贡献率大的产业, 地税主体税种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几乎覆盖了第三产业的全部行业, 随着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正在逐步加快, 相应为第三产业税收提供了较大的增长空间。

 但是, 行业的分布和企业效益的高低也是决定和影响

 -10- 第三产业税负高低的关键性因素。

 如 2005年大同市批发和零售业占第三产业 G D P总额的 14 .56% , 由于主要是缴纳增值税, 再加上微利经营, 地方企业所得税仅占第三产业所得税总额的7 .2% , 该行业的总体税负仅为 1.94 % 。

 这就说明低税行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越大, 越会造成地方税收的增长缺乏后劲。

 其次,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的强弱以及经济外向度的高低, 也直接影响到企业效益和产业税负的高低。

 如 2005年大同市来自第三产业的企业所得税完成 7 9 9 3万元, 仅占企业所得税总额的28.66% 和第三产业税收总额的 7 .65% , 这也是造成第三产业税负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政策因素。

 现行税收体制中, 由于地方税种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 车船使用税、 土地增值税与 G D P的关联度不大, 因而造成 G D P的增长并不能带来这些地方税收的相应增长。

 而与经济关联度很大的企业所得税, 由于新办企业归国税征收的政策造成地方所得税税源日渐匮乏。

 印花税的征税范围过小, 税率几十年不变。

 城市维护建设税虽收入较大, 但还属于附加税。

 近年来停征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屠宰税也都属于地方税收。

 所有这些政策性因素必然制约着地方税收的增长和第三产业税负的提高。

  四是征管因素。

 首先, 税收征管环境的优劣影响到税收征管质量和税收收入的高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三产业税收涉税面广的特点, 决定了其所面临的征管环境越来越复杂化, 因而

 纳税人纳税意识的高低和社会各界对税收工作的支持度, 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第三产业税收的管理是否到位, 征管质量是否提高。

 其次, 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程度既影响到税收公开、 公平、公正原则的贯彻和服务经济、 服务社会宗旨的落实, 又影响到税收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和产业税负的高低。

 征纳关系融洽、 征管信息化程度高的地区, 其产业税负必然会得到有效提高。

  八、 提高第三产业税负的途径 一是经济决定税收, 税收促进经济, 提高第三产业税负经济结构调整是关键, 应按照“二产调强, 三产调大” 的策略,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 努力发展和壮大第三产业经济总量, 为第三产业税收提供广阔的经济税源基础, 有效地保障地方税收的可持续增长。

  二是优化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结构, 集中力量重点扶持运输物流、 邮电通讯、 房地产和租赁服务等高税负行业的发展。

 在扩大招商引资的项目 选择上, 要重点鼓励和支持投资者发展电子信息、 服务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发展前景广阔的第三产业项目, 努力构建科技型、 资源型、 节约型的新的产业增长格局,。

  三是着力提高第三产业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在为企业落实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 鼓励和引导企业向政策优越、 条件宽松的行业发展,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促进企业所得税对第三产业税负提高的拉动力。

  四是规范第三产业税收管理, 优化办税服务, 加快信息化建

 -12- 设, 积极探索制定适合行业特点的分行业税收征管办法, 全力推进房地产税收“一体化” 管理、 餐饮等服务业定额发票管理, 强化纳税申报、 税源监管和发票管理, 以实现税收精细化管理, 推动第三产业税负的不断提高。

  九、 研究第三产业税负对地税收入可持续增长的意义 目前, 我省我市的经济发展已步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结构调整和综合实力的增强已越来越依赖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研究第三产业税负问题, 是有助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和服务经济的需要, 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省我市工业基地建设,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有利于缓解工业化、 城市化带来的就业压力, 促进社会稳定, 有利于正确分析和解决地方税收面临的新情况、 新问题, 对于促进地税收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同市地方税务局    张录  李英莲  李佃军)

  

 ...

篇三:第三产业调研报告

! 至』! 至整签璺垫塑直些盟窒垡丝咝丝丝塑垒型垒丝;丝丝文章编号:1001—148X( 2012) 12-0012-08基于产业协调发展的哈尔滨第三产业发展研究哈尔滨市第三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摘要: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内部结构的升级本质上要依托于三次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受削于工业发展的滞后,哈尔滨市第三产业规模较小、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虚高且增长乏力、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较为突出。结合哈尔滨市第三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应以构建先进制造服务业、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两轮驱动” 的服务业发展模式为核心,根植于一、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内生需求,在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哈尔滨市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第三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5;F2“ .1文献标识码1 B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第三产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发展水平在一般意义上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对于第三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视角去审视和剖析哈尔滨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机遇与可供选择的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对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哈尔滨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哈尔滨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一) 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但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仍处于下游水平通过强化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主旋律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哈尔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基本呈快速平稳增长态势,年增加值从1979年10.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 867.6亿元,平均增速达到13.55%。但与同期其它14个副省级城市的发展规模相比,仍处于下游水平,仅高于西安、长春和厦门三个城市,位列第12位;从人均第三产业值看,排名更低,仅高于长春,位居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的倒数第二位( 见表1) 。( 二) 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稳步上升,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中游水平伴随着总量规模的迅速扩张,哈尔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也稳步增长,由1978年23.8%增长到2010年50.9%,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7( 见表1) 。其中,1990年哈尔滨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1.0%,2009年达到峰值51.2%。相应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也从1978年的24.9:51.3:23.8调整为2010年的11.3:37.8:50.9。从比重上看,哈尔滨市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已经从过去的二、一产业推动转变为现在的三、二产业主导。2010年三产和二产对经济的贡献度分别为49.5%和44.2%。( 三) 吸纳就业能力稳步提高,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2010年哈尔滨市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已经达到230.7万人,较1997年增加了90.3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就业人口总数的比重也从1997年的32.5%上升到2010年的47.O %,增长了14.5个百分点( 见表2) 。在1997—2010年期间,收稿日期:2012—05—26本研究由哈尔滨市专顾委重点招标课题“ 哈尔滨市第三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视角的分析” 项目资助,本课题由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曲振涛教授主持,本报告执笔人:曲振涛、张曦、周方召、尹龙,课题组其他成员包括:王曙光、项义军、任泽沫、蔡德发、潘鹏杰、周正、杨慧赢、李娟、陈彦丽、王春字、焦晋鹏、王戈、张小锋。万方数据

 总第428期基于产业协调发展的哈尔滨第三产业发展研究除1998年和2006年比重略有下降外,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整体上呈现稳步攀升态势。其中,1998年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04年则进一步超过第。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相应地,哈尔滨市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从1997年的34.5:33:32.5调整为2010年的31.3:21.7:47。表12010年15个副省级城市间G D P及第三产业的比较城市G D P( 亿元)工业增加I。磊1 021.6三产增三产增第三三产人均三人均三G D P排名。焉加姜排主兰塞萎主慧主亲莓121250.9加值加值排产业比重产增加产增加哈尔滨沈阳‘大连‘长春‘南京杭姘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3 664.95017.05 158.13 329.O5 012.65 945.85 125.82053.73 9l O .85 666.25 515.810 604.59 5l O .95 551.31 867.6718 835142 296.092242.2844.71228 454102 306.172 167.5942.01333 70941 102.013l 356.41440.71417 913152 005.3102 542.5750.7832 48162 500.332 893.4348.740.21033 28452 569.682059.2101527 41811869.47151 003.91550.3955 5国”3“1 352.4。112 058.2l l52.6530 50982 4:54.242630.6646.4l I30 56172 079.862 812.9451.0630 068∞198—93 594.316 464.8161。0l2—l ”4 233.224 981.6253.22198 470”2062。852785.3552.432069820 012123 241.51 006.4141 691.91352.1413数据来源:哈尔滨统计年鉴2011。人均第三产业值计算方法:人均第三产业值=人均G DP值掌第三产业值/地区生产总值。说明:( 1) 带’ 的城市其三次产业结构是二三一。( 2) 带一号的厦门、广州和深圳三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没有官方数据,课题组按照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与年末户籍人口数相比进行简化处理,没有与购买力评价结合,但这并不影响结论。( 3) 大连市的工业增加值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增加值。表2年份置,|数ii■ 五五● i五1;■ ii■ 云五1五i百1997431.6148.72142.54116.01140.361997—2010年哈尔滨市三次产业吸纳就业情况就业人三次产业吸纳就业人口数( 万人)比重构成,1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其中:工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其中:工业第三产业34.5033.0029.∞26.嬲32.5031.40498.6488.3490.74912.7494.3501.8498.4456.3452。O474.8479。4483.8490.7197.38185.59185.57183.00l 幽.60183.99167.69159.20157.80155.10154.90154.oo153.70144.89143.10144.90145.10143.20141.06144.80124.50125.50126.30124.30121.90106.30120.9l118.醅117.95117.23114.93111.20113.8492.4793。5293.1381.3172.97156.29159.58160.24164.60166.50176.79185.87172.60168.70193.40200。202cr7.90230。7039.6038.0037.8037.2037.3036.7033.6034.9034.9032.7032.303l 。∞31.3029.3029.5029.4029.∞28.1029.1027.3027.∞26.6025。9025.2021.7024.2524.3024.0423.7923.2522.1622.8420.2720.6919.6l16。9615.0832.7032.7033.4033.7035.2037.3037.舳37.3040.7041。∞43.0047.00数据来源:哈尔滨统计年鉴1999、200l 、2005、2007、2008和2011年。嗍嘞撇姗舭嬲擞|言|萋帅姗姗舢万方数据

 ·14·商业研究2012/12( 四) 传统行业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2000年以来,连锁代理、超级市场、货仓式商场、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和与之相配套的物流中心和商品配送中心不断涌现。同时,旅游、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社区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以及教育文化等新兴产业全面发展,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10年哈尔滨市金融房地产业、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和其他非营利性服务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85.5、353.5和445.7亿元,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5.29%、18.93%和23.86%( 见表3) ,三者合计较2006年上升了1.8个百分点。二、哈尔滨市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第三产业规模较小、比重偏低与虚高现象并存,不符合产业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从规模上看,2010年哈尔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和G D P均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第12位。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仅18835元,位列倒数第二位。总量较小的问题非常明显。从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看,哈尔滨是东三省4个副省级城市中唯一一个产业结构达到三二一阶段的城市,三产的比重似乎已经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然而,近5年来哈尔滨市三产增加值在G D P中的比重以及对G D P的贡献率一直在50%左右的水平徘徊不前,增长乏力。哈尔滨市第三产业之所以规模较小、增长乏力,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哈尔滨市工业整体发展滞后,对第三产业的内生需求不足。从规模上看,2010年,哈尔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021.6亿元,仅高于西安和厦门市,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3位( 见表1) ;从占G D P的比重看,哈尔滨市工业占比已经从1978年的47.8%下滑到2010年的27.9%( 见图1) ,远低于同处东北地区的沈阳、大连和长春市;从竞争力看,原有重工业优势逐渐丧失。2010年哈尔滨市大中型企业的数量仅为174个( 其中大型企业数量较上一年减少3个) ,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高达69.82%,而资产利润率仅10.79%。其中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石化工业和医药工业四大主导产业占据了哈尔滨市全部工业76.1%的资产、85%的产值、87.9%的利润和90.3%的税金,但资产利润率却分别仅为3.1%、4.63%、8.45%和11.39%。如果将通货膨胀因素考虑进去,2010年,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石化工业的资产利润率就为零甚至是负数。工业发展的滞后不仅直接导致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足( 如金融业每年有大量信贷资金被迫调往南方城市) ,还引致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进而抑制了对传统服务业的需求,致使第三产业增长乏力。妻鞣餐鬻瓣囊囊冀囊簧囊鬻鬻囊囊璧囊篓羹藩嚣蠹萋耄ll豢豢l篓;蠡参霪i攀蓉j蓼≯i瓣誊攀黉蠹篝爨露誉鬻熬嚣壤薰囊囊雾篓誊萋≤!妻萋薹篓誓萋≥纂戮蘸≈}学露霉溪嚣毒薹鬻鍪囊冀霪墨嚣≯签纂蕊善篱遂塞j 篓薹誊≤翼誊莲j 。薹誊警夕‘溪蘩霎萋鏊≤繁裂攀季霎錾鬈鏊i攀萋雾鬟鬻毳鎏爹誊;萋囊囊篷妻爹’ 一:霉鲞囊赫i鞴藕鬻黼鞴鞴藁螽蘸赫r赫≤磷鞲醚赫赫’;;i攀毳囊莩薹篓≥≤:萋薹萎篓薹囊萋薹誊鏊冀纂妻i萋篓襄≤誉冀誊霎二;羹;{攀霉i薹嚣萋囊萋≥i;≤。:.·纂鋈娄≥:羹霎妻笺篓薹霎鬟饕藿薹5藩蓦囊冀鍪粪ll;l粪笺j囊薹连≥≤;每:菇鼍萎鍪誊ij,≤:墨●霪§ ;§ 警‘ !;≤薹鍪囊镬蠹鋈鋈薹篓蓊嫠襄墓冀鋈薹薹i蔫i;囊薹+二.:一≯:≥;£.,i饕嚣,.-。j猛葫《’图11978—2010年工业产值在G D P中的比重按照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三次产业结构只有在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才进入三二一的服务经济阶段。目前,哈尔滨市经济整体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应当如沈阳、大连和长春等城市一样是二三一的关系,而非三二一关系。也就是说,目前哈尔滨市较高的三产比重实质上并非是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结果,而是工业发展不足所导致一种虚高现象,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不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应该通过大力发展工业来增强其对第三产业的内生需求,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增强第三产业对一、二产业的带动和服务作用。万方数据

 总第428期基于产业协调发展的哈尔滨第三产业发展研究·15·( --)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不能满足一、二产业发展的需要一、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 即农业服务业和统计意义上的生产性服务业) 的支撑。无论是和同层次的副省级城市相比,还是与中等收入经济体相比,哈尔滨市的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仍然偏高,劳动生产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究其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生产条件落后,投入不足和从业人员过多之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农业服务业发展滞后,农资、农机农业用水服务以及流通体系、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等亟需完善。由于没能形成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缺乏快速、准确的市场信息以及流通组织和社会化服务,农业服务业对农业发展的推进作用不仅不明显,而且在逐渐弱化。2006—2010年间,哈尔滨市农业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基本上低于农业产值的增长速度。相应地。农业服务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基本上呈下降态势。从2005年的2.3l %下降到20l O 年的1.9r7%( 见表4) ,不及同期沈阳市的一半。2009年沈阳市农业服务业占比从2008年的4.3%上升到4.7%。表32005-2010年哈尔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墅兰婴圭占比( %) 亿元占比( %) 亿元占比( %) 亿元名称婴±型兰占比( %) 亿元型生占比( %) 亿元占比( %)垫! 竺生亿元数据来源:哈尔滨统计年鉴2008、2011年。说明:带’ 号的数据是课题组调研数据。工业整体发展滞后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反过来影响了其对工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不仅表现为与其它部分副省级城市相比增加值低,还表现为在第三产业的占比低,长期维持在33%一34%之间窄幅波动,无力向上突破( 见表5、表6) 。表4哈尔滨市农业服务业发展状况2005,10.313.5445.18。82。3l撕傀嘶%卯222ll73O9l667679l22O63O45铂铘啪似;呈O08l3485568l825O2345|§ 嬲撇舢舢万方数据

 ·16·商业研究2012/12表52005—2010年哈尔滨市第三产业构成年份嚣筠眇,嚣筠川%,篇篇抛%,2005298.633.76389.644.04196.322.202006337.533.39438.743.402007400.533.80520.543.802008‘483.233.90593.541.632009‘548.333.64692.942.532010’639.533.58782.442.95说明:本表及表7带‘ 号的2008、2009和2010年数据是课题组调研数据。234.6265.5349.4387.1446.723.2l22.4024.4723.8323.47表62009年部分副省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10044.O20.317.211.37.210043.720.816.811.47.310045.319.815.512.07.410042.123。315.611.O7.910039.525.615.811.47.710041.823.116.011.77.4( 三)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均表明,在第三产业比重增大、三次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同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应呈现出高级化趋势。合理的内部结构是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第三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高级化过程一般体现为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的比重逐步下降,金融保险、房地产以及信息传输和计算...

篇四:第三产业调研报告

于唐山市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唐山市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并以其各种服务功能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调整现代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市场经济发育,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中国逐步进入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新的产业发展期,我市工业迅猛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并逐步转向服务类消费。经济环境的变化,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内在动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1、在全市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稳步提高,增长速度逐年加快。据初步测算, 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481.95 亿元,同比增长13.7%,增速比上年提高 2.9 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生产总值增长4.2 个百分点,贡献率为 28.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01%,比上年提高 0.16 个百分点,“九五”以来年均提高 0.22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邮电业增加值 172.16 亿元,增长 14.6%;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 147.96 亿元,增长15.4%;房地产业增加值 41.67 亿元,增长 9.4%;其它服务业增加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值 91.97 亿元,增长 12.3%。交通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是拉动第三产业增长的主要行业,分别拉动第三产业增长 4.7和 4.8 个百分点。

  2、劳动就业人数增加,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末,全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102.68 万人,比上年增加 4.87 万人,占我市全部从业人员的 26.7%,比“九五”初期提高 4.3 个百分点。“十五”以来累计吸纳就业人员 8.62 万人。在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行业依然是吸纳就业的主要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 18.92 万人,批发和零售业 33.89 万人,住宿和餐饮业9.27 万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0.30 万人,这四个行业从业人员占整个第三产业的 70.5%,从业人员比 增长 5.4%。新兴服务行业对吸纳劳动力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员比 增长 68.2%;保险业增长 18.6%;房地产业增长 20.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 39.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 12%。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增长幅度远大于整个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10.5%的平均增长幅度。

  3、社会经济效益较快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平稳发展。

 第三产业实现营业收入 1575.27 亿元,增长 27.1%。上缴地税营业税 34.12 亿元,增长 24.3%,有力的支持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第三产业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比上年增长 15.2%。由于服务行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因此已成为启动民间投资的主要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领域。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民营经济比重达 45.8%,比上年提高 2.8 百分点。随着我市产业结构调整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重工业化特征日益明显,工业生产高速增长,而第三产业总体规模稳步扩大,比受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影响较大的工业发展要平稳的多,因此有效的平缓了经济波动,从 1995 年至

 间,工业增长幅度最大差距为 16.0 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为 9.8个百分点。

  4、传统行业主导地位稳固,新兴行业发展较快。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等传统行业仍居主导地位。

 仅道路运输业就实现增加值 112.6 亿元,占整个运输业的 85.5%,占第三产业的23.4%;在批发零售业中,能源、原材料和机械电子设备等工业品批发业商品销售收入占整个行业的 61.2%。生产性服务行业主导着我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新型经营业态、物流方式的出现为传统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活力。我市从 1998 年第一家连锁店建立至当前已发展到 7 家,均具有较强竞争力,零售额占限额以上贸易企业的 21.0%。资本结构逐步优化, 公路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已高达 65.9%、80.0%和90.0%。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适应工业生产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新兴服务行业发展较快。

 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 41.67 亿元,比上增长 9.4%,“九五”以来年均增长 14.4%。极大地改进了居民居住条件和城市面貌,并积极带动了建筑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 74.1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8.0%,互联网用户达到 43.11 万户,增长 30.6%。移动通讯已从单纯的移动通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话发展为供人们娱乐,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崭新平台。国内、国际旅游收入分别为 24.75 亿元和 1375.6 万美元,分别比 1998 年增长 1.4 倍和 10.8%。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全市各类厨师、美容、修理等中技培训学校 25 所,在校学生 2.07 万人,招生人数比上年增长 18.0%。居民服务、信息咨询服务、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行业进入了快速成长期。随着居民服务需求的增长,货物递送、家政服务、社区服务中心相继发展起来,

 居民服务业从业人员比1996 年增长了 54%。以广告业、律师、会计服务为主的信息咨询服务业从业人员增长了 50 倍。计算机应用服务业更是从无到有,法人单位数已发展到 800多家。

 2 关于全市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5、以生产型服务为主要特征,发展特征明显。我市第三产业各行业均与工业具有较强的经济技术联系,具有较强的发展特点。根据

 投入产出调查,第三产业全部产出中有 48.8%作为第二产业的中间投入,居民与政府消费仅占 33.8%。特别是交通运输业,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有 61%的产出作为工业生产的中间投入。工业生产的发展对第三产业中主要行业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根据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计算,我市每生产 1 吨钢材,将会拉动全社会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 113 元, 钢材产量 2373 万吨,拉动交通运输业增加值26.81 亿元,占全部交通运输业的 20.4%,占全部第三产业的5.6%。从以上分析看,我市主导产业的发展结构,决定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结构,为工业生产的服务性是我市第三产业的主要特点。居民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仍属从属地位,所占比重偏低。商务服务业、娱乐业、软件业、专业技术及其它科技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科学研究事业、旅游业、租赁业八个行业增加值仅占第三产业的 2.3%。

  二、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第三产业发展虽然较快,但还有不少差距和问题:

  从与全省及省内主要城市比较看(详见下表),我市第三产业发展仍不够快。我市 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30.0%,石家庄市为 37.2%,保定市为 34.7%,秦皇岛市为 48.6%。在第三产业中,我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两大行业占全市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大于全省和其它城市水平,而其它服务业则低于全省和其它城市水平。

 我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占全省的 23.8%,居全省第一位。而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一些行业与石家庄市相比仍较弱。如:我市批发和零售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贸易餐饮业增加值为 148.0 亿元,石家庄市为 162.6 亿元,这主要是客观上石家庄市是全国主要交通枢纽之一,交通发达,流动人口多,因此贸易与餐饮业均比我市发达;金融保险业与石家庄市相比,由于石家庄市为省会城市,金融保险单位无论规模还是数量,均远大于我市及省内其它城市;我市其它服务业也落后于石家庄市和保定市。

 我市其它服务业增加值为 92.0亿元,比石家庄市低 124.2 亿元,比保定市低 60.1 亿元。从其它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看(详见下表)。我市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和文艺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与石家庄、保定两市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一是行业基础存在差异。石家庄市拥有卫生机构 601 个,普通高等院校 27 所, 在校生数 18.6 万人,技术开发机构 84 个;保定市卫生机构 621 个, 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数 8.6 万人;而我市拥有卫生机构 527 个,普通高等院校 11 所,在校生数 7 万人,技术开发机构 51 个。二是石家庄、保定两市人口分别比我市多 205 万人和 371 万人,因此居民消费总量规模均大于我市, 石家庄、保定两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 533.1 亿元和 367.9 亿元,我市为 359.7 亿元。三是石家庄、保定两市行政区划单位均多于我市,而且省直机关均在石家庄市,因此国家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规模亦大于我市。从三次产业发展看,发展结构不平衡。

 工业增加值增长 17.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 13.7%,比工业低 3.8 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 13.3:56.7:30.0,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 下降 0.6个百分点,而且低于全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省平均水平 1.3 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也不平衡。我市商务服务业、娱乐业、软件业、专业技术及其它科技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科学研究事业等新兴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交通运输、贸易业所占比重较大。

  从各地区发展看,地区差距较大。从总量上看,八县(市)第三产业居前三位的是遵化市、迁安市、玉田县,三县(市)第三产业总量占八县(市)总量的 57.4%,而唐海县、迁西县、滦县三县仅占 19.7%,最高的是最低的 8.2 倍。在六区中,总量丰南区为最高,古冶区最低,最高的是最低的 4.2 倍。三产比重最高的路南区比最低的古冶区高 44.1 个百分点。

 3 关于全市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分析发展不够快的主要原因是:

  1、工业产业结构重工业化特征日益明显,所占比重迅速上升。

 工业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53.0%,比 上升 6.1 个百分点,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业生产年均增长 14.6%,而第三产业年均增长 11.8%,并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第三产业投入不足。

 城镇固定资产中,第三产业完成投资95.1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1.8%,占城镇固定资产总量的 29.9%, 以来累计投资 359.82 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 220.89 亿元,比上年增长 64.0%,占总量的 69.5%, 以来累计投资 552.59 亿元,几年来工业投入明显大于第三产业。

  3、居民消费观念滞后,消费结构有待进一步升级。我市居民消费仍以实物类商品消费为主,服务类消费比重较小, 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比重为 21.7%,农村居民为 9.7%,远低于发达地区水平。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 10.2%,低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其中旅游消费支出仅占 1.02%。市区农业人口比重高达46.3%,城市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农民收入增长多年来欠账较多,居民收入差距加大,收入基尼系数为 0.2419,

 为 0.2198。另外医疗、失业、养老保险改革未完全到位,相应减弱了居民即期服务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

  4、社会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服务业技术含量低。一是我市对在中国发达地区发展较快的商务咨询、商务代理服务等行业需求很少。

 我市商务服务业增加值仅占第三产业的 2.0%。二是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等技术含量高的服务行业占整个服务行业不足 1%。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5、服务行业人才不足。全市第三产业单位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占全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 14.0%,全省平均水平为 14.8%,周边发达地区北京为 30.3%,天津为 22.1%;且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三个行业中,因此难以培育出高层次服务品牌产品,也抑制了这些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6、市场调节能力低。有些服务行业政府垄断性高,如部分市政公共服务业,市场机制不能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行业发展活力差,制约了服务产品供给的扩张。

  7、对外开放程度不高。从利用外资看, 我市外商直接投资中第三产业占 7.6%,而

 全国平均达 23.9%。从投资方向上看,集中度较高,仅涉及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批发零售餐饮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行业特征为投资回报期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全市第三产业“三资”企业为 42家,只占全部“三资”企业个数的 10.3%。

  8、管理机构与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从当前情况看,全市缺乏对第三产业发展统一全面管理、协调机构。一方面,企业结构调整中改制企业后续工作缺乏长效监督管理机构,部分分流劳动人员不能在社会中长期有效安置,她们缺乏技术、信息和资金支持,从而增加社会低收入人群,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对于社会亟需发展的行业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划和监督,如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商业网点和市区集贸市场规划管理,物业服务管理,居民服务业管理等。缺乏市场调节、资金滚动发展的激励机制,部分服务行业由于限制过多,资金难以为继。

  以上是对我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及其成因的分析。改革开发以来,我市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以上存在的问题及结构性矛盾如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影响全市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一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缓慢,市场提供的消费服务产品在范围和层次上难以满足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费需求;二是生产性服务行业技术改造步伐缓慢,将对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产生瓶颈制约作用,如交通运输服务、市场服务、科学技术、教育服务等。三是带动劳动力就业扩张度低,难以充分发挥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九五”以来,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 2.0 倍,而就业人数仅增长了 15.0%,虽高于...

篇五:第三产业调研报告

1 -

 关于全县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近年来,上级党委政府已把繁荣发展服务业摆在重要位臵,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促进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为深入了解我县服务业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今年 4 月份,由陆长河、宋立业副主席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并会同统计局、经贸局、发改局、工商局、城建局等有关部门,对全县商品流通、餐饮、交通运输、房地产、中介服务等服务业主要行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1、发展速度逐年加快,但总量偏小,占 GDP 的比重过低。“十五”期间,全县服务业保持了年均 17.1%的增长速度,到“十五”末,全县服务业增加值达 9.15 亿元,相当于“九五”末的 2.2 倍。2006 年,服务业增加值实现 11.49 亿元,同比增长速度达 25%。近年来全县服务业虽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但比同期 GDP 增长速度低 8.2%左右,特别是由于基数较小,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 GDP 的比重逐年大幅度递减。自 2001 年至 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 GDP 比重分别为 22.3%、21.2%、

 - 2 - 18.5%、16.2%、13.3%。2006 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居全省第114位,列全市最后一位;占全县GDP的比重降至11.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22 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 20 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低 2.8 个百分点。

 2、服务体系日趋健全,但内部结构不够优化,发展质态不高。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为主的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2006 年实现增加值 28512 万元,占 24.8%;以房地产、金融、旅游、通讯、信息咨询为代表的现代服务悄然兴起,2006年实现增加值 37620 万元,占 32.7%;以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为代表的公益性服务业全面提升,2006 年实现增加值 48961 万元,占 42.6%。服务业门类日趋齐全,已发展至 11个行业。但从内部构成来看,非盈利性服务业比重偏高,结构不合理,主要服务行业还处在低水平、低效益、低服务状态,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商贸流通和餐饮娱乐行业整体水平较差,购买力外流现象严重。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布局混杂,只能满足较低层次的购物、就餐、娱乐需求,在经营设施、外观形象、服务水平等方面明显不足,反映当前消费时尚和潮流的大型超市、酒店和休闲娱乐场所等先进业态发展缓慢,难以满足居民较高层次的购物和餐饮娱乐需求。调查数据显示,我县不少居民外出到东营购买商品、就餐和休闲娱乐,购买力外流远比吸入的多,按区域计算,垦利的“服务贸易”是赤字。

 - 3 - --物流业发展未受到应有重视,发展潜力亟待挖掘。我县物流业以道路运输业为主,2006 年,全县有以垦利县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垦利县运输公司为代表的专业道路货运企业 13 家,拥有大型货运汽车 876 辆,18396 吨位。此外,还有约 4500 辆运输车由个体户经营。这些车辆主要从事油品等危险品运输,数量和货运量占全市 45%左右,辐射半径达

 省,已形成较大规模,成为全市物流业中的一支主力军,为全县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去年仅 13 家运输企业就缴纳税金 800万元以上、养路费 4000 万元以上、交通规费 500 万元以上。但是,由于对物流业的发展不够重视,致使其发展中还面临多重难题。一是由于县里缺少统一规划,没有在园区规划中给物流企业留出一席之地,运输企业用地十分紧张,有些车辆“无家可归”,游离于各个角落,既不便于管理,又给全县的安全生产带来隐患。二是税费负担重,使不少经营车辆外地落户。目前我县的

 为 6%,而日照、内蒙古等不少地区为 3.36%;养路费我县为

  ,而

 为

  。由此一来,我县的不少车辆正在挂着外地牌照,做着本地生意。三是主管部门的管理理念有待于及早转变。怕危险品运输业的发展给全县的发展带来麻烦,而在企业注册、管理服务上积极性不高,致使不少企业异地求发展,本地做生意,风险依旧而税收流失严重。所有这些都制约了企业规模的迅速膨胀。

 --旅游开发多业待举,诸多环节有待突破。一是景区管理

 - 4 - 体制条块分割,严重影响了黄河口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管理和经营。比如,市旅游局、市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垦利县分别对黄河口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规划,致使多头规划而不能统一。二是旅游开发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资源与市场之间明显脱节。我县现有旅游资源开发企业多数是依托政府或部门建立,市场化程度不高,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存在融资困难、人才匮乏、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等弊端。旅游开发企业之间没有一个沟通联系的平台,不能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甚至有时出现无序竞争、互相拆台。比如,对黄河口游船经营户管理缺位,码头经营秩序混乱,服务水平低,游客投诉不断。资源和市场之间缺少对接,景区、旅行社、酒店之间缺乏协作,没有适当的折扣,旅行社在地接业务上的利润空间不大,积极性不高。三是基础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前来黄河口旅游的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还面临诸多不便。比如,虽然全县已开发出芦苇画、黄河口泥陶、草编、槐蕾茶等几十种特色旅游产品,解决了旅游产品有“无”到“有”的问题,但由于旅游线路和景区没有旅游产品经营场所,不具备条件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整合、展销,普遍存在游客买不到、业主卖不出的现象。

 --中介服务业发展速度不快,有待于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当前,我县共有注册中介服务机构 22 家,其中绝大多数仍处于“小作坊”状态,普遍存在着散、小、杂的特点,企业规模偏

 - 5 - 小,涵盖的业务范围较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承揽相关业务的能力和水平十分有限。去年,营业收入超过 100 万元的仅有东营市乾泰会计师事物所、垦利县金泰源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和垦利县工程监理公司三家。每年我县仅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就有几十项,其中许多项目都要涉及土地拍卖、招标代理、审计评估、工程监理等中介业务,但这些业务大都流落外地。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中介机构管理不到位,扶持、引导力度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介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房地产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经营理念与管理机制相对滞后。近年来,我县政府主导先后建设了胜兴花园、康居小区和水岸佳苑三个住宅小区,建设规模达 3000 余户、80000 余平方米,大大改善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但由于政府主导了住宅开发市场,使我县的房地产市场发育晚、发展慢,活力不足,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本县房地产开发企业普遍规模偏小,没有做大做强,主要依靠金融贷款和定金、预付金进行开发。如成立较早的恒润房地产公司,主要为政府开发房地产做代理业务,基本没有进行真正意义的房地产开发。房地产配套体系不完善,物业管理明显滞后。现有各居民小区的物业管理行政色彩浓厚,尚未真正走向市场,管理成本高、服务水平低,业主意见较大,涉及物业管理的政协提案逐年增多。

 3、思想认识逐步统一,但观念依然滞后,重视程度还很不

 - 6 - 够。2006 年 8 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工作会议,市县两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上级精神,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舆论环境明显改善。但是应该看到,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氛围还不够浓,放手、放胆发展服务业的气魄还不够大,在思想认识上还有不小差距。一是在服务业性质上存在“非生产性”认识。认为服务业不生产具体有形产品,不能创造出有实际价值的商品,经济发展关键还是一、二产业的发展,这是一种片面理解,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的轨迹表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提升,服务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由“工业化”逐步转向“服务化”。目前,世界上高、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分别占GDP 比重分别在 60%、50%以上,国内先进地区也达到 50%左右。二是在服务业范围上存在“狭义观”。认为服务业就是传统的商贸流通业,其他服务部门属于机关事业,没有直接发展经济的任务。事实上,服务业是除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的总称。服务业分为两大部门,一为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国内商业、对外贸易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销业、仓储业。二为服务部门,具体又分为三个层次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求服务的部门。三是在服务业发展工作上存在“无为论”。认为只要一产、二产发展了,服务业就自

 - 7 - 然发展了,政府部门无需过问。事实上,在当前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市场经济还没有充分建立完善的情况下,服务业的发展仍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有的须打破垄断、放开市场;有的须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培育市场和市场主体;有的需建立行业协会,加以规范引导;有的须转变职能,实行产业化运作。

 4、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机构不完善,组织引导工作亟待加强。近年来,服务业各行业主管部门管理意识不断加强,服务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缺少一个有效的综合管理部门,相对第一产业有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海洋与渔业局等主管部门,第二产业有经贸局、城市建设局等主管部门而言,服务业作为一个庞大、繁杂、涉及面十分广泛的产业,存在管理缺位、责任不明现象,服务业的管理基本处于离散型、游离型状态。对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不够,缺乏作为独立产业的完整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导致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信马游缰、无序发展。从总体上看,服务业管理力量薄弱,明显缺乏组织和引导,诸多领域政企不分、职责交叉,甚至只收费、不管理,妨碍、限制服务业发展的现象十分普遍。

  二、我县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看,服务业无论从结构还是产业素质都相当滞后,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与

 - 8 -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但是,在看到差距的同时,也应看到我们所面临的独特优势和蕴藏的巨大潜能。

 1、经济整体优势。近年来,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2006 年,全县 GDP 突破 100 亿元,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当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均 GDP 超过 1000 美元后,将进入产业结构急剧变动的时期。随着居民收入增加,闲暇时间延长,人们对饮食、保健、旅游、教育、医疗等服务的要求提高、需求增加,服务业也将进入高速增长的时期。去年,我县人均 GDP 已近 6000 美元,消费水平普遍提高,具备了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2、城市化带动优势。城市化加快推进对服务业发展至关重要。近几年,我县瞄准建设现代化绿色生态城市的目标,立足于建设东营中心城北城区,按照建设新区、提升东区、改造西区的总体思路,城市规模不断膨胀,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胜兴花园、康居小区、水岸佳苑、明珠怡馨园、名瑞华府、济军生产基地经济适用房等一批住宅小区相继开发建设,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大大提升了县城人气,县城人口年均递增

 %,目前已达

 万人;庐山路的贯通使垦利县城与东营西城实现对接,垦利县城已被东营市规划为中心城区组团城市,使县城的集聚效应和吸纳能力大大增强。在这一进程中,我县服务业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大有可为。

 - 9 - 3、工业支撑优势。国内外的经验证明,在步入工业化中后期,将明显呈现一产持续下降、二产先升后降、三产持续上升的趋势,二产带动三产,成为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近年来,我县通过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全面提升,2006 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102 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以上的企业 22 家,过 30 亿元以上的 4 家,过 50 亿元以上的 2 家,实现销售收入 292.2 亿元。目前,石化、万达、胜通、东辰等一批大中型企业集团正加快实施主辅分离,这既有利于拓展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也有利于加强二三产业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结,促进服务业企业发展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作支撑,我县服务业发展的动力充足,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专业服务等行业面临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机遇。

 三、加快全县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特点,遵循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今后一段时期服务业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膨胀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档次为目标,以壮大产业、优化结构、提升档次为着力点,以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丰富发展消费性服务业,逐步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层次较高、比较优势明显、富有竞争力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十一五”期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年增长速度不低于全县 GDP 增长速度,服务业增加值占全

 - 10 - 县 GDP 比重有较大提升。按照以上思路目标,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对服务业的领导,抓紧谋划全县服务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服务业发展程度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全县上下都要充分认识,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看待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完善组织机构,建立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领导协调机制。成立全县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召集人,政府分管领导和有关主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协调、研究和解决影响全县服务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设立全县...

推荐访问:第三产业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产业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协多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20210242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