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协多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产业文化发展调研5篇

产业文化发展调研5篇

时间:2022-11-29 10:35:05 来源:网友投稿

产业文化发展调研5篇产业文化发展调研 : 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明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产业文化发展调研5篇,供大家参考。

产业文化发展调研5篇

篇一:产业文化发展调研

 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新,“文化建设是灵魂”,已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XX 区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在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大 XX 如何巩固新优势,拓展新思路,形成新路径,成为当前 XX 区的重要课题。

 一、XX 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 XX 区近几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与周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城市相比,仍存在总体规模偏小、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优质企业外迁加剧、文化产业园区带动效应不足等问题。

 (一)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企业规模总体不大。

 XX 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又地处市中心,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但区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缺乏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大多规模小、档次不高,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

  特别是对现有历史文化街区,如月湖盛园和南塘老街经营业态单一,在产业分布、商家引进方面过多集中在餐饮业,而忽视文化企业引进,与苏州观前街、南京夫子庙、上海豫园、北京前门等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没有较好地反映这些历史街区的自然原貌和传统文化内涵,使不少已经改造好的历史街区没有产生预想的文化经济。

 通常一个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的情况下才能称之为支柱产业。2012 年,北京市这一比例高达 12.2%、上海达 11.29%、深圳市为 9%。今年上半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 647.6 亿元,增长 15.3%,高于 GDP 增速 7.6个百分点,占全市 GDP 达 16.4。而目前,XX 区这一比例仅4.87%,而 XX 区从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信息传输服务等具有高产出、高附加值、新技术的文化企业却普遍以中小企业为主,尚未成长为具有拉动产业发展、引领产业创新的大型企业,对文化产业发展贡献有限。

 (二)传统文化产业盈利下滑,新兴业态少,创意文化产业增速缓慢。

 2016 年 XX 区部分传统文化企业经营情况不容乐观,如宁波日报集团受新媒体冲击增加值较上年减少了 1312.1 万元,浙江香溢金联有限公司较上年减少 1284 万元,宁波时代电影大世界有限公司因为公司停业改造较上年较少1126.1 万元。55 家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中出现增加值不同程度的减少,占比超四成,文化企业总体呈现盈利能力下滑

  态势,既有外部大环境不佳的不利影响,也说明 XX 区文化企业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从目前 XX 区文化企业的规模来看,我区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文化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传媒等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在文化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不高,产业链不完善,内生动力不强。随着城市行政中心的东迁和文化产业中心的定位调整,政策导向性对 XX 的影响逐步显现,部分优质文化企业开始迁离XX。近年来,先后有宁波市新华书店、宁波移动通信公司、浙江报社等企业外迁。随着这些行业带动能力强、辐射能力强的优质企业逐步外迁,XX 区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动力将被进一步减弱,从而影响 XX 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稳步持续发展。

 (三)园区集聚能力低,带动作用尚未显现。

 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渠道,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能有效的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文化产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是提升文化产业运行质量的重要支撑。目前 XX 区文化产业园区数量少、规模小,集聚带动效应不足。如“新芝 8 号”入驻园区的单位中,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仅 9 家,且均没有达到限上标准。而建筑面积 2 万平方米的宁波“启运 86”微电影主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集聚效应还需时间。与此同时,周边县(市)区的文化产业却发展迅速。如东部新城联手打造东部文化中心,宁波文化广场运营不到一年,已经形成了演出、培训、展览等几大板块,吸引市民逾50万

  人次,文化企业逐渐从市中心向东部新城聚集。

 此外,XX商业区主要集中在鼓楼、天一广场、城隍庙一带,其他的商圈人气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培养,导致文化产业过于集中于这些狭小的商圈周边,产业分布和发展不够均衡,简单复制商贸区的做法,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形成布局合理的产业链或产业群。无论园区集聚能力较弱,还是文化产业过于集中,主要原因还在于对文化发展规划和统筹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尤其是在对待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文化产业上,全区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部门、地域之间的条块分割,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硬件设施及相关产业链不够完整。

 (四)扶持政策不少,但龙头效应、引领作用尚不明显。

 对于 XX 区来说,发展文化产业既是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客观需求,更是深化“两区”战略现实要求。虽然 XX 区已经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倍增计划。但是在发展中仍然面临较多挑战,存在诸多问题。从目前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来看,只停留在投融资政策、财税优惠政策和资金补助政策扶持上,缺乏对产业导向以及文化人才具体政策的引领和扶持。同时,在企业认定上,缺乏统一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没有对文化产业企业的税收贡献度、社会贡献度、成长贡献度进行全方位准确地评定,从而导致政府的扶持资金一直会往大企业集中,企业越大,获得的机会就越多。而现实的情况是,新兴业态的文化企业大多处于起步阶

  段,要获得政府和银行的支持相当困难。比如对文化人才的政策,仍然参照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引进标准,没有考虑到文化产业人才的特点,在具体实施中,让一些没有留学经历、高级职称但获得一定知名度威望度的老艺术工作者很难获得政府补助。

 三、XX 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及对策建议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这种矛盾在文化领域也有突出的表现,也是我们接下来要着力解决的.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过去的吃穿用住等基本需求之外,人们在文化、心理、艺术、美学、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从近期非常受欢迎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就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高雅文化、传统文化内容正在被大家接受。这与全民素质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尤其是 85 后、90 后、95 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更高,显然也会推动社会对文化需求的提升。面对竞争与压力,发展与创新,XX 区文化产业要在“壮大规模、放大效应”的总方针下,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形成宁波核心区域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的聚焦点和发展优势。要根据 XX 自身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遵循特色化、差异化和集聚化的理念,“以项目化带动发展、以集聚化推动壮大”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以引进一批示范文化企业、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为抓手,带动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新兴文化业态发展;以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特色历史街区建设为载体,通过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全力推动文化与金融、旅游、科技等产业的融合,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

 (一)紧抓传统主线,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优势,搭建都市文化旅游平台,促进历史文化街区文、商、旅互动融合发展 1. 明确融合发展的基本策略。作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文化景点多、文化底蕴厚、文化配套好,是 XX 较之于其他县市区的最大特色和优势,也是 XX 发展文化产业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把推进文商旅互动,有机融合“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产业结构,放大文化产业边际效益,作为 XX 实施文化产业战略的第一要务和切入点。应紧紧围绕方兴未艾的都市文化休闲旅游,坚持文化品牌与旅游品牌深度融合,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深度融合,文化创意与旅游创意深度融合,切实赋予文化更多的旅游承载,赋予旅游更深的文化内涵。加快历史街区的提升改造,挖掘整合 XX 特有的文化产业品牌,推出 XX 古城旅、名人足迹游、城市休憩游等丰富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

 2. 确立核心区域的文化基地。要充分挖掘和利用 XX 区作为千年宁波核心区域、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优势,打造一

  批社会影响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经济社会效益好的知名文化品牌,实施精品名牌带动战略,打响文化产业品牌。要把天一阁、天一广场和众多历史街区有机整合起来,如挖掘城隍庙传统文化精髓、倍增文化品质和商业价值为目标,按照彰显文化功能、优化商业功能、衔接地铁功能的思路,通过对城隍文化的深入挖掘,进一步优化提升城隍庙区域内文化、旅游、民俗、商业等多种业态,把宁波城隍庙区域打造成为依托悠久的商贸文化、民俗文化品牌,以多元化发展互为补充的“文、商、旅”主题型商圈。要积极鼓励莲桥街文化商业综合区管理主体充分发挥园区士大夫第、杨氏宗祠、孙传哲故居、甬上望族南湖袁宅等文物和历史建筑资源作用,引进与园区底蕴相协调的文化产业业态,将其打造成宁波原味人文艺术院落街区。要加快推进南塘街二期等历史街区建设和月湖西区历史街区建设,按照“科学规划、稳妥推进”要求,从保护街区历史环境、合理利用、永续利用三条原则出发,以文化为向导,充分发掘月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打造成具有宁波传统文化和历史特点的高品质人文博览、文化交流、宜居生态、商业休闲、创意旅游社区。

 (二)聚焦新兴产业,重点培植新兴文化业态,抢占文化产业发展高地,弥补优势企业外迁之困 1. 发展新兴文化企业。随着城市行政中心的东迁和文化产业中心的定位调整,政策导向性对 XX 的影响逐步显现,部分优质文化企业开始迁离 XX。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只有

  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兴文化产业、与年轻人消费特性紧密相关的电影、游戏、动漫和互联网新媒体等公司的发展壮大,才能填补优势企业外迁带来的缺口。新兴业态是推进区域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和弯道超车的最佳路径选择,在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方面,XX 和其他县市区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2. 响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贯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部、财政部、工信部《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化部、财政部《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注重“媒体融合”的良好政策预期。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导向和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大对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网络文化信息服务、文化旅游策划等新兴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扶持广告传媒、会展服务、教育培训、影视放映等文化产业与网络、各类手机客户端构架的“智慧产业”的融合发展,占领电子出版、无线广告、无线院线、电子商务等产业新高地。

 (三)突出专业创造,充分发挥楼宇优势,抓住 XX 宜居特点,规划文化园区形成集聚效应。

 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能有效地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文化产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是提升文化产业运行质量的

  重要支撑。XX 具有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和孵化器的楼宇优势,政府要加强规划,逐渐形成“一楼一产业”的发展态势。要借鉴绍兴发展专业市场的经验,谋划和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集聚。采取挂牌增设、改造提升、规划新建等多种方式,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孵化基地、专业市场、文化街等多种类型。要研究制定关于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实施意见,出台认定管理办法,制定优惠政策。对经认定设立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区内文化企业和项目要享受服务业企业、项目相关的税费优惠,要积极争取投资用地要享受市重点投资项目有关土地政策,市有关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要优先重点扶持。目前,要大力推进和扶持全额由民营资本投资的浙江省首家微电影产业园区--“启运 86”宁波微电影主题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帮助其尽早将园区打造成集微电影策划、拍摄、后期制作、平台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影视数字产业核心区。发挥XX 是宁波最成熟最宜居区域的优势,吸引高端文化人才居住落户。积极鼓励园区管理主体引进龙头企业以及创作工作室、名人工作室,不断提高园区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还要通过平台搭建,扶持园区与国内影视传媒教育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将园区打造数字影视软件研发及制作基地、人才培训基地。同事,做好宁波光影动漫进一步完善动漫孵化器平台建设,扩大平台影响,完善产业链,增加企业收益。

 (四)强化规模效应,培育核心企业拉动发展,引导文

  化产业与传统产业、高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1. 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做强文化企业,增强竞争实力。政府应实行“大小有别”的政策,形成产业梯度发展,加大重点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完善重大项目引进和服务机制,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 XX 投资兴业。

 2. 坚持开渠引水。进一步引导、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充分激发民间资本在文化领域的创造活力,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通过财政贴息、播出补助、文化专项资金定额支助、国...

篇二:产业文化发展调研

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第四调研组在倪建华副主席带领下, 于今年五、 六月份就 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采取听取情况通报、 召开座谈会、 实地察看本地文化企业及赴芜湖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 初步了解了 我市文化产业 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 随着加快实施“文

 化强市”战略,

 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对经济发展 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 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

  1、 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我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 合肥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 2 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 4 个, 1 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 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产业分布行业广泛, 新闻传媒、 出版物流、 演艺娱乐、 文化旅游、 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 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

 文化产业对经济 的贡献率显著增强, 据统计,

 我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 92.5 亿元, 比上年净增 10.15 亿元, 占 gdp 的比重达到 4.2%, 比上年上升 0.3个百分点, 分别高于全省、 全国 1.9 个和 1.7 个百分点, 分别高于郑州、 南京 0.1 个和 0.9个百分点, 增速达 29%, 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 11.5 个百分点, 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 的比重为 31.7%。

 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 55.23 亿元, 占全市 gdp 的比重达 4.34%。

  2、 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从文化产业 的核心层、 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

 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文化产业核心层 的分量明显突出。

 据普查, 合肥市文化产业 的核心层、 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 60.5:

 9.0:

 30.5, 直接从事文化活动 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文化产业 的核心层、 外围层), 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 30.99 亿元, 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 的比重近七成, 为 69.5%, 比上年增长 26%; 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 的“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 的相关层)

 增长明显较快, 各行业实现增加值 13.64 亿元, 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 的比重为 30.5%, 比上年增长 38%。

 合肥作为全省 的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 集中了一批以新闻、 出版、 广播影视、 文化艺术为主 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所占 的比重逐年提高, 引领优势明显。

  3、 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迅速, 广电系统近 3 年来经营创收平均增幅达 15%以上, 经营创收总额达 2 亿元, 比净增 4000 万元, 增幅达 25%, 在安徽省地市广电行业中稳居第一; 文化系统截至底, 国有资产达 3 亿元; 合肥晚报经营总收入 1.47 亿元, 广告收入 9900 万元, 发行收入 3440 万元, 总资产已达 2.2 亿元。

  民营文化企业充满活力, 新 的文化业态不断出现, 涌现出“琴港演艺”、 “璀璨明珠”、“阿里巴巴”、 “安美文博”、 “杏花印务”、 “中设会展”、 “儒林书业”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

 截至 12 月,

 我市网吧、 音像、 歌舞娱乐等社会文化经营户近 3000 家, 从业人员 2 万余人;印刷、 打字复印、 出版物批零等经营户 1100 多家, 从业人员 2.2 万余人, 年产值 38.8 亿元;各类体育经营场所 700 多家, 从业人员 5000 多人, 固定资产投入 8.5 亿元。

  4、 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 以社区和乡 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初步完善。

 一批文化体育场馆和重点文化设施兴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合肥市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 30 亿元。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 一批作品在全国、 全省获奖。

 文化活动惠泽民众, 形成了“广玉兰”艺术节、 文化新春庙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成功举办了第 16 届世界美术大会、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活动、 “两博会”、 “文博会”等文化会展、 文化活动。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群众体育、 竞技体育、 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获得了 2010 年全国体育大会举办权。

  5、 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近年来,

 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相继推出一系列举措:

 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 的关系, 实现了政企、 政事分开, 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得到切实转变; 二是完成了宣传文化系统 5 家经营性事业单位 的“事转企”改革和四家电影放映单位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启动了文博图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 专业艺术院团目前正按照“出人、 出戏、 出效益” 的思路积极推进改革。

 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的活力, 形成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文化产业快速崛起 的良好局面。

  二、

 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 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了解 的情况看,

 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总体还处于起步、探索、 培育阶段, 相对于《合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 中提出 的到 2015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 的比重达到 8%以上 的目标, 相对于人民本文章共 2 页, 当前在第 1 页[1][2]下一页本文章共 2 页, 当前在第 2 页上一页[1][2]群众日益增长 的文化需求,

 我市 的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一些影响文化产业发展 的问题亟待解决。

  1、 管理机构有待加强和理顺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 的融合, 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

 目前 我市尚未成立专门 的、统抓统管 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 致使一些政策和项目 的落实乏力推进。

 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 市政府机构改革, 经有关部门批准, 市文化局作为全市

 文化块面 的管理机关, 单独设立了文化产业处, 指导、 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工作, 有独立 的人(来源:

 文秘 114http:

 www.wenmi114.com)

 员编制和财政经费, 文化和广电合并后, 取消了独立 的文化产

 业处及相应 的编制和财政经费, 相关工作纳入局科技处 (文化产业处), 在处室工作职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广电局科技处工作职责, 涉及到文化产业 的职能大大削弱, 和现在各级领导对文化产业 的高度重视及市场 的迅猛发展势头极不相称。

  2、 文化产业总量和比重偏低

  我市文化产业虽然门类较齐全, 但主体“小、 弱、 散”, 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比较薄弱。

 与长沙和昆明两城市相比, 长沙、 昆明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 171.56 亿元和 84.4亿元, 占 gdp 的比重分别是 9.5%和 6.1%。

 而 我市实现增加值为 44.63 亿元, 占 gdp 的比重为 4.2%, 明显低于长沙和昆明。

 因此, 不论是从产业规模还是从经济总量中 的比重来看,

 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尚显滞后。

  3、 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不均衡

 虽然 我市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 但是总体实力弱小。

 以公有资本为主体 的新闻出版、 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服务业增加值(核心层)

 占据了大半壁江山, 而在已经处于一般竞争性和完全竞争性、 国家已经向非公有资本完全放开 的文化创意、 网络游戏、广告会展等高科技、 高附加值以及文化旅游、 文化休闲娱乐、 文化经纪等高成长性新兴文化服务业(外围层)

 方面,

 我市与文化产业发达城市长沙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从核心层、 外围层、 相关层增加值 的比例看,

 我市为 60.5:

 9.0:

 30.5, 长沙为 35.6:39.1:25.3, 全国平均为 42:

 18:

 40, 合肥 的三层次结构与长沙乃至全国有明显 的差异。

 相比之下, 以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代表 的外围层, 占有比重低于长沙 30.1 个百分点, 增加值比长沙少 63.04 亿元, 我市新兴文化产业仍处于弱小 的产业发展阶段, 透视出 我市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 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亟待开拓。

  4、 文化产业和产品存在特色危机

 合肥 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科教人才资源丰富, 三国名城、 包公故里、 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已成为“合肥名片”。

 同时, 作为省会城市, 合肥还有着融汇安徽各地文化 的优势地位。

 但是, 合肥 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 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 具有地域文化特色 的文化业态尚未形成。

 现有 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 缺乏文化产品 的宣传推广和后续 的配套经营。

 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 缺少能够体现合肥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 的文化精品。

  5、 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近年来, 政府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 的决策受到文化企业 的普遍认同和欢迎, 出台 的一系列政策, 如市委、 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的意见》(合发〔〕 22 号)、 市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的若干政策(试行)

 的通知》(合政〔〕 89 号),特别是《合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 等, 对 我市文化产业 的发展起到了很好 的推动作用。

 但是, 到目前为止, 尚未出台具体 的、 专门 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 文化产业发展 的统计指标体系没有建立, 许多统计数字都是 的普查数据; 政府扶持、 政策倾斜、 税收及土地优惠 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文化市场、 行业规范和投融资等体系还不健全; 在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 信息咨询、 市场拓展、 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完整、 多层次、 全方

 位 的服务平台, 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 的待遇尚待提高。

  6、 文化产业精英人才缺乏

 一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

 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 的生产要素, 是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 的决胜因素。

 文化产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尤其需要既通晓文化产业内容、 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 的本土人才, 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 的实用专业人才, 以及在国内外有影响力 的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 而现有 的人才储备远远不够; 二是缺乏文化经营人才。

 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 的领军人物, 他们 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 的规模和质量。

 我市 的文化经营人才屈指可数。

  

 三、 发展 我市文化产业 的建议

 党 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 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 繁荣文化市场, 增强国际竞争力”。

 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文化是城市 的灵魂, 是城市文明和社会进步 的标志, 是现代化城市建设 的重要内容。

 文化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 可以说, 没有文化 的发展繁荣, 就难以实现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因此, 针对存在 的问题, 就进一步促进 我市 的文化产业发展, 提出以下建议:

  1、 确立文化产业 的支柱地位

 世界各国 的发展实践表明:

 人均 gdp 达到 1000 美元, 即进入到文化消费 的快速启动阶段; 人均 gdp 超过 3000 美元, 即进入文化消费 的快速增长阶段。, 合肥人均 gdp 达到3853 美元; , 合肥人均 gdp 已超过 5000 美元, 这预示着合肥文化消费 的快速增长阶段已经到来, 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新 的发展战略期。

 因此,

 我们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 用大 的气魄, 把文化产业 的发展作为促进 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的战略举措来抓, 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 战略性产业加以推动, 确立文化产业在全市 的支柱产业地位, 力争到 2010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增加值占全市 gdp8%以上 的支柱产业, 成为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的重要推动力量。

  2、 设立专门机构, 推动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 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 是一项系统工程。

 现有 的工作机构已经适应不了产业发展 的需求, 尤其是协调不了各种关系, 必须建立健全新 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建议成立合肥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 宣传、 文广、 财政、规划、 国土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

 领导小组可参照芜湖 的经验, 定期召开协调会和企业家座谈会, 协调重点项目 的推进落实, 听取意见, 改善投资及政策环境。

 在政府职能部门设立文化产业办公室, 具有独立 的人员编制和财政专项经费, 具体实施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 的各项工作, 行使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 的日常协调推进和统一调控、 监管职能。

  3、 修订完善规划, 扎实有力推进

 我市 的文化产业规划目前还停留在行业规划和部门规划层面, 缺乏权威性、 持久性和可操作性, 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建议在十二五规划制定中, 将文化产业真正放到支柱产业 的战略地位, 作为全市战略规划 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总体规划, 统筹考虑、 合理布局,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的层次。

 同时, 强化规划 的贯彻力度, 由市委、市政府来推动落实, 用规委会、 土委会 的工作力度来大力扶持文化产业 的发展。

  4、 培育龙头骨干, 做大做强文化企业

 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 既要有铺天盖地 的中小企业, 又要有顶天立地 的大企业。建议政府对 我市各类文化企业有重点、 有阶段、 有针对 的扶持。

 一是对特色鲜明、 实力较强、 成长性较好 的文化企业如“樱艺缘”动漫、 综艺、 “音谷”(与中科院声学所合作)

 等科技含量高, 有较长产业链, 能够形成企业集群 的好项目, 通过出台土地、 税收、 规划、 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 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 将其打造为上市公司, 按现代企业制度及股份制方式运作, 形成一批有实力、 有影响 的文化企业; 二是对一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体制不顺、竞争乏力 的文化企事业单位, 进行必要 的经营体制改革。

 例如三个专业演...

篇三:产业文化发展调研

化产业发展的调研分析 近年来, 随着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全市文化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产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效益不断提高, 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据调查结果显示,20xx 年我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 72650 万元, 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18. 9%, 高于全市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步显现。

 一、 20xx 年**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过去的一年, 在全市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的大环境下, 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20xx 年,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403. 8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5. 3%,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9474 元, 比上年增长 14. 6%。

 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再上新台阶。

 其中, 文化产业的不断增长, 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 推进了和谐**建设步伐。

  1、 文化产业总体情况。

 20xx 年末, **市文化产业活动的产业活动单位 768 个, 个体经营户 4727 个; 全市文化产业实现业务收入 227404 万元, 比上年增长 21. 6%, 实现增加值 72650 万元, 按可比价计算, 比上年增长 18. 9%, 超过当年 gdp 增长速度 3. 6 个百分点; 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 8%, 比上年上升 0. 3 个百分点(见表 1)。

 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对 gdp 的贡献逐步加大。

  表 1:

 20xx 年**市文化产业主要指标

 从业人员(人)

  营业收入(万元)

  增加值(万元)

  总计

 29772

 227404

 72650

 核心层

 小计

 9167

 73404

 24997

 一、 新闻服务

 16

 147

 71

 二、 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3691

  43438

 10261

 三、 广播、 电视、 电影服务

 1926

 18826

 8575

 四、 文化艺术服务

 3534

 10993

 6089

  外围层

 小计

 12509

 71791

  34545

 五、 网络文化服务

 2044

 6087

 3014

 六、 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6775

 48826

 21826

 七、 其他文化服务

 3690

 16878

 9705

  相关层

 小计

 8096

 82209

  13108

 八、 文化用品、 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5592

 37080

 10458

 九、 文化用品、 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2504

 45129

  2650

  2、 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层发展情况。

 从文化产业组成的三个层次看:

 20xx 年, 核心层实现增加值 24997 万元, 实际增长 16. 3%, 增速较慢; 相关层实现增加值 13108 万元,实际增长 20. 6%, 增速居中; 外围层实现增加值 34545 万元, 实际增长 24. 8%, 增速最快。

 核心层、 外围层、 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 34. 4:

 47. 6:

 18. 0(见图 1)。

  图 1:

 3、 文化产业增加值分行业发展情况。

 在文化产业的 9 大行业类别中, 实现增加值最多的行业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其增加值达到 21826 万元; 其次是文化用品、 设备及相关产品的生产, 达到 10458 万元。

 实现增加值最少的行业是新闻服务, 其增加值仅为 71 万元。

  从分行业人均增加值看, 人均增加值最高的行业是广播电影电视服务, 达到 44524 元;其次是新闻服务, 达到 44502 元。

 人均增加值最低的行业是文化用品、 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仅为 10582 元(见图 2)。

  图 2:

 4、 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情况。

 20xx 年, **市文化产业吸纳从业人员 29772 人, 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 1. 2%。

 分层看, 核心层共有从业人员 9167 人, 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 30. 8%; 外围层共有从业人员 12509 人, 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 42%; 相关层共有从业人员 8096 人, 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 27. 2%。

 核心层、 外围层、 相关层从业人员之比为 30. 8:

 42:

 27. 2。

 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多数人员集中在外围层。

  分行业情况看, 从业人员最多的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达到 6775 人, 其次是文化用品、 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达到 5592 人。

 从业人员最少的行业是新闻业, 仅有16 人。

  5、 民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20xx 年, 全市民营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 55432 万元, 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的 76. 3%, 比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 gdp 的比重高 23. 9 个百分点。

  6、 文化消费有所增长。

 20xx 年, 全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0167 元, 比上年增长 20. 3%; 在消费支出中, 文化娱乐教育类支出为 814 元, 增长 4. 2%, 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的 10. 7%。

 农民人均纯收入 3830 元, 在消费支出中,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类支出 160 元, 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的 5. 2%。

  二、 **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全省、 全国的比较

 通过对 20xx 年全市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分析看出, **市的文化产业与全省、 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20xx 年全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为 2. 45%,四川为 2. 07%, **仅为 1. 8%, 分别低于全国、 全省平均水平 0. 65 和 0. 27 个百分点。

  三、 **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全市文化产业虽然发展较快, 但产业结构仍需调整。

 20xx 年, 全市文化产业中“核心层” 、 “外围层” 、 “相关层” 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 34. 4:

 47. 6:

 18. 0, “核心层”和“相关层” 所占的比重和总量明显偏低。这与 20xx 年全国文化产业“核心层” 、“外

 围层” 、 “相关层” 增加值之比 42:

 18:

 40 相比差别较大。

 从全国的文化产业结构看,全国文化产业发展仍以核心层为主, 这一点与**没有多大区别, 但全国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很发达, 其比重占到了整个文化产业增加值的 40%, 而**文化产业的相关层仅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 18%。

 可见, **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结构仍需调整, 特别是需要尽快采取措施, 加快**市文化产业相关层的发展。

 同时通过相关层文化的发展, 带动更多的人员就业。

  2、 **市文化产业人均增加值偏低且发展不平衡。

 20xx 年, 全市文化产业人均增加值为 2. 44 万元, 尽管比上年增长了 18. 0%, 但仍低于 06 年全国、 全省平均水平 2. 08 万元和 0. 58 万元。

 全市文化产业人均增加值行业发展水平也不平衡, 最高行业人均增加值(广播电影电视服务)

 达到 44524 元, 是最低行业人均增加值(文化用品、 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的四倍多。

  3、 公有文化经济发展较慢。

 20xx 年, 全市民营文化产业增加值 55432 万元, 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 76. 3%, 比上年提高了 2. 6 个百分点。

 全市公有文化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仅为 23. 7%, 比上年略有下降。

 全市公有文化经济发展缓慢。

  4、 数量多、 规模小、 品牌意识不强, 企业缺乏竞争力。

 到 20xx 年末, **市文化产业活动的产业活动单位 768 个, 个体经营户 4727 个; 全市文化产业实现业务收入 227404万元, 户均收入 41 万元, 不及成都户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其主要原因:

 一是长期以来政府对于文化产业处于一种不鼓励、 不限制(违法经营除外)、 自由发展之中, 使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二是由于企业规模小, 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受到严重的制约, 从而使企业竞争力不强。

  四、 加快**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0xx 年, **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情况是好的, 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们认为, 要实现**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抓好人才引进与培训。

 当今时代的竞争总体来讲是人才的竞争, 随着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也暴露出了一些明显不足, 特别是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不够,这不仅是企业的症结所在, 也是管理部门的症结所在。

 因此要加强对企业人才和管理部门人才的培养力度, 学习先进地区的经营和管理经验; 同时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严格考核制度, 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

  2、 完善政府管理体系。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

 在这次文化产业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文化产业个体经营户既没进行工商登记, 也未纳入相关部门管理, 因此, 相关部门要彻底改变资源整合不力、 条块分割严重、 协调互动性差等不利局面, 规范管理各类文化市场, 加强分析调研工作, 要认真吸取九狮旅游风景区由盛到衰的教训, 从而确保我市文化产业真正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3、 提升重点行业竞争力。

 发展文化产业, 要始终坚持“抓大促小” 、 “抓优扶弱”的方针, 建议选择关联度强、 增加值比重较大、 人均增加值较高、 行业增长速度较快、具有资源竞争优势等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点行业来发展。

 因为:

 关联度体现各个行业间投入产出的市场供需关系, 当这一行业获得先行发展之后, 会对上下游相关产业起到很强的拉动作用, 在产业链中贡献度大; 增加值体现行业创造价值的程度, 是产业贡献度的直接反映; 人均增加值高说明盈利空间大, 可以容纳更多的企业进入;

 行业增长速度快体现了市场前景好。

 从 20xx 年的发展情况看, **市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增加值比重较大, 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人均增加值较高, 文化用品、 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增长速度较快, 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具有关联度强和资源竞争的优势。

 建议将这些行业作为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来抓, 以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4、 发展壮大劣势行业。

 从 20xx 年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结构看, 核心层和相关层发展较慢, 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核心层实现增加值 24997 万元, 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34. 4%; 相关层实现增加值 13108 万元, 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 18%,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化用品、 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实现增加值 2650 万元,人均增加值只有 10582 元, 居九大行业中的倒数第一。

 因此, 要想壮大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实力, 必须加快文化产业核心层和相关层的步伐, 特别是文化用品、 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行业, 实现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升级。

  5、 积极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市场。

 如何开发和释放农村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 使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更好地发挥, 是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0xx 年全市城、 乡 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分别占消费性支出的 10. 7%和 5. 2%, 城镇高于农村5. 5 个百分点。

 可见, 城乡 文化消费差距明显。

 影响当前全市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除了与城乡 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外, 还与城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不一致有关。

 建议有关部门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发展之机, 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 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水平, 尽快缩小城乡 居民文化消费差距。

 6、 拓展文化产业新的发展领域。

 在“特色文化” 方面下功夫, 促进“特色文化” 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化和最佳化。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开始用打造特色文化来拉动本地的文化产业发展, 如大连、 杭州、 苏州、 南京等地。

 **是历史文化名城相对于这些城市并不缺乏特色文化。

 如**区域内独具魅力的酒文化、 旅游文化、 民俗文化、 历史文化等, 构成了**人文精神的内核和文化的多样性。

 这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为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并提供了原动力。

 深入挖掘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 打造**的文化产业品牌, 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发展产业链, 是促进**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

 因此, 在“特色文化” 方面下功夫, 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新领域, 是实现**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科学发展、 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渠道。

  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都必须经过一段艰难的发展历程。

 令人可喜的是, 近几年来,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培育下, 经过不懈努力, **市的文化产业已逐步迈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信明年**市的文化产业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篇四:产业文化发展调研

,*县文旅产业开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文旅兴县建设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三个示范区(园)”建设,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加强非遗传承保护,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构建文旅市场监管体系,全力打造“金色田园•魅力*”文旅品牌,文旅产业实现深度融合、提质增效,“龙头”带动效应不断释放。

 一、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县以全域旅游为统揽,以大景区建设为突破口,以文化引领、改革创新、融合发展为动力,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深化区域合作交流,稳步推动全县旅游产业实现提质增效。

 (一)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有序推进。金阳光生态农业观光园、滨河九粮液文化旅游景区、扁都口生态旅游景区、马蹄小镇及旅游专业村等旅游资源,体现了休闲农业、工业文明、服务业等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集合效应,为全县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方舟温泉水世界二期、生态工业园区温泉医养融合、丝路花海田园综合体、*文化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二)文旅宣传高质量开展,品牌形象塑造深入人心。举办*等大型戏剧文艺节会活动*多场次,参与群众达到*多

 万人次。开展*活动*多场次,文旅活动助力文明城市、双拥县城创建和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三)旅游产品开发起步良好,宣传效应初见成效。开发了县域优质农特产品、民间刺绣、特色美食、保健食品、养生药材、文化产品等旅游商品。设计制作文化旅游指南、手提包、笔记本等文旅商品,拍摄制作宣传片*部,推出田园假日避暑游、特色民俗体验游、石窟文化观光游和红色文化研学游精品旅游线路*条,依托新媒体平台发布动态信息*多条、短视频*多个。积极组织赴外参加“春雨工程”张掖市“裕固天籁”专场演出暨济南、青岛、武汉等文化旅游宣传活动。

 (四)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已具雏形。以旅游厕所建设为重点,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交通标志标识不断更新完善。乡村旅游有新发展,创建省市级专业旅游村*个、市级旅游示范镇*个、建成乡村记忆馆*个,评定四星级以上农家乐*户。开展了“文化惠民行”“文艺轻骑兵”惠民演出,有效助推了乡村文化旅游事业快速发展。

 (五)旅游软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建成了*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开通了入境游客自动识别和*旅游短信推送服务。旅游重点区域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和省市县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对接,“一部手机游*”逐步推进。开展了旅游管理服务人员培训。开展了常态化检查与重点时段相结合的巡查

 监管机制,旅游市场秩序逐步好转。

 二、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线路规划设计不够完善,缺乏支撑旅游的大景区。我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旅游开发力度不够大,全域旅游规划和线路设计不够完美,旅游特色不强,缺乏精品,文化旅游项目存在“群山无主峰”,重点景区带动能力不足。

 (二)旅游项目争引和投资不足。缺乏促进我县旅游的大项目、好项目,重点项目推进缓慢,综合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三)冬季旅游开发滞后。我县境内虽然拥有荒漠戈壁、田园绿洲等生态景观,但冬季旅游资源开发缓慢,制约了我县旅游业的发展。

 (四)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效应不够明显。县域历史文化和旅游商品开发、包装、宣传力度不够,文化旅游品牌的推介面窄。

 (五)旅游业的发展与工业、农业、文化体育等深度融合不够。我县旅游业还处于浅层次发展阶段,旅游业“单打独斗”格局尚未打破,与旅游六大大要素关联度低,带动能力弱。

 (六)景区设施条件不完善,管理不到位、服务质量差。景区为游客提供服务、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旅游设施项目配套较少。景区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滞后。景区打造、

 开发层次低,旅游项目单一,接待服务功能不完善。体现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宾馆饭店、游乐设施、购物中心缺乏,且管理不到位,服务质量差。游客停留时间短、留不住人,没有形成延长游客驻留景区的产业链条。

 三、意见建议 (一)高标准制定旅游规划,重点打造龙头旅游景区。从全省全市角度配置优势资源,将*县旅游资源纳入全省、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大盘子中,与优质旅游线路相融合。完善全县景区旅游总规划,结合实际编制完善全域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线路规划。加快修订完善扁都口生态旅游景区规划,景区整体下移,增设体育、娱乐项目、儿童游玩等项目,不断改善服务条件。培育壮大龙头旅游景点,结合“一轴四区”“一带四路”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着力打造扁都口生态旅游大景区、丝路花海田园综合体、*文化产业园、金山公园、滨河九粮液文化旅游景区等重点景区,培育旅游龙头景区,带动县域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提升档次水平,打出*旅游的“金字招牌”。加快推进“一山一寺一园一河”文化旅游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文化产业园,培植丝路花海田园综合体、海升现代农业等旅游资源。加快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维护景区公共服务设施。

 (三)开发冬季旅游资源,促进旅游整体发展。在*等景区因地制宜开发冬季旅游新元素。探索冬季冰雕、滑雪、注入冰雕+历史文化元素,拓展冬季旅游项目。各镇打造的旅游专业村和农家乐也要探索冬季旅游项目,逐步补齐我县旅游业发展的短板。

 ( 四)创新宣传思路,着力推介营销。积极与中央、省市知名媒体和旅游企业合作,策划开展在全国具有“引爆效应”的主题宣传活动,提升全县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邀请文学、摄影等文艺名人和相关有分量的刊物参与*旅游宣传。强化对外文化旅游宣传营销,加大与周边县区、旅游联盟联动力度,深入开展文化、旅游宣传合作和交流。开辟推销精品旅游线路,依托省内外旅行社、户外俱乐部,不断丰富、推广和营销我县“一日游”“二日游”精品旅游线路。运用新媒体,开展营销推介活动,发挥旅游企业主体参与旅游宣传营销,抱团出击,产生联动效应,不断提升*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整合优势资源,发展壮大旅游产业,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整合土地、城建、水利、农业、林业、工业、体育等多方面的优势资源和项目,着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医养、农业、商贸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挖掘历史记载、民间传说、人文轶事等文化特质,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工程。促进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以举办

 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等国字号、省市级节会赛事,不断扩大旅游影响力。促进旅游与医养融合发展,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地热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条件,深度开发特色中药材旅游商品、药膳美食餐饮产品和温泉疗养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完善乡村基础服务设施,培育发展通道景观型、城郊休闲型、景区辐射型、农业观光型、养生保健型等乡村旅游新业态。以文化为引领,促进旅游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在充分发掘企业品牌效应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富有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和体验性的工业旅游产品。将滨河酿酒、银河粉丝、马铃薯加工等融入*传统文化,把产业赋予文化内涵,推进产业文化,让文化具备产业支撑,实现文化产业化。促进旅游与商贸融合发展,积极构建财政资金适度支持旅游商品开发的机制。对一些特色农产品、美食餐饮、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的企业进行项目的支持和贷款扶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和纪念品。

 (六)规范景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实施景区规范化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执行景区质量等级标准,关注游客体验,建立游客服务评价反馈机制。健全管理制度,跟踪监管,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开展旅游“全员诚信”教育,树立诚信经营意识,建立企业诚信经营的保障机制和管理体系,树立*旅游新形象。

篇五:产业文化发展调研

35 卷第 4 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 年 7 月 Vol.35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 2013 ────────── 基金项目:河北省文化产业应用研究项目(HB2012WT104)

 收稿日期:2013-03-13 作者简介:李嘉惠(1973-)

 ,女,河北遵化人,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法学。

 -82-

 唐山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李嘉惠1,李继林2 (1. 唐山师范学院 组织部,河北 唐山

 063000;2. 唐山师范学院 办公室,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唐山历史文化、工业文化、传统地域文化资源深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民间文化有效保护、产业文化良好开局、政策支持坚强有力,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应继续坚持政策驱动、项目拉动、展览推动、园区带动等战略措施,实现“文化立市”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唐山市文化产业;民间文化;历史资源;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3)04-0082-04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3.04.021

 The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Tangshan LI Jia-hui1, LI Ji-lin2 (1.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2. Center Office,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The profound cultural resources of Tangshan history, industry and traditional region hav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there is a goo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with the flourishing of cultural undertakings, the protecting of folk culture, good opening of culture industry and the great policy supporting. To achieve the strategic target of building a culture-based city, we should continue to emancipate the ideology and renew the perceptions, adhere to policy drive, project pull, exhibition promotion and park drive strategic measures, etc. Key Words: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investigation report

 2012 年 6 月,河北省委宣传部批准《唐山地区文化资源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对策研究》科研立项,根据课题研究计划,课题小组成员对唐山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唐山文化的特点和优势 1. 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唐山因唐王李世民驻跸而得名,应以“大唐之山”做好“大唐文化”的研究和推介;唐山子孙因滦河而繁衍,理应做好“滦河文化”的考究和传播;唐山又古为孤竹国,实应做好“远古文化”的探索和发掘;唐山有李大钊、曹雪芹、成兆才、张爱玲等历代名人,更应做好“名人文化”的挖掘和整理, 使历史文化彰显个性价值, 焕发独特魅力。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华北最大的唐山湾三岛、风景秀丽的名山胜峰景忠山等,都有许多可供挖掘的资源潜力,做好“旅游文化”更是题中应有之义[1]。

 2. 工业文化资源厚重 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享有中国煤都、北方瓷都之盛誉,拥有工业发展史上的“五个第一” ,在水泥、钢铁、化工等行业都有自己的名牌企业,是一部中国近代工业文明发展的百科全书。特别是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唐山交通大学的前身——北洋铁路官学堂等高等学府,曾经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茅以升等一批理工学科的栋梁之材,成为唐山人文不可或缺的一张名片。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应在提升文化理念、培育企业精神、打造地域品牌上有所作为[2,p54]。

 3. 传统地域文化资源深厚

 李嘉惠,等:唐山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83- 素有“冀东三枝花”之称的皮影、评剧、乐亭大鼓享誉全国,跻身于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特别是皮影已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连续举办七届的评剧艺术节成为全国知名节庆品牌,唢呐花吹、玉田泥人、铁画、剪纸等传统民间艺术在全国影响广泛。经过我们不懈地改良和创新,传统地域文化艺术,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4. 城市人文精神彰显特质 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精神、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穷棒子精神、当代愚公精神、唐山抗震精神和“不甘落后,敢为人先,奋发向上,大有作为”的唐山新时代精神,都体现着鲜明的历史积淀、人文特征和文化背景,理应以“大文化”的角度全面剖析和阐释,成为建设文化唐山的重要载体[2]。

 此外,唐山作为百年工业重镇和沿海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在地震科普文化、海洋文化、休闲文化、建筑文化、都市文化、生态文化、饮食文化、体育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些物质资源和人文资源,强力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二、唐山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唐山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惠民工程、实事工程来抓,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不断保障。通过举办七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九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和 600多场次的系列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通过实施精品创作工程, 已有 80 多部文艺作品荣获国家级表彰和奖励。唐剧《人影》入选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并荣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入选作品奖;皮影剧《大闹天宫》荣获全国木偶皮影大赛金狮奖金奖;皮影剧《观世音传奇》荣获首届中国 (唐山)

 国际皮影艺术展演最佳剧目奖和 2006 年全国优秀地方剧目展演北方赛区二等奖。市皮影团演出的我国首部皮影电影 《小康路上》 荣获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 ;评剧《香妃与乾隆》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评剧《刘姥姥》荣获“映山红杯”第八届中国民间戏剧节特别荣誉奖;艺校舞蹈《影娃娃》参加全国少儿舞蹈大赛荣获两项“荷花奖”并荣获首届澳门国际青少年声乐、舞蹈大赛四项大奖。此外,唐山市还有多件作品荣获省级专业艺术类奖励。剧目储备丰厚。2007 年,市唐剧团创作排演了《呼唤》 ,市皮影团创作了《齐天大圣》 ,市评剧团改编创作了《帘卷西风》 ,市京剧团创作排练了《唐廷枢》 。组织了 20 集电视连续剧《李大钊》拍摄工作。现拍摄工作已经完成, 正在进行后期制作, 预计年内有望在央视播出,并参加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角逐。文艺人才培养实现历史性突破。2008 年,唐山市首次荣获梅花奖。市评剧团演员罗慧琴、张俊玲双双荣获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2011 年电影《唐山大地震》 、电视连续剧《铁肩担道义》公开上映,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1]。

 2. 民间文化有效保护 唐山皮影、乐亭大鼓、唐山评剧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和玉田泥塑、丰南篓子灯、唐山花吹一起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美烧鸡、鸿宴饭庄饮食制作工艺、玉田老酒和迁安造纸被列入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乐亭皮影雕刻作品荣获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工艺美术奖。唐山市皮影团荣获文化部首届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及服务项目奖。唐山市有五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保护传承乐亭大鼓艺术,乐亭县正在编纂《乐亭大鼓曲谱》 和 《乐亭皮影雕刻图谱》 两部民间艺术专著。

 2007年 6 月,河北省命名了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唐山市乐亭县、滦南县、玉田县榜上有名。文物保护成果显著。清东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唐山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原来的三处增加到十处。

 3. 文化产业开端良好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 以唐山工业文化、 历史文化、旅游休闲文化为依托,着力培育文化产业链条。谋划开工了冀东古玩城、视博汇摄影创意园、迁安长城国家公园、电视剧《平安是福》等 20 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推动唐人文化园、 启新 1889 文化创意产业园、 迁西太阳峪满族风情园、滦南北河水城、丰南青少年文化科技体验基地等一批在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尽快取得效益;推动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EMA 魔力之地” 、 唐山 1970 影视基地、 滦州古城、曹雪芹文化园、迁西栗香植物园等项目投入运营;完善提升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园、 丰南唐津运河文化产业聚集区、京东板栗文化产业园等项目的运营管理水平。这些项目落地项目落地投产,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以建设具有经济转型示范意义的中国矿业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为目标,累计接待中外游客 8 万多人次;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已完成投资 8.3 亿元,完工建筑面积 14.8 万平方米,唐山陶瓷文化展馆、南湖书画院等项目已投入运营; 滦州古城总投资 50 亿元, 规划面积 2000亩,其中 888 亩核心景区已对公众开放。目前拟开工和正在做前期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65项, 计划总投资1 109.66亿元[3]。

 4. 政策措施保障到位 从 2011 年开始, 唐山专门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 “文化立市”领导小组和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和党政联席会多次研究部署文化产业工作。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

 第 35 卷第 4 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 年 7 月 -84- 业发展的意见》 , 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战略、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制订了《唐山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 、 《唐山市创建文化名城实施意见》 、 《唐山市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文化支撑体系》等指导性文件;委托中国国际咨询公司编制完成了 《唐山市中长期文化发展规划》 ; 出版了唐山市文化产业蓝皮书 《唐山市文化产业形势分析与预测》 。

 健全组织保障,成立了唐山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落实资金保障,每年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 1 000 万元,今年设立专项资金 1 200 万元。

 5. 落实资金突破瓶颈 从 2008 年起,唐山每年设立专项资金 1 200 万元,制订了《唐山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 。用于支持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去年,又确定将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唐山投入的本金 6 000 万元及收益分成 800 万元,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并安排文化发展资金 2.06 亿元。政府不仅自己出钱支持,更重要的是积极搭建服务和招商融资平台,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投融资机制。

 通过提供优惠政策, 唐山民营企业参与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目前, 唐山 2000 多家文化企业中,民营企业已占 80%,涌现出唐国文化传媒、隆达陶瓷、滦州古镇置业等一批发展势头良好的民营文化企业。不断加大推介招商力度,提升唐山文化产业的影响力。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 文化产业规模偏小 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偏低。据市统计局对 2012 年的测算分析, 唐山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 73.5 亿元, 占 GDP的比重为 1.65%;总量和比重分别在省内各市排在第 3 位和 6 位。与此同时,我们分别从省内外选取了青岛、烟台、石家庄这 3 个与唐山市地理位置、城市规模、经济总量比较接近的城市,就 GDP、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 3 个数据进行比对。

 2. 产业结构不甚合理 缺少具有支撑作用的龙头企业。目前,唐山市文化产业项目主要集中在印刷、 造纸、 旅游休闲和娱乐等投入大、见效慢、产品附加值低的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层。部分处在文化产业核心层的新闻、广播、电视、出版发行等产业项目,数量不多、实力不强、效益不高。特别是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在唐山市相对滞后。

 3. 思想观念存在差距 从总体上看,全市上下初步形成了重视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但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仍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问题,对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没有把文化建设作为硬任务、硬指标摆上应有位置,没有真正意识到文化产业在调结构、转方式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把文化改革发展提升到战略层面、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加以推进。此外,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文化改革发展上,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没有更新,方法少、思路窄,缺乏大手笔、新套路,缺少按市场规律发展文化产业的创新精神和有效手段。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唐山市文化产业建设的发展。

 4. 政策扶持尚需加强 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不只需要的是热情和思路,也需要必要的政策扶持。在文化产业方面,唐山市虽然制定出台了一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大多为宏观层面的指导性文件。由于文化产业发展涉及到多个领域和行业,总体政策与行业政策、部门政策的相互衔接与配套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在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以及涉及规划、土地、财税等支持优惠政策上,唐山市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5. 财政投入有待提升 近年来, 市本级财力在支持文化建设方面, 导向清楚,投入力度也在逐步增加, 一些县区也很重视对文化的投入。但与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不够的问题。特别是在对公共文化事业的经常性投入、对公共文化事业的经常性投入、在对文艺创作生产投入上存在重视程度不够问题。

 四、产业文化发展战略措施 “十二五”期间唐山市文化发展的战略目为: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工业文化根脉、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彰显生态文化魅力,积极构建以工业文化、地域文化、生态文化、海洋文化和旅游休闲文化为...

推荐访问:产业文化发展调研 文化发展 调研 产业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协多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20210242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