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协多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反哺——“人才反哺农村”启示录》研讨交流材料5篇

《反哺——“人才反哺农村”启示录》研讨交流材料5篇

时间:2022-12-21 15:25:03 来源:网友投稿

《反哺——“人才反哺农村”启示录》研讨交流材料5篇《反哺——“人才反哺农村”启示录》研讨交流材料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反哺农村与城乡良性互动——以安徽为例姓名: 吴卫红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马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反哺——“人才反哺农村”启示录》研讨交流材料5篇,供大家参考。

《反哺——“人才反哺农村”启示录》研讨交流材料5篇

篇一:《反哺——“人才反哺农村”启示录》研讨交流材料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反哺农村与城乡 良性互动——以安徽为例姓名:

 吴卫红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

 谢世诚20061210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I、 坚持以“求实、 创新” 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z 、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 所有实验、 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4 、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 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

 星星选日期:

 泣6象£趣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作者签名:

 i。

 垒{ 兰日期:

 迦垂刍』 翻业

 中文摘要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为了保证城市优先的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国家通过户籍制度、 统购统销政策、 入民公社制度从农业、农村中积累资金, 主要用于发展城市工业, 以致造成安徽城市和农村发展严重失衡; 改革开放后, 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满足农民利益要求的政策, 曾一度使安徽乃至整个中国的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但从19 8 5年开始, 随着国家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到城市, 又走上了牺牲农村发展城市的道路, 从而导致安徽农村发展滞后、 城市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 进而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为了缩小安徽城乡差距, 构建和谐社会, 安徽省政府率先从政治、经济、 科教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农村进行反哺, 从而推动了安徽城乡关系正在向良性互动方向发展。

 但是, 在实施反哺过程中还存在着制度、 观念等方面的障碍以及一些政策不配套等问题。

 笔者认为今后应从“提高对城市反哺农村重要性的认识” 、 “加强领导, 制订更符合反哺实际的政策” 、 “加快户籍、 就业、 社保等制度的改革” 、 “加大经济、 科教反哺的力度” 四个方面去推动安徽尽快走上城乡良性互动的轨道, 以便更好地摊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关键词:

 安徽城市农村反哺城乡良性互动

 A b str a c tF r o mth e lib er a tio n o fn e wc h in a toth eim p le m e n to fle f o n na n do p e n p o licy ,top le d g eth eim p lem en t o f th e stv a te g y o f th ep r io rin clu striliz a f io nd e v e lo p m e n to f th ecity ,th en a tio na c c u m u la te df u n d sf r o ma g r icu ltu r ea n dv illa g etOm a in lyd e v e lo pth ein d u sh yo f c ityb yc a n y in go u tth ep o f ic ie ssu c h a sh o u se h o ldr eg isterp o lic y ,sta te m o n o p o lyf o rp u r c h a sea n dm a r k e tin ge n dp o o p ld s C O H lln u n e js o th a t th e d ev elo p m en to fcityen dv illa g eo f A n h u i P r o v in c e lo st itse q u ilib r iu m ; A f te r th a t,b e c a u seo f aser ieso fp o lic ie sf o r m u la tedb yth ec e u n U yw h ic h m e ten dm a in ta in ed th ep ea sa n ts。

 b en ef itsa n dd e m a n d s, th e g a pb e tw e e nth ecitya n dth ec o u n tr y sid eo fA n h u ie_ 哪thew h o lec o u n tr yw a ro n cew a xn a w o w e dc o n sta n tly . b u tin 19 8 5 w ithth esh ia in go fth ef o ca lp o jn to fth e lef o r mf r o mth ec o u n n y sid eto th ecity ,th ec o u n tr ya c tu a llysa c r if ic e dth eco o ntrysid e o fA n h u ip ro v in ce f ell b e h in d en d th is h a d a b a d in f lu en ceu p o n th e f ltrth esd e v e lo p m e n to f th ecity , a n deqlenu p o nth esta bilityo f th ew h o lea na ety.Ino r d e r to n a r r o w th eg a pbetu leenth ec o u n tr y sid ea n dth ecityo fA n h u ip ro v in cea n de sta b lish th e h a r m o n io u sso c ie ty , th e g o v e r n m e n to fA n h u ip Io v in ∞f ir stly a d o p te dser ies o fef f icien t m e a su r e s in te r m s o fp o litic . e c o n o m y8 0 a s to p r o m o te. th e d e v e lo p m e n t o f th ev e le v tio n sh ipb e tw e e ll th eeonntx ,ysid een dth ecityo fA n h u ip r o v in c ein ap ro p era n dm u tu a llyb e n e f ic ia lw a y . B u tin th e c o u r s e o ff o sterin gth eco u n try sid ein l'eto x nth ere e x iste d so m eo b sta cles in te r m s o freg u la lly. onflonk s e tc en d so m e p r o b le m s d o r ex a m ple, there辨rioten o u g hpoliciesw h ic h ∞nf o r maco m plete瞅. T h ew n te rp e r so n a llyth in k th a t f r o mn o wO ll w 弓sh o w e de n h a n c cth e r ea liz a tio n o fth eim p o rta n ceo fcities’ fosteringth eo nu ntry sid einr e tu r n ,str e n g th e nth elea d sh ip , f o rm u la tem o r e su ita b lepolicieso f f o ste r in gth eco u n try sid e,qu ick enth er e f o r mo fth er e g u la tio n so fh o u se h o ldr e g iste r . o n p lo g m e n ten dso cia lse c u r ity , in c r e a seth ed e g r e eo fth ef o ste r in gin te m a so feco n o m y . scien ceen ded u ca tio n, 110a s top r o m o teth eq u ic kd ev elo p m en to f th eco u n tr y sid ea n d th ecity o f A n h u i p ro v in ceina f in ea n d m u tu a lly b en ef icia lw a y . a n d g iv e im p e tu sm u c h b etter to th e c o u r s e o fh /sto ryo v era /I esta blish m en t o fw en Ith yso ciety .K e y w o r d s:

 A n h u icityc o u n tr y sid eb a c kf e e d in ginu r b a na n dr u r a la r e a sb e n ig nin ter d y n a m ic3

 《城市反哺农村与城乡良性互动》——以安徽为例引言反哺是指反过来哺育, 这里指过去农村一真在为城市的发展做贡献, 以至造成农村和农业失去了自我发展能力, 农村持久贫困,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 为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必然要求把城市和农村的发展。

 捆绑” 在一起, 因此城市应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反过来支持农村的建设.城乡关系是指城市与乡村在政治、 经济、 文化等各领域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城乡良性互动关系表现为二者之间相互依赖、 互为补充和促进的统一性动态平衡关系, 农村在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下不断发展、 不断进步, 农村的发展又为城市的发展与进步提供支持和保障, 从而使城乡总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改善处于“帕累托” 最优状态。

 城乡非良性互动关系表现为二者发展处于严重不平衡状态, 一方的发展是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的, 二者之间呈现对立关系, 社会资源在二者之间以向某一方倾斜的方式配置。一、 选题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当时的国际政治、 经济、 军事格局, 迫使中国实行重工业优先、 城市优先的工业化发展战略, 为了保证这一战略的实现, 国家首先把城乡之间的资金、 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及其社会产出进行分割, 限制它们之问的自由流动, 最大限度地“挤出” 农村剩余, 再通过诸如调拨等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和计划手段实现农村剩余向城市转移, 以支持城市的发展, 从而导致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 这种状况已经制约或正在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的推进和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要求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要实现这个目标, 就需要解决城乡差距、 区域发展不平衡、 下岗失业、 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而这一系列问题之中, 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尤其突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 “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 , 足见我国现有的城乡关系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严重障碍。

 从而, 找到我国城乡失衡的环节。

 寻求实现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已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现实任务, 这就使得这一选题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6

 和现实意义。二、 本课题研究现状l、 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早期理论研究重农主义者鲍泰罗在‘城市论一论城市伟大之原因》 中指出:

 “农产品剩余是城市存在的基础。

 当时意大利各大城市的停滞是由于地球的产出或食物不足所致。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中明确指出:

 “要先增加农村产品的剩余,才谈得上增设城市。

 ”空问理论二战以后, 特别是上世纪50 年代以来。

 农村城市化的过程充分展现, 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空间理论又分为均衡空问理论和极化空间理论。

 均衡空间理论认为。

 随着经济的发展, 区域差异将归于消失。

 代表——瑞典经济学家俄林。

 极化空间理论认为, 发展将扩大区域差异。

 谬尔达尔是极化空间理论的鼻祖, 他提出了城乡之间的“扩散效应” 。

 米尔顿对极化空间理论作了归纳性总结, 他在‘n Iesh a r e dsp a ce)一书中指出:

 城市与农村处于两个不同的经济循环层次, 城市高级循环与农村低级循环二者是相互补充、 相互竞争的关系。二元结构理论特别是从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对城乡关系的理论探讨是和二元结构理论研究进展紧密相连的。

 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刘易斯19 54 年发表了题为‘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的经典论文, 首次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模型。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不仅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和特征, 井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的途径和思路从而在二元结构理论的研究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的转变中架起了一座桥梁。2、 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第一类是城乡协调配套改革主张。

 改革之初更多的表现为对一些地方城乡结合发展经济实践的初步理论思考。

 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趋于成熟定型并在思想理论界渐渐跃居主流至今。

 韩俊在‘跨世纪的难题——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 一书中指出:

 “在城乡工业间的纵向分工基础上, 实现城乡工业的一体化发展。

 ” 陈吉元和韩俊在《人口大国的农业增长》 一书中指出:

 “工农关系从失衡走向协调, 城乡关系从分割走向平等” 。

 韩俊在《中国:

 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 一文中强调:

 “工业化中期阶段将是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阶段, 中国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 . 毕泗生在《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前沿问题报告》 一书中指出:

 。

 城乡协调配套改革就是要统筹城乡产业布局, 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

 刘应杰在《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7

 一书中指出:

 “我们正在从城乡分离走向城乡交流和开放” 。

 张国在‘中国城乡结构调整研究》 一书中强调:

 “要实现中国城乡协调发展, 首先, 必须改变“城市偏向” 的政策; 其次, 要协调城乡工业发展; 再次, 要充分发挥城镇化这个实现城乡结构调整的“枢纽” 作用” 。吴敬琏是这一主张的主要代表。

 吴敬琏和周,J,JiI 19 8 8 年明确指出, 要把城乡协调配套改革作为经济体制中期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吴敬琏和刘吉瑞在‘论竞争性市场体制》 一书中强调“只有城乡改革协调推进, 才能形成工农、 城乡经济发展互相促进的局面” .第二类是城乡良性互动主张。

 城乡良性互动主张的主要代表是赵勇, 他在‘城乡良性互动战略》 一书中指出:

 “要建立城乡人力、 市场、 资金、 信息、 产业结构、 文化资源良性互动的新机制” , “既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又要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 . 城乡良性互动主张是在吸取城乡协调配套改革主张的思想理论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理论分析方法上看, 持城乡良性互动主张的学者并不停留在通常的决策均衡分析方法上,不在局限于对现象的一般性描述和对理想化优化方案的社会设计, 而是力图综合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特别是新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等新的理论工具, 以对城乡关系中的各行为主体特别是国家、 城市、 农村三方的利益动机、 行为特征和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从而淡化政策经济学的成分, 力图在一个内在一致的理论分析框架内。

 理解城乡关系后面隐藏的各方面利益博弈行为, 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三、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l、 研究的思路( 一)从安徽城乡发展失衡的现状中去找原因, 分析城乡发展失衡的后果, 从而说明城市反哺农村的必要性。( 二)从经济社会条件、 政治条件及国外成功的反哺经验中证实安徽实施反哺农村的可行性。( 三)列出安徽近几年实施反哺的具体措施, 从中分析安徽的城乡关系正在向良性互动方向发展。( 四)找出安徽在实施反哺的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 从而推动安徽的城乡关系更快地步入良性互动的轨道。2、 研究的方法第一、 采用了比较分析、 归纳研究法。

 将安徽城乡居民收入、 受教育状况等进行比较研究, 从中找出城乡失衡的原因及后果; 将国内外成功反哺的经验进行归纳分析, 得出城市反哺农村的可行性。8

 第二、 文献研究法。

 关注国内外城市反哺农村与城乡良性互动研究动态, 通过查找文献图书目录、 报刊资料、 论文索引等方式, 从多角度搜集资料, 拓宽研究的视野, 从而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走在学科的前沿.第三、 调查研究法。

 通过对安徽进行调研, 对他们取得的成绩予以推广, 对其不足进行探讨, 以便找出对策来加快安徽城乡关系向良性方向发展, 从而加速我国从城乡分割发展制度向实施城乡良性互动战略转变, 以便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9

 第一章安徽实施城市反哺农村的必要性一、 安徽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作用, 城乡差别的存在在全国是一种普遍现象。

 安徽作为一个欠发达省, 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农民收入虽然逐年有所增长, 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 安徽农民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 19 7 8 ~19 9 9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3元增长到19 0 0 . 29 元,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但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还比较脆弱, 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

 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由19 7 8 年的4 13. 5元扩大到19 9 9 年的316 4 . 3元, 收入比达到2. 6 7 :

 1[ 1]。

 如果把医疗、 教育、 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 安徽的城乡收入实际差距为5~6:1倍.( 二)教育差距正在逐渐演化为城乡之间最主要、 最显著的差距。

 20 0 3年全省高中数7 4 1个, 其中城市24 5个, 县镇高中数30 7 个, 农村高中18 9 个,仅占高中总数的25. 5%, 即使加上县镇高中数, 也只占66. 9 %, 与人口比例不匹配, 许多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也很差[ 2]。

 随着学历的增加, 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51. 5%和16. 3%; 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别是4 1. 5%和32. 4 %; 高中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别是6 %和21%; 中专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别是0 . 8 %和13. 2%; 大专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别是0 . 2%和11. 1%; 本科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别是0. 02%和5. 63%; 研究生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别是0 . 0 0 1%和0 . 323%。

 教育差距正在逐渐演化为城乡之间最主要、 最显著的差距, 据统计, 在城市, 高中、 中专、 大专、 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 5倍、 16 . 5倍、 55. 5...

篇二:《反哺——“人才反哺农村”启示录》研讨交流材料

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8卷 第1期 中 国 发 展 Vo1.8 No.1 80  2008年  3月 China Development  Mar.   2o08 历史上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启示下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思考 郭敬生 (聊城市委党校,山东聊城252000)

  摘 要:经济重心南移最终使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越北方, 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中 国经济重心南移现象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我国新农村建设必须推动经济重心由城市向农 村适度转移,推动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转移,走城市包围农村的发展道路, 实现城乡资源占有均衡化,推动农村城 市化,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中国经济重心;适度转移;新农村 历史上南方诸多因素的改变促使落后的南方经 一就是南方人力资源要素短缺。人力资源是最重要 济超越北方经济,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方经济在 的生产要素资源,没有掌握先进技术、拿先进工具的 充分利用内部优越的资源条件,并充分吸收外在的  劳动者,就不会有经济的快速发展。东汉末年、唐末 资源转移的基础上使南方经济得到高质量发展。我 五代十国时期、北宋辽夏金对峙时期北方连年发生 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推动 战乱。北方劳动人民处于战乱的迫害之中,社会生 城市资源向农村转移,使农村经济发展的各要素发 产无法正常进行,生活极端贫困,他们向往南方和平 生根本性的改变,经济重心由城市向农村适度转移,  稳定生产的环境。于是大量的北方人民南迁,出现 完成新农村的建设。

  “永嘉南度”等现象。南移之前北方经济发展程度 1 历史上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 高与南方,生产技术优越于南方,北方劳动者在社会 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先进的生产经验,掌握了先进的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既有经济发展环境的 生产技术,所以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带来了丰富 因素,也有社会历史的原因;既有经济上的原因, 也 的人力资源,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人力资本的 有政治的原因。历史我国社会在各种力量的作用下 丰富使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南方各要素发生转变, 也正是生产要素的转变、资源 1.2 南方生产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工具的变革 的转移才使得南方经济超越北方经济。南方各资源 “生产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技术的进步和 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变革、技术变革、生产 生产工具的变革,引起生产力的进步。秦汉以前南 工具变革、社会资金变化、政府推动、社会环境安定 方生产技术水平长期在原地踏步,生产技术进步缓 等。 慢,使得南方经济发展缓慢。南迁的人民为南方带 1.1  南方人力资源增多,其开发与利用是经济重心 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南移的根本因素 的进步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的运用提高了南方劳动生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是社会实践 产率,同时也使南方大面积的荒地得到开发与利用 活动的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一切,推动了社会 增加了农业产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历史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秦汉以前,南方 1.3南方货币资金的增多 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t :L:

 IL方要优越,但南方经济落 货币资金是促进或阻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  后于北方经济,没有得到开发和快速发展的原因之 货币资金的数量和积累的快慢制约着经济增长的规 模和速度。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在发展 中国家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投资,所以当时南 收稿日期:2007—12—04 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也在于投资。北方战乱,社 作者简介:郭敬生(1981一),助教,学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 展问题等方面研究。E—mai l:

 guoj ings heng2008@s ina.cor n 会生产遭到破坏,商业经营难以继续致使大量豪族 地主、富商纷纷南迁。南迁富商、豪族地主带去了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郭敬生:历史上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启示下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思考 81  量货币资金,出现了资金要素的转移,北方充裕的货 币资金转移到南方。这些货币资金在南方投入生产 发展。 经营,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得到了充裕的货币资金支 2 当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缺乏 持。 1.4政治中心的转移引起经济重心的转移 我国城市的形成、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往往 围绕政 ” 心而实现。历史上我国出现过几次政治 中心南移的现象:

 如东晋政权的南方建立、南宋政权 的南方建立。政治中心的南移带来了经济重心的南 移。此时的北方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政治核心,政 权频繁交替,导致社会经济发展没有稳定可靠的指 导思想以及连续性的经济政策。反而南方统治者注 重社会经济的发展, 采取鼓励奖励措施,推动了经济 的发展与繁荣。 1.5南方经济发展的环境优越 经济发展的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 环境和软环境都是经济发展必要的因素,硬环境是 经济发展的基础,软环境是区域经济品牌代言。南 方硬环境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上:南方气候温和,雨 量充沛,土地肥沃,河网交错,利于各种农作物的生 长。南方软环境优越性主要表现:一是政府政策。

  南方统治者重视南方经济的开发与发展,鼓励土地 开发,并给赋税减免,这激励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 性;同时南方统治者为了安置庞大移民集团,设置侨 郡侨县,稳定了南方政局,北方南迁的人民纷纷投入 社会生产,促进江南的开发,加速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是南方社会治安良好。北方战乱不断,南方政局 稳定,战乱较少。南方安定的社会环境利于经济的 T 0 图1 a图 农村人力资源发展趋势 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积累”状况处于起步阶段,  也就是从0到A运动过程中,还没有到达拐点A,  而发达的城市人力资源积累已经超过拐点A达到 因素 农村是和城市对应的经济实体部分,但我国农 村经济是落后经济,资源占有方面都处于劣势。农 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各要素落后,资源严重短缺, 城乡 资源占有格局不均衡。

  2.1农村地区人口增长过快、素质低,人力资本缺 乏 人口的素质、规模、增长速度是制约经济发展的 因素。人力资本是一种资本类型,通过劳动者的质 量来衡量。人力资本通过投资形成,对经济发展具 有决定性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主要 取决于载负知识和聪明才智的人才。虽然农村人口 数量高于城市人口, 但是农村人力资源极度匮乏, 农 村居民大都是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的文盲 半文盲。据统计农村居民中小学教育程度以下占到 85%。农村资本吸收能力不强,新增的资本大部分 用于房屋等建筑的投资, 很少用于人力资本投资,劳 动力受教育的程度不高,素质低下,缺少人力资本。

  再加上城市工作条件和生活水平的优越,使得人才 大量的流向城市,形成“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不合理 人力资源流动,造成城乡人力资源占有格局不均衡,  这些情况都不利于落后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果我国 农民素质跟不上物质资本的要求,农村落后现状很 难改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增长和人力资源拉动经 济增长都处于起步阶段。(如图1)

  Y T b图 农村人力资源对农村经济拉动作用 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农村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 献率也处于起步阶段,也就是从Q到c之间,而城 市人力资源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超越c点并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2  郭敬生 :历史上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启示下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思考 更高的水平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村人力资源 积累状况落后于发达城市,人力资源对经济的拉动 作用也就是贡献率也落后于发达城市。

  2.2农村经济社会技术落后并且进步缓慢 农村技术落后,技术进步缓慢,这是农村经济发 展缓慢的决定性因素。农村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缺 乏、国家对农村技术创新投资较少、农村科技科研机 构环节薄弱,同时城市技术创新都是针对城市产业 发展,并且科技研发成果很少到农村转化实现,这些 导致我国农村技术落后、进步缓慢。中国农村农业 生产设备落后,工艺水平低,致使农业生产率低下,  远低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率。我国农村生产活动世 世代代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技术水平长期在原地 踏步,生产已经形成的定局难以打破,产量难以持续 上升。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出现了农业革 命,工业革命开始时其农业生产率就已经很高,搞农 业生产率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高级工业化的实 现。技术的开发创新一般都发生于技术基础好、 水 平高、资金充裕的城市,技术上的“马太效应”使得 农村技术水平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在1990年 美国农村经济增长中有80%来自科技的贡献,到 2003年则达到90%以上;1 3本农村经济增长的科技 贡献率也达到87%;欧盟达到82%;而我国科技进 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仅为45%左右,其技术 水平,只相当于20世纪6o年代国际上的一般水平 或5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落后40—60年。技术在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中 美农业生产中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可以得知。

  (如图2) V 0 图2 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示意图 其中A曲线是中国农业生产率在技术的作用 下运动轨迹,B曲线是美国农业生产率在技术的作 用下运动轨迹。则AB之间的距离是它们之问的差 距,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落 后于美国。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农业生产并不是连 年上升,这是农业生产总量上的极限所至, 生产技术 和农业生产量存在弱相关性,和农业生产率具强有 相关性,因而我们能够做到的是用技术替代劳动力 提高农业生产率, 解放农业生产劳动力从其他生产。

  2.3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缺乏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内部自生资金积累不足, 外 来资金更是缺乏,这很难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当 前中国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十分悬殊, 20世纪90 年代以来,这一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 局统计,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 255元,当年城市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 493 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高达3.22:1,差距进一 步扩大。这种巨大的城乡居民收人差距,致使落后 的农村出现资本供给不足和资本积累不足,并最终 陷入“贫穷一资本短缺一经济增长缓慢一收入水平 低一积累不足一资本缺乏一经济难以增长一再贫 穷”的“贫困恶性循环”。当前农业投资收益率太 低,毫无上升发展的趋势,刺激不了我国农户农业投 资的积极性,农业发展缺乏资本支持。同时由于资 金缺乏、技术薄弱、知识缺乏以及农民社会保障缺 位,农村居民不敢脱离土地进行非农产业生产投资。

  商人投资一般选择环境优越、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  在吸引投资商农村难以与城市竞争,导致资金难以 向农村有序、高效流人。金融机构大都是嫌贫爱富,  对城市大企业优先考虑,不给农村投资者较多的支 持,社会资金大都在城市有效循环,城乡占有资金格 局不平衡。 2.4农村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非农产业发展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不 合适,农村经济仍以家户小农经济为主,农业生产依 然束缚着过多的劳动力,以农产品为载体的非农产 业极度缺乏,其他非农产业更是缺乏。发达国家农 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目前一般在1.5%  % 之间,我国改革开放初农村农业比例高达28.4%,  现在仍达到21.2%,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仍需调整实 现优化升级。当前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向条件优越 城市集聚,在城市产业形成优势富集效应,而农村产 业无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依然是农业 生产,而且是小农性质的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率低 下。农村第二产业内部农村工业和城市T业重复,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郭敬生:历史上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启示下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思考  83 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度低,这种结构已明显造成 工、农两大产业的结构断层,与社会需求结构、就业 结构、收入结构的协调发展日益产生矛盾。农村第 三产业发展所需的的基础设施及其配套服务不健 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难以兴起,高新技术产业几乎 一原理的作用下我们可以得知农村人力资源积累水 平能够赶上城市水平,同样农村人力资源对农村经 济发展的拉动力也能够赶上城市水平,所以一定要 加快城市人力资源向农村转移,提高农村人力资源 积累水平。一是农村内部人力资源的投资。大幅度 没有。农村产业缺乏, 使得农村发展没有源动力。

  2.5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存在问题 软环境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对地区经济 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农村软环境相当落后,在制 度、人文、信用、服务、法制等方面存在着突出的矛盾 和问题,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当前我们对农村软环 境存在错误的思想认识和做法:一是没有重视农村 软环境建设,没有把农村软环境建设放在更加优先 的地位,导致农村软环境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建设,与 城市软环境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二是对农村软环境 建设投入资金少,农村软环境落后状况改变不大。

  由于没有重视农村软环境建设,直接导致对农村软 环境建设投入资金少,政府对农村的财政补贴也没 有农村软环境建设预算。落后的农村环境,使得农 村难以改变在商人意象中的落后面貌。

  由于存在上述种种劣势,决定了农村地区的经 济很难超越城市,难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劣势 虽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但通过农村地区的 努力以及政府的扶持,可以逐步加以改变,打破城乡 占有资源不均衡的格局,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

  3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考:中国经济重心 由城市向农村适度转移 中国经济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作为城市反哺 农村的根本出路,形成城市、农村经济平衡结构,形 成一元经济。人才转移、技术转移、环境投资转移等 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

  3.1  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源分布向农村 转移 我们可以从图1中可以看出,农村人力资源积 累速度快于城市人力资源积累的速度,它处于高速 上升的的阶段,也就是0A阶段的速度快于A点以 后的发展速度;农村人力资源对经济的贡献也快于 城市,同样也处于高速上升的阶段,也就是QC阶段...

篇三:《反哺——“人才反哺农村”启示录》研讨交流材料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 两 个 反 哺 ” 的 理 论 构 架 与 实 现 途 径 研 究□李建桥   王秀东   内容提要 :如何理解和实施新农村建设中“ 两个反哺 ”的重要指导思想 ,对于统筹城乡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生产要素角度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两个反哺 ”的内涵和约束条件并提出了相应的现实路径选择。关键词:两个反哺;内涵 ;实现途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施行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在资本极度匮乏又缺乏有效积累的背景下被迫实行了剥削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战略 ,从而形成了城乡二元体制经济。

 具体而言 ,农业支持工业和农村支持城市 ,其实质是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接近无偿的输入工业部门从而形成了早期工业的原始资本积累。

 从生产要素的流动来看 ,农村对工业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粮食征购以及后期的农业税等形式吸收农村资金 ;通过户籍制度等硬性制度约束劳动力的流动、压低劳动力的价格 ,保障工业化所需的粮食生产 ;通过国家权利低价征收土地转为非农用地保障工业化低成本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格局并没有得到改善 ,农村地区的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2006年中央提出了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口号 ,并确立了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反哺农村的战略构想 ,通过反哺的形式统筹城乡发展 ,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稳定社会安定局面 ,促进国家稳定健康的发展。一 、“ 两个反哺 ”的内涵“ 两个反哺 ”通常是指在工业化初始阶段 ,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为工业提供积累 ,当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反哺农村 ,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

 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来看 , 200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700美元 ,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 000美元是工业反哺农业经济社会的重要标志 ,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进入“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的发展阶段 ,基本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在经济学研究中生产要素往往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生产要素的流动数量、方向以及结构对我国农村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

 本文认为理解“ 两个反哺 ”的内涵必须对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向和结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够解决农村反哺过程中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问题 ,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推进。11 城市和工业资本回流到农村地区。

 首先 ,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 ,当农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很小的时候 ,在反哺时期发达国家政府投入了更多的资金保护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第二 ,金融部门通过建立农村政策性支农银行支持农村产业发展 ,并加大金融支农的力度增加农民贷款 ,完善农村信用制度。

 第三 ,通过税收、政策等一系列措施 ,限制农村资金向城市和工业的过度转移 ,把更多的资金留在农村。

 第四 ,通过工农产品的价格机制反映农产品的稀缺性 ,从而缩小工农产品的收益率差距 ,增加——   李建桥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两个反哺 ”的理论构架与实现途径研究12

 农民的农业收入。21 农民的生活保障以及福利得到实质性改善。

 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作为商品以及劳动者自身的潜力发展特性两个方面。

 一方面 ,应当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提高农民的生活保障水平 ,农村医疗和生活保障体系覆盖更广泛的地区和农民群体 ,稳定劳动者作为劳动力输出者的商品属性 ,保障资本雇佣下的劳动能够得到合理的收益。

 另一方面 ,劳动者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当具有提高自身素质的权利和自由 ,所有农村家庭均能够接受平等的基础教育 ,劳动力素质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增加劳动力的劳动价格。31 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净收益。

 土地的收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市场化下的土地流转价格以及单位面积上的土地产值。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由于不可避免的要征占农村耕地或进行流转 ,耕地的非农化后的增值收益应当更多的留在农民手中 ,作为失地补偿以及就业安置等费用 ,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稳定。

 单位面积上的产出值则是衡量土地的产出效率指标 ,是土地作为活生产要素存量的一个明显特征 ,同时增加土地的产出效率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二、“ 两个反哺 ”的理论构架与现实约束条件从系统学角度来看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可以看作为农村与城市两个相互交换物质和能量的子系统 ,“ 两个反哺 ”实质则是城市与农村两个子系统之间实现要素的定向流动。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里为了发展城市工业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腾飞 ,中央政府通过户籍、工农产品剪刀差等强制手段实现了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的流动。

 当城市子系统能够自生发展 ,即工业体系已经健全和完备 ,通过城市工业对农村子系统反向输入生产要素 ,引起农村子系统和城市子系统的结构发生质变的过程 ,最终达到两个系统间的融合 ,从而实现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一元结构的转变。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因此必然涉及到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结构调整和变化。

 生产要素的输入数量及其制度安排决定了生产要素的投入效率 ,同时对于农村子系统而言其内部的结构特性也影响着要素效率的发挥。表 1  资金供求双方情况资金需求方主要需求项目主要资金供给方农村村内公益服务和基础设施政府财政、银行、集体农民农业投资、生活支出银行、家庭、亲朋借贷农业基本农田水利设施政府财政、银行、集体(一)制约资金要素流转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 ,我国国家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以及农田基础水利设施的投资比例严重偏低。

 例如1952—1990 年国家通过各种形式从农村取得的积累资金为 9530亿元 ,而国家对工农业的基建投资比例为 61 4ζ 1 ,远不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31 8ζ 1。

 这些项目 ,例如修桥、补路、自来水引用等工程 ,由于资金投入大 ,周期长 ,正外部性高 ,个人与企业都不愿意进行投入 ,而原有村级集体经济的瓦解使得村集体更加缺少资金投入。

 农村家庭资金需求主要来自于生产的扩大再生产以及医疗和教育等生活消费 ,资金来源一般通过家庭内部积累和村内的互借 ,其中由于医疗、教育等硬性支出数额相对较高 ,农民诉诸与乡村高利贷往往成为导致农民返贫的重要因素。我国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偏低 ,一方面源于工业化优先发展的赶超思维下形成的路径依赖 ,投资重点短时间内难以转移到农业生产领域;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农业本身的特点 ,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风险高 ,政府决策部门更倾向于把资金投入到其他非农生产领域。

 金融部门由于自身的逐利特性 ,逐渐全部的商业化运作 ,资金均流向比较效益高的行业。

 另外农民借贷资金少、群体分散 ,导致还贷风险大、交易成本较高 ,也是农村金融支农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其次 ,房产与土地均不能作抵押 ,因此个体农民很难在一般金融部门贷款。

 农村家庭的借贷主要还是来自于亲朋之间的互借 ,一方面更容易得到小额度资金 ,另一方面形式也比较灵活 ,一般只需要口头的协议即可完成。——《 农业经济问题 》2008年增刊   22

 图 1   近 30 年来用于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6》(二)制约农村劳动力要素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村劳动力要素主要长期面临三个问题 : 大量的人才流失、创业困难和从事行业层次低。

 这三个问题造成了农民增收变缓 ,农村持续凋敝和农业生产落后 。

 由 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 ,大量有头脑善经营的农村经营离开农业 ,进入到城市或其他非农领域从事生产活动。

 结果造成滞留在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多数是年龄较大或者文化素质较低的劳动力 ,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经济的衰败。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素质偏低 ,而且缺乏生产技术培训和学习 ,因此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也就造成了劳动力价格低 ,农村劳动力难以进入到高薪行业。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水平会压缩到仅仅维持再生产水平 ,即不存在任何的个人储蓄资本。

 由于个人收入的减少 ,市场的消费水平难以提高 ,反过来抑制了商品的销售和生产 ,从而进一步压缩了 商品的消费市场。

 因此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增加公共品的提供 ,就能够刺激市场的消费 ,从而拉动经济进一步增长。

 另外无限供给条件下劳动力要素的价格必然低到边际收益为零的状态 ,即工资水平等于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而在我国全国统一的基本劳动力生活保障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的条件下 ,劳动力工资水平其实已经低到了基本生活保障之下 ,因此也就必然出现劳动力要素的自发性流动 ,出现了经济学无法解释的“ 民工潮 ”变成了“ 民工荒 ”。(三)制约土地要素增殖的因素分析土地的增殖主要来自于土地市场化以后的供求均衡决定的价格反映 ,另一方面则涉及土地的产出效率。

 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土地的征占过程中农民分享不到土地增值收益;第二 ,土地的转包期过长 ,失去了土地作为生活保障的基本功能 ;第三 ,土地集体所有制中主体的的模糊型与农民土地使用权确定性之间的冲突。

 我国政府实际上是土地资源供应垄断者 ,政府同时成为土地的需求方和供给方 ,在流转过程中获得了极大土地利差 ,而农民难以享受到增值的收益。

 一旦农民在城市中找不到工作还可以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土地作为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可以为农民外出打工的缓冲风险。

 土地的产出效率作为衡量地方产业化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土地价面积的减小产出效率必然是上升的。

 通过对我国 2005年各省份的产业密度分布分析 ,前 10位依次是 :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河南、辽宁、河北。

 2005年产业密度最高的上海为 1437071 69万元 /平方公里 ,而 2002的香港和澳门的产业密度分别为 11 6135万元 /平方公里和 203133万元 /平方公里①,能够看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利用效率还是很低 ,土地的增殖潜力非常巨大。—3—   李建桥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两个反哺 ”的理论构架与实现途径研究① 曾照英 1 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研究 1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2007 10

 图 2  “ 两个反哺 ”实施示意图三、“ 两个反哺 ”的现实路径选择(一)通过制度创新 ,建立多元化的农村资金投入机制 ,促进资金要素能够大量回流农村资金在我国农村是长期稀缺的生产要素 ,一些地区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进行招商引资 ,造成资本要素大量的被雇用 ,形成了要素间不平等交换。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 ,中央政府有能力也有责任增加财政支农力度 ,间接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 ,并提供更多的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

 财政资金可以先由各村进行项目申报 ,然后根据各村的项目 计划直接发放到村级组织以防止资金的截留。

 同时设立村级的监督机构 ,由农民自己来管理资金的使用 。

 在融资渠道上要进行多方筹措 ,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鼓励各种民间金融互助合作;改革现有金融系统的服务功能 ,增加政策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 ,扩大农村抵押物的范围 ;壮大集体经济 ,通过集体经济资金建设村庄 ;鼓励私人投资农村发展项目 ,提供相关优惠条件。(二 )大力改善农村劳动力福利水平 ,提高劳动者素质 ,吸引人才回流 ,改善农村创业环境对劳动力的反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的福利水平、劳动力创业环境 ,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 ,相应的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来支持产业结构升级 ,否则低端产业最终因为竞争过度而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

 因此必须增加教育经费的支出 ,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和农民工的培训再就业。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福利水平可以通过提高非农收入以及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两条途径实现 :一方面由于我国劳动力总体过剩导致的劳动力价格降低 ,从而引发农民的购买力下降 ,进而国内的需求严重不足 ,导致我国部分产业产能过剩 ,因此提高农民非农收入中的工资水平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 ;另一方面 ,农民收入过低直接导致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下降 ,一旦出现天灾人祸往往负债累累 。

 因此政府应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村劳动力的基本需求和生活保障 ,必须建立初级的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医疗卫生保障制度。

 农村的发展需要农村的经济产业作为根本支撑 ,因此鼓励农民创业发展经济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当从贷款、税收、经营领域进行政策倾斜和服务 ,可以允许农民在部分农业生产领域进行垄断经营 ,实行农业保护政策 ,减少外部大资本进入农村的市场化竞争。(三)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 ,灵活土地流转形式 ,重新确立土地价值评估体系 ,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在我国尚未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劳动力福利保障体制之前 ,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上保障了土地作为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功能 ,起到了稳定农村社会安定的作用。

 因此必须坚持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基本制度不变 ,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的制度变革。

 地租反映了土地的资本收益 ,包含了土地流转的各种...

篇四:《反哺——“人才反哺农村”启示录》研讨交流材料

21年第11期 112作者简介:曹爱萍(1997-

 ),甘肃永昌人,研究方向为公共事业管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增加,青壮年劳动力开始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形成民工潮。城市初体验使外出务工者在不断社会化过程中改变着农村的文化,发挥着“文化反哺”的功能,对劳务输出地社会经济产生着深远影响。目前,靖远县劳动力外出务工8.8万人主要为青壮年,他们将新思想、新知识带回农村,使其家庭成员在娱乐文化、消费文化、教育文化及婚姻文化产生新的认知,提升了农村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农村社会向前发展。对单个家庭来说,也有利于促进家庭的和谐和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乡村振兴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一、核心概念界定(一)文化反哺 “文化反哺”是由我国学者周晓虹在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提出并使用的 [1] 。他借用生物学意义的概念,描绘出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在世前辈的文化传承现象,即“文化反哺”是指在急剧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其实质是青年文化对成人文化积极、主动的影响过程。本研究对文化反哺的界定是,在西部农村,传统的农村文化重经验轻理性,一般由年长者向年轻的一代传授经验,宗族家长具有绝对的文化权威 [2] 。但随着农村的开放与现代城市文化对农村的渗透,这种现象发生转变。由于年轻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明显强,且外出务工的主体是年轻人,其文化接受使他们具有了文化优势,逐渐成了农村文化的主体,对长辈进行先进文化的传播,由此形成了农村“文化反哺”现象。(二)农村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婚姻派生的血缘(或收养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群体活动的形式,本研究对农村家庭生活的界定是父辈等年长一代留守农村家庭,子辈在城市打工且时间较长回家次数相对频繁的家庭,在娱乐、教育、消费、婚姻方面发生的一系列活动。二、靖远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现状分析靖远县现辖18个乡镇,总人口5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45万人,占总人口的90%左右,由于农业生产成本高,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了当地农民的趋势。为了深入了解该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状,笔者选取了其中一些家庭作为调查对象,根据反馈情况总结如下:“文化反哺”视角下靖远县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当地农村家庭生活的影响研究

 曹爱萍,白

  茜,穆子璇,刘雨萌甘肃农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摘 要:“文化反哺”是当前农村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一场意义重大的变革, 引起农村老年人群体在社会娱乐文化、教育文化、消费文化、婚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无结构式访谈对靖远县乌兰镇、北滩镇、刘川镇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该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其家庭产生的影响,并针对影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关键词:文化反哺;外出务工;农村家庭生活;影响公共管理DOI:10.15979/j.cnki.cn62-1104/f.2021.11.034

 2021年第11期 113

  (一)劳动力外出务工行业分布靖远县劳动力外出务工行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从事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人口数量少。该地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大,劳动力文化程度低。通过调查发现,外出务工者中从事建筑业的占52%,而从事金融、保险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仅占6.6%。(二)劳动力外出务工区域分布目前,靖远县劳动力外出务工地域主要在西部地区,集中在离家近的省内。该地位于黄河上游,在甘肃中东部,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接壤,南与会宁县毗邻,距离省会城市兰州市近,外出务工交通条件十分便利。据调查,外出务工者分布在西部人数占67%,其中省内人数占比48% [3] 。三、靖远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当地农村家庭生活的影响分析(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娱乐文化的影响1.新兴娱乐方式普及化。在务工人员为家里人普及新兴娱乐方式之前,农村老人对娱乐方式的认识只停留在看电视、闲聊、打牌、聊天的层面。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在返乡时,会带回大量新信息,包括新兴娱乐方式(如旅游、社交软件、手机游戏等),加上经济条件的改善,务工人员有条件也愿意为家中老人添置电子产品,支持老人外出。老人对从未接触过的新兴娱乐方式产生好奇,进而学习和使用。通过问卷调查,71.3%在家留守的老人对新兴的娱乐方式感兴趣,且其中有44.3%的老人愿意并且会主动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学习,表明新兴娱乐方式正在农村普及。2.娱乐方式多元化。通过与当地村民进行访谈,在新兴娱乐方式出现前,农村娱乐方式匮乏,受农村人群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读书看报的人也是少之又少。受限于农村老人自身成长环境和文化教育,他们对娱乐活动的要求不高,只有6.6%的农村老人对现有娱乐表达了不满足。外出务工人员将短视频、社交软件等手机娱乐方式带给留守农村的家人。大众普遍接受这类娱乐方式,得益于他所承载的娱乐文化具有通俗性,老年人以其简单的操作迅速上手,成为网络娱乐文化的又一新成员。此外务工人员还为家人带来了更多健康科学的运动方式,如:太极、健身操、柔力球、广场舞等。3.娱乐活动正向化。娱乐文化按其价值,分为正意义、无意义和负意义三种。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反哺前,老人们对娱乐文化的认识停留在无意义层面,即不带有任何价值偏向,仅仅用来给大众提供欢乐。过去的负意义的娱乐文化既造成资源浪费,也给家庭造成经济压力,损害社会风气。“文化反哺”对于促进娱乐文化“正意义化”提供了新途径。在调查中健康、兴趣、放松程度是村民最重视的三个因素,分别占65.3%、53.9%、44.3%,而费用成为考虑的次要因素,占38.9%。外出务工人员不但提高了家庭收入水平,还接触到城市先进的思想,认识到不良风气带来的危害,通过对农村老人的反哺,对其原有娱乐思想产生冲击,促进老人娱乐方式正向的改变。(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教育文化的影响1.家庭教育方式民主化。以前,在靖远县的农村,宗族家长具有绝对的文化权威,因而传统的教育方式以权威型为主。近年来,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开始外出务工,由于他们易于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回乡进行文化传播使传统家庭教育方式受到冲击和挑战。表现为他们为子女购买辅助学习的电子产品,诸如网课学习中,通过旁听或多或少会学到一些高级院校老师不同的教育方式。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越来越遵循子女意愿。调查发现,调查对象中赞同民主型的教育方式的人数占67.7%。表明在外出务工者的引领下,家中年长者逐渐开始将教育方式由权威型向民主型转变,可见农村家庭的教育方式逐渐民主化。2.家庭教育活动多样化。在靖远县农村,长辈们一般认为的教育即常规教条式的老师授课,他们的传统观念中孩子的教育和家长几乎无关。公共管理

 2021年第11期 114外出务工者回家给长辈讲述他们在外见到的家庭亲子教育系列活动,使得长辈对家庭教育活动有了一定的认知。农村家庭教育活动逐渐变得多样化。3.家庭教育观念“正能量化”。以前,靖远县大多数农村家庭对家庭教育理念没有明确的认识。外出务工者以自己的所学的积极教育理念做引导,在家中安置液晶电视或打开自己手机视频为长辈推荐或播放教育类广播、讲坛,或通过为长辈们讲解和沟通的形式让教育理念深入他们心中。目前,农村留守老人开始了解教育理念的内涵,他们把教育为人民服务、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立德树人为核心作为规范性的家庭教育理念。在日常生活中,长辈们积极主动的与孩子沟通、陪他们读书、参与家庭教育学习。在外出务工者的思想引领下,使农村家庭教育理念“正能量化”。(三)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消费文化的影响1.消费方式信息化。老年信息消费即是老年人参与的,在一定的收益或需求下,直接或间接地获取或使用信息及信息产品的过程。曾经农村老年人消费信息的获取渠道主要是在附近商店,购买商品也主要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消费方式单一且停留在低层次阶段。如今网购与手机支付已经渗透到了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将网购的产品寄回农村家中的现象已经十分的普遍,农村老年人真切的体会到信息化购物的方便以及网购商品的多样性。外出务工子女将接触到的新技术技能、消费观念传播给落后的农村地区,文化反哺现象越发突出。在66.5%使用过微信的老年人中,他们了解消费信息的方式更多的是通过外出务工儿女告知,占调查总人口的52.4%。表明如今农村老年人的消费方式日益信息化与多元化。2.消费理念城市化。消费理念的形成和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老年人思想相对固化、收入水平较低,人们对消费的思想大多还停留在省吃减用的阶段。如今由于外出务工者增加了农村家庭收入,农村家庭在教育、娱乐、旅游等精神消费方面的比重增加。城市的消费理念也影响着农村新一代劳动力,可以说这是适应城市生活的必然要求。通过调查,48.5%的农村老年人选择以收入的多少为消费依据,高于省吃减用的比重,这表明了现代消费理念对农村老年人思想观念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外出务工人员将更多的城市消费理念传播给了农村老年人。3.消费行为自主化。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的需求心理、购买动机、消费意愿等方面心理的与现实表现的总和。曾经因为生计农村老年人长期在家务农,几乎没有机会走出农村,他们的购买需求只停留在较低水平的生存资料消费,消费行为受到限制相对保守。随着农村外出务工年轻人增多,增加了家庭收入,他们希望农村家中的老人能够看看外面的世界、尽自己不能经常陪伴左右的遗憾,这种思想的传播以及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使得农村老年人的消费行为限制因素减少,能够更加自主的选择支配家庭收入。调查反映,如今想通过旅游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的农村老年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4.3%,这体现出老年人群体消费行为的自主化。(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婚姻文化的影响1.对子女择偶的标准更加多元化。在农村,子女的择偶问题都会受到父辈干涉。在父辈那个年代里,择偶标准就较单一、大众化。在现代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子女择偶的标准更加的多元化,子女在涉及择偶问题时与父母的不断交流磨合中,使父母接受子女的择偶思想。现在,长辈愿意通过更加多元化的标准来衡量子女配偶的选择。2.老年再婚思想普及化。农村传统思想中,农村老年人再婚少之又少,对老年再婚思想的接受度也极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老年再婚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老年人口的赡养问题。农村中这种现象老年再婚很少见。农村务工人员的外出,使大量老人留守在农村,公共管理

 2021年第11期 115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极不利,其子女在外出务工后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外出务工子女们将老年再婚新思想传播给老人,使老年再婚思想逐步开始影响农村老年人。在我们对老年人进行的调查显示有58.1%的老年人受子女影响接受老年再婚思想,25.1%的老年人不好说自己的意愿,这说明许多老年人正在逐渐受其子女影响,慢慢接受老年再婚思想的普及化。3.结婚习俗人本化。农村结婚时的婚俗程序一般严格遵守礼俗制约,从订婚直至结婚亦如此,父母一辈是婚俗程序遵循的监督者以及实施者。而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大多数外出务工年轻人不再被传统习俗所束缚,在子女结婚问题上父母与子女会出现碰撞,父母一辈会接受子代的思想,并且受外出务工子女的工作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在传统婚俗方面以人为本。调查显示58.7%的父辈在子女婚嫁中愿意简化结婚习俗的遵守,为自己和孩子制造方便,21%的人对于婚俗习惯的遵守持无所谓态度。人们把结婚重心越来越倾向在人的身上,以人为重而不是婚姻习俗,重视子女的婚姻实质,而不再是那些结婚的一些繁重礼俗 [4] 。四、结论及建议靖远县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农村家庭生活在外出务工人员的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文化反哺”的功能显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增加了家庭收入,家中的可支配收入提升,使得农村老年人在物质方面的需求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外出务工者将更为先进的理念带回农村,影响着农村老年人。从路径看,农村老年人群体的娱乐方式多元化、新兴娱乐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化、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及消费方式的信息化;从结果看,表现为老年人群体娱乐活动的“正意义化”、家庭教育活动多样化、家庭教育观念的“正能量化”、消费理念的城市化、长辈对子女择偶标准更加多元化、老年再婚思想普及化以及结婚习俗人本化。但是,新兴方式的运用随之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为了促进文化反哺的效果,政府应未雨绸缪,发挥积极作用。笔者建议:青年人要时常关注老年人群体,通过自己所了解的信息安全知识对老年人群体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提高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村委会应积极号召返乡的知识水平较高的青壮年经常开展防止消费信息诈骗的讲座或宣传,加强老年人的警惕意识 [5] 。综上所述,时代急剧变迁,新事物的不断涌现,使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向发生了改变,年轻一代拥有对新事物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对父辈传播。靖远县农村外出务工者通过外出务工对年长一代的文化传递,使其家庭在教育文化、消费文化、娱文化乐、婚恋文化四方面产生较大影响,针对靖远县农村文化反哺带来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及建议。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请后续研究者批评指正并加以完善。参考文献:[1]周晓虹.文化反哺与媒介影响的代际差异[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 2):63-70.[2]周晓虹.文化反哺:生发动因与社会意义[J].青年探索,2017(5):78-87.[3]李含琳.西部农村的“文化缺口”现象和城乡文化互补发展模式[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2,13(2):3-7.[4]徐志昱.进城农民工家庭的城市适应性对福州市五区132户进城农民工家庭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福州

  大学学报,2004(1):106-111 .[5]周晓虹.文化反哺; 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J].社会学研究,2000(2):51-66.(编辑:魏

  翔)

 公共管理

篇五:《反哺——“人才反哺农村”启示录》研讨交流材料

18年第 9期 No.9,2018 浙 江 社 会 科 学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2018年 9月 Sep.,2018 老区与新乡:乡村振兴战略下的 文化传承与反哺 以浙江余姚梁弄镇革命老 区为例 口 李文峰 姜佳将 内容提要 国内外乡村振兴的理论转 向和实践逻辑均非常注重乡村的文化取 向。在 乡村 振兴战略下,以余姚市梁弄镇革命老 区为例,对乡村振兴的文化传承 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 探索,认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反哺并重 ,通过传承将记忆转变为技艺,通过反哺提升乡村现代化, 是老 区代 际文化传承 的破题之道 ,通过 乡风建设 、乡智培训和 乡愁重构等实现 能力再造 ,以期 为 乡村 振 兴战 略 的实施 提供 经验 借 鉴和路 径选 择 。

 关键 词 乡村振 兴 文化传 承 文化 反 哺 革命老 区 作者李文峰,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姜佳将,南京大学博士研究 生,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杭州 310025)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 ,并 明确提 出了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 、治理 有效 、生活富裕 的总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战 略 ,也是浙江高水平建设小康社会 的关键 。2018 年全国两会期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 团审议时强调 ,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加强农村思 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为 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 思想观念 、人文精神 、道德规范 ,培育挖掘乡土文 化人才 ,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 .培育文 明乡风 、 良好家风 、淳朴 民风 .改善农 民精神风貌 .提高 乡 村社会文明程度 ,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乡村文化 振兴是 乡村振兴 的灵魂 ,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发展 动力和发展方 向,是“留住青山绿水 、记得住乡愁” 的必然路径 ,也是重构中国乡土文化、弘扬 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策略。由此 .如何让 乡土文化和 传统优秀文化回归 ,如何让农耕文化的菁华成为 乡村振兴的动力 ,如何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价值 , 如何创新时代文化、跨越代际间的“文化鸿沟”,实 现转型跨越 ,成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破题 的关 键所在。

 一、 文化取 向 :乡村振兴 的理 论转 向 和 实践逻辑 2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 的福特主义理论逐渐 衰落、跨学科研究的兴起以及 2O世纪后半期西方 学界对于农业政治经济学的反思等都是促进海内 外乡村振兴研究向前推进的理论思潮 。①国内外乡 村振兴研究 主要涉及经济学 、社会学 、政治学和地 理学等学科 ,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城乡关系 、农业 经济 、产业融合 、基层治理 、乡村景观 、乡村社 区、 乡村社会建设等方面。

 就理论转 向而言 ,2O世纪 90年代以来 ,由于 }本研究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 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妇女生活方式 的变迁研究》(15CSH034)的阶段研究成果。

 77

 李文峰 姜佳将:老 区与新 乡: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传承与反哺—— 以浙江余姚梁弄镇革命老 区为例 意识到以往关于乡村振兴 的研究重政治经济而轻 社会文化 ,长期忽视乡村社会 、文化生态等方面的 内容,学者们 的研究视角开始发生转向。乡村振兴 不应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议题 ,它应该超越产业 发展和经济范畴 ,涵盖经济 、社会 、民主法治 、生 态 、文化多个领域 ,更多地关注乡村性 、乡村文化 传承 、乡村 日常生活和秩序重构等文化取 向维度 的研究议题 ,即形成 了乡村振兴研究视角 的理论 转向。如 ,有学者认为当今乡村传统文化呈现碎片 化 ,乡村文化 的主体性逐渐消失 ,乡村传统文化的 价值回归 、文化重构与保护传承能使人们形成相 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能通过增进彼此认 同 来提高诚信度和凝聚力 。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 目 标 ;②认为乡村文化是维持乡村秩序的基础 。乡村 文化公共性的消解使乡村秩序失去了理论基础 . 乡村文化公共性再造涉及乡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应坚持以人 民群众为主体 ,把乡村社会各方面 的力量调动起来 ;⑧日本“造村运动”的成功在于调 动 了村 民 自主性 与积 极性 ,焕 发 了村 民热 爱 自己 故 乡 的文化 情怀 从 而 推动 了 乡村再 造 目标 的实 现 。⑧ 就 实践 逻辑 而言 ,发达 国家 和地 区普 遍重 视 乡村社会文化建设。例如 ,日本的“造村运动”,其 最 终 目标 是 “造 人 ”,发 掘 生 活在 本 地 的 年轻 人 的 热情和积极性 ,以生活工艺运动为载体 ,培养出一 大批 既 具有 实 践 能 力 而 又 能 扎 根 于 本 地 区 的人 才 ,振兴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 ;韩国的 “新村运 动”,特别注重在精神上启蒙 ,政府主要强调 “勤 勉 、自助 、合作 ”的精神文化 ,创新农村文化建设 ; 德 国的“村 庄更 新 ”,非 常强 调文 化认 同 ,对 一 些试 图吸引企业投资的村镇来说 ,如何改善维护其地 方特色风貌 ,提供 良好的生活空间 ,是其能否成功 的关键 ;台湾省的“富丽 乡村”,认 为文化是富丽农 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即以人为本 。尊重当地人的 生活习俗和生活追求 ,将农村文化和农民生活纳 入建设规划 ;以及其他如以恢复乡村价值 为依归 的美 国乡村小城镇建设 。以建设 乡村文化景观为 目标 的瑞士乡村建设计划 ,以重塑乡村农业繁荣 为价值的加拿大农村协作伙伴实践等等,均在文 化振兴的引导下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发展道 路 。我 国 自 20世 纪 30年 代 ,就 兴起 了 由晏 阳初 、 梁漱溟 、卢作孚等人为代表发起的 “乡村建设运 78 动”。梁漱溟认为近代 中国衰弱的问题在于文化失 调 ,为了使中国社会形成“新秩序”,他成立了乡农 学校来实现文化重构 ,主要针对乡村领袖 、成年农 民和乡村运动者。以使农民的精神复苏而产生进取 心和团结心 ,发生文化 自觉 。并有齐心合力解决问 题 的机会 ;崾 阳初 则倡导 以文艺教 育治 愚 ,以生 计 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乱。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 ,国内外乡村振兴的理论 转向和实践逻辑均非常注重乡村的文化取向。可 见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 .审视和观察乡村 的视角也 应该发生转向,在各种“缺”(钱 、人、市场 、技术 、信 息 )的纷繁复杂中挑战先人为主的“匮乏视角”,去 发现并激活乡村 民众和乡村社 区所蕴含的巨大文 化潜力 ,探讨 “如何重拾乡村 的文化价值 ,如何激 发乡村的内在活力 ,如何传承乡村的文化传统 ,如 何实现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

 二 、老 区与新乡 :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 与时代意义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 ,余姚市梁弄 镇是中国革命老 区之一 ,抗 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 期 ,以梁弄为中心的浙东革命根据地是 中国 l9个 抗 日根据地和南方七大游击区之一 ,“为革命事业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也为我们 留下了宝贵的精神 财富”。进入新时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老区不能 落下 ,“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 ,绝不能忘记老区人 民.绝不能忘记老区的开发建设 ”。2003年 ,时任 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 同志在梁弄镇 考察时指 示 .要把梁弄建设成为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实现小 康样板镇 。2018年 3月 ,习近平总书记 回信希望 老区人 民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传承好红色基 因”.要求“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 锋模范作用”,“努力建设 富裕 、文明 、宜居的美丽 乡村 ,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梁弄镇在“实 现小康样板镇”过程 中。高举红色旗 帜,弘扬优秀 文化 。推动红色文化与农业 、旅游 、教育 、科技 、创 意、会展等深度融合 ,具有典型性和先进性。红色 文化对革命老区建设美丽乡村 ,实施乡村振兴 ,不 仅具有“传承好红色基因”的重要价值 ,更具有 “让 乡亲们 的生活越来越红火”的新时代意义。

 红色精神是革命老区的永恒价值。习近平总 书记 强调 .共 产 党人 唯有 不忘初 心 .方 可告 慰 历

 浙江 社会 科 学 2018年 第 9期 史 、告慰先辈 ,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 ,方可善作 善成 、一往无前。梁弄革命老区以自己独特的方 式 、艰苦卓绝的斗争 、顽强 的生命力在夹缝中求得 生存和发展 ,为浙东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 了 坚实 的基础 .为浙东人民的解放和 自由奠定 了坚 实的基础 ,在此特定历史情境下形成了包括“追求 真理 、敢为人先的求实精神 ,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 的民本精神 ,百折不挠 、自强不息 的斗争精神 ,自 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的“四明精神”。求 实 、民本 、自强 和创业的“四明精神 ”,与“红船 精 神”一脉相承 ,具有超越时空、连接历史和现实的 永恒价值 ,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始终发挥着红 色引领重要作用 ,是新时代老区奔小康的红色基 因、红色动力 。

 红色基 因是以人民为 中心的根本基因。红色 基因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旧制度 的动 因 ,更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民开创新时代的动力 。

 从 2003年的“全面奔小康 ,老 区不落后 ”到如今的 “全面奔小康 ,老 区创示范”,十五年来 ,梁弄镇党 委、政府始终遵循习近平同志 的重要指示精神 ,不 忘初 心 .不 断从 红 色基 因中汲 取 理想 力量 、创 新 力 量、实干力量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以美丽乡村建 设为载体 ,以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为重点 。扎实推 进文明村镇创建 ,争做全国革命老 区全 面奔小康 、 创文明的排头兵。通过传承红色基因 。矢志艰苦创 业 ,锐意改革创新 ,形成了实干求变、民生导向 、自 强不息 、创业创新的“新 四明精神”,实现 了跨越式 转型 .彰显了老区红色基 因强大的传动力推动力 生命力。

 红色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 。革命老区 的红色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并没有丧失其价值和 作用 ,而是在时代发展 的进程中,历久弥坚。如 ,梁 弄镇横坎头村素有“浙东延安”“浙东红村 ”之称 . 十多年来 ,横坎头村谨遵习近平同志的嘱托 ,以红 色文化为引领 ,建设美丽乡村 ,使村民人均年可支 配收入从 2003年不足 2700元 .提高到 2017年的 27568元 ,增长 10倍 。老一辈在长期奋斗 中形成 的优 良传统和革命精神 。始终是激励梁弄镇新一 代人 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的宝贵精神财富 ,是苦 干实干、创业创新 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同志一 如既往的关怀和传承好红色基因的要求将是梁弄 革命老区新时代建设美丽乡村 、实现乡村振兴的 宝贵精神财富。

 三、传承与反哺 :文化记忆 的当代重构 和代 际传承 文化就是记忆的一种形式 ,文化传承是乡村 振兴的必然要求。《现代汉语词典》对“传承”一词 做 了简短的界定 ,传承 即 “传授和继承”。文化传 承涉及一个社会如何 以某种方式将社会成员共有 的价值观 、生活态度 、知识体系、谋生技能、生活方 式和社会行为模式一代代传递下去 ,它是文化或 文 明 积 累的基 本 方式 。也 是 一个 民族或 社会 能 够 不断前行的基本条件 。

 乡村振兴战略下 ,通过 “文化传承”使得新一代不 断继承和创新先进传统 文化 。通过“文化反哺”使得老一辈感知新 问题、接 受新事物 ,从而走向文化 自觉和文化 自信。珍视历 史传承 ,延续乡村文化脉络 ,守护乡村 文化生态 ,

 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要求 ,也是乡村文化创新 的基本要素。

 (一 )从 记 忆到 技艺 扬·阿斯曼认为 .文化记忆与过去和未来均有 关 联 。文化 记忆 既 可 以被 理解 为一 个 过程 ,即记 忆 及其传承 、保存 和延续 的过程 ,又可以被理解为一 个结果 ,即被筛选 、被揭示 、被重新发现和重新建 构的一个结果 。④乡村振兴战略下 ,要保护乡村风 貌 、传承乡村文脉 、留住乡村记忆 、建设美丽乡村 ,

 必须注重文化记忆的当代重构和代际传承。如何 将记忆转变为技艺 ,实现文化记忆的当代重构和 传承 ,是代际文化传承的破题之道。

 文化传承和创新有助于红色基因的延续 。不 忘初心 ,牢记使命 ,是红色文化 的根本细胞 ,新时 代 ,红色基因需要记忆 ,更需要在传承中弘扬光 大 。开 拓创新 。加 强基 层组 织建 设 ,“发 挥好 党组 织 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红色文化 传承和创新的关键。如 ,梁弄革命老 区在传承“四 明精神”基础上 ,形 成了“新四明精神 ”。基层党员 干部 ,初心不改 ,依 旧冲锋在前 。带领老 区百姓致 富增收、振兴乡村 。借助红色文化 的龙头效应 。积 极 发 展红 色旅 游 、乡村旅 游 ,以拓 展 红色 文化 内 涵 ,促进革命老区开拓创新。十五年前 ,横坎头村 还是一个交通闭塞 、房屋破旧、收入低下 的经济薄 弱村 ,十五年来 ,老区人民不负习近平同志的谆谆 嘱托和殷切期望 .充分发挥红色“记忆场”作用 。以 7q

 李文峰 姜佳将 :老 区与新乡: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传承与反哺—— 以浙江余姚梁弄镇革命老 区为例 红色基 因拓展出了一条红色旅游带动绿色发展的 致富新路 .蝶变成为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 ,多项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位列全国革命老区前茅 。

 文化传承和创新有助于乡土文化的弘扬 。习 近平同志指出.中华 民族在几千年历史 中创造和 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中华 民族的根和魂 。

 在长期 的生产生活 中积累和孕育 的如家风家训 、 亲情孝道 、书 院文化、乡贤文化 、农耕文化等 中的 许多中华优秀乡村文化 ,成为现代乡愁的情感寄 托和传承载体 。呈现出心理 、意识 、社会和文化之 间 的互 动关 系 。乡 土文化 具 有文 化 的历 时性 即它 起到稳定作用和再生产的功能。梁弄镇是浙江省 历史文化名镇 、中华诗词之乡 ,拥有五桂楼 、孝子 祠堂、王阳明手书真迹砖雕 、正蒙学堂等文化遗 存 ,通过大力挖掘和弘扬历时性...

推荐访问:《反哺——“人才反哺农村”启示录》研讨交流材料 反哺 启示录 研讨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协多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20210242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