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协多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文化产业调研文章8篇

文化产业调研文章8篇

时间:2022-12-19 19:45:06 来源:网友投稿

文化产业调研文章8篇文化产业调研文章 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ー一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理念,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产业调研文章8篇,供大家参考。

文化产业调研文章8篇

篇一:文化产业调研文章

文化产业 促进乡村振兴 ー一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理念,这是今后一段时期统领我国农村发展的总纲领。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要求,对如何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新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带头振兴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以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发展文化产业,要注重基础,筑牢文化产业的根基;注重传承,提升文化产业的内涵;注重引领,用文化产业培育乡风文明;注重人才,充实发展文化产业的力量。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振兴乡村文化要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总体要求,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并将其转化为经济产业,本次调研通过本地史料收集、实地走访与外出考察等相结合的调研方式,深人细致开展研究。

 一、文化产业的现状 (一)文化基础设施现状 ***镇综合文化站成立于 1979 年。***镇文化站站舍面积 500 平米,室外活动场所 400 平米。其中:电子阅览室 40 平米,图书室 80 平米,多功能厅 80 平米,培训室 40 平米,办公室 4 间 80 平米,其他 80 平米。剧院 1 座 1500 平米,设有宣传橱窗、板报栏,电子显示屏。文化站(农民文化官)建筑颇具气势,美观大方。106 国道穿镇而过,交通便利,文化氛围浓厚,环境优美。文化站“三室一厅”建设,各项培训、展览、体育建设设备齐全。站办图书室藏书 8500 册,报刊 10 种,书柜 12 个,大阅览桌 1 台,座椅 30 个。文化官设有排练室大厅 120 平方米,备有使各设施。诗联书画字会、民间音乐协会建有书画室和音乐室。镇区近年

 改造完成,路面十净整洁,绿化覆盖率高,设有法制宣传一条街。由文化站出版的刊物《大其育闻》获得全市优秀诗集(已出版第 10 集),步“湖北省诗肤文化镇称号。2015 年荣获“中国楹联文化镇”称号。17 年大被评为大冶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镇文化站评为全镇服城市创建先进单位,2018 年获得“湖北省最美文化站”称号,在全省乡镇文化站综合排名第 12 位。

 (二)文化资源现状 ***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光秀丽,素有“鼓书之乡”和“山水园林城镇”之美誉。这里是鄂东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是辛亥革命元勋曹亚伯的出生地,也是著名的大冶兵暴策源地,拥有湖北省较大的 3 亿年地质史的富家山天然溶洞群、五里界东周古城遗址、原生态水南湾古民居群、柯大兴古民居群和八流古民居群。主要文化体育资原如下:

 1、红色文化。大革命时期,***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积极组织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打土豪分田地,壮怀激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为国捐躯的烈士达 1000多人,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辛亥革命元勋曹亚伯、鄂东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一曹家堍党支部,也造就了曹样仁高级将领及曹玉阶等众多革命英雄,烈士们以凡心碧血谱写了一曲曲壮美动人的赞歌。***镇有主要革命遗址 7 处,著名革命烈士故居 10 余处。其中:革命遗址主要有辛亥革命元勋曹亚伯故居、曹家塊村鄂东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曹家堍村“大冶兵暴”策划地旧址、曹家塊村中心县委联席会议旧址、湾龙山文化促进社遗址、富家山革命根据地、小箕山(石应高村、小箕铺村)革命烈士墓群、小箕铺村邹子言湾革命烈土墓群;著名革命花烈有:曹家堍村“辛亥革命元勋”曹亚伯以及曹壮父、曹玉阶,三角付寅公湾曹祥仁,新屋下村对梅堍湾曹稀,后畈村良才湾侯政、侯中英,用湾村

 曹振亚,叶家庄村曹大骏,八流村下徐湾徐策,石应高村石海山等。

 2、历史文化资源。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4 处(五里界东周古城遗址、老猪林新石器遗址、大谷垴旧石器遗址、水南湾明清古民居),黄石市市保单位 11 家,大冶市市保单位 4 家,是我市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乡镇。一是省保单位五里界古城遗址。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早在西周时期就存在大规模的铜矿开采和冶炼,距今已有 3000 多年,总面积近 15 万平方米,是当时鄂东南地区的第一座古城,也是春秋时期铜矿开采、冶炼、仓储转运、管理的重要场所,五里界城作为一个具有专门功能的古城,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冶地区是古代重要的产铜基地,在我国的矿治文化的研究中,与铜绿山古矿遗址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是水南湾古民居和柯大兴、八流古民居村落,境内的水南湾古民居位于***镇东山山麓,水南湾古民居的“三雕”艺术精湛,木雕、砖雕、石雕,题材广泛,构图别致,寓意深刻,无不体现了先祖对子孙的教化思想,对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水南湾古民居在建造中留下的动人传说,数百年来广为流传。水南湾古民居是一座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建筑,全村五百余户,两千余人,依山傍水,方圆百里,闻名遐迩。

 3、民间传统文化。近年来,全镇 24 个村、2 个社区建立了 80 多支民间文艺队伍,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群众文化生活十分丰富。目前,全镇有文艺人才 160 多人,诗联学会会员 200 多人,有国家级作家曹建勋、邹晓芳,其中曹茂海的《大冶兵暴》、《曹亚伯传》,石大家的《水游英雄赞》享誉省内外。全镇村村有腰鼓、秧歌和舞蹈、舞龙舞狮等文艺表演团队,村村有文艺志愿者。上世纪 80 年代,***镇曾被誉为湖北省“鼓书艺术之乡”。

 4、体育资源。***镇按照“八个一"的要求,在建设文化堂的基础上高标准建设体育广场,2015 年建成 15 家,2016 年建成 15 家,2017

 年建成 13 家,合计建成 43 家文化礼堂和体育广场。近年来全镇已建成文体广场 150 余家,成立篮球队等各类体育组织 50 多个,积极举办体育賽事活动。充分利用假日召集四邻八乡举办农民篮球友谊赛、舞龙舞狮活动和爱心接力行动等等。每達节日,热闹非凡,聚集人气,群众远离牌桌,呈现出良好的新农村新风尚。为贯彻执行《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发展生态休闲产业,湖北省鑫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已投贸 4000 余万建成了 8000 多米标准健身登山步道,步道周边景点众多,环境优美,已吸引了众多登山爱好者体育锻炼、体闲旅游。鑫东登山步道与国家级登山步道父子山相连接,正在建设环父子山 8800 米绿色自行车车道,建成后将是我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广泛的为全市人民服务。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人才队伍。一是乡镇文化站建设带动力不强,镇域文化设施单一;二是缺乏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三是老百姓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薄弱,对文化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文化产业規划不系统、不完整。虽然我镇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优秀文化所赖以生存的优良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但文化产业的定位、发展规划尚未形成。对我镇的文化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不透彻,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缺乏深人的探索。没有围绕文化产业进一步充分挖掘文化旅游内涵,也没有打造出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品牌来充分发挥我镇的独特文化资源优势作用,更别说引人企业投人来发展文化产。

 (三)文化产业培育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市场活カ不明显。从目前的体制和情况来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紧紧依靠镇财政的支持,而没有上级财政的支持,导致公共基础文化设施不齐全缺乏人力、物力、财力和场所等。对文化产业的开发、舞台精品艺术的打造及文化人才的激励等

 方面经费无保障,导致传承、深人挖掘整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困难重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文化产业挖掘开发不够。我镇对文化产业虽有一定的重视,但是特色资源的深度开发还远远不够,并未充分的挖掘到我镇文化的特色和精髓,导致营造的文化氛围不浓,没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意识,缺少思考,缺乏创新,未能大规模开发壮大经营性文化产业,商业效益没有完全显现。

 三、文化产业发展建议与对策 弘扬优秀文化资源,对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激发创业创新热情,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现实意义。

 (一)注重基础,筑牢文化产业根基。一是提高对文化资源保护的认识。在乡村振兴中,要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公众和全社会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和传承保护意识,培养公众对文化的认同,增强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更好地发挥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二是建立并完善文化资源保护机制。对当地的自然生态保护进行长远规划,对古建筑实行保护并且完善配套设施,组织专家对当地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论证。加强管理保护,严惩破坏文化资源的行为。同时设置合理有效的专项资金,保证文化传承和保护中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三是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创建多元化投资机制,开发特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市场建设”等要求,认真分析我镇的文化资源优势,理清我镇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指导和引领全镇文化产业发股。

 (二)注重传承,提升文化产业内涵。一是发挥民俗文化作用。积极利用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正能量,把传统道德束与村民自律、村组织管理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和谐稳定;使优秀民俗成为乡村公共活动的平

 台资源,在文化上有传承,在发展中有凝聚和认同;在自觉传承民风民俗的基础上发展产业,使农民在家门口致富,使乡村成为宜业 T 居的新家园。二是传承各种传统技艺。国家规定小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必须掌握一门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技能,目的就在于让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要联合教育部、共青团组织规划建立***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文化基地,组织开展传统技艺等相关实践活动,让中小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感。

 三是打造文化产业品牌。依托我镇特色文化产业园,在引进相关文化项目、文旅企业的同时,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骨干项目,联系相关机构为我镇进行文旅景点路线规划设计,综合开发旅游资源,做好各类资源的展演、展示活动。保护好文化遗产,加大对水南湾、柯大兴、八流三大古民居修复管理和宣传推广力度,积极利用湖北师范大学鄂东古村落研究所水南湾工作站,发挥高校资源和平台推介水南湾古民居旅游资源。着力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地方文化产业品牌,把文化产业融人乡村旅游之中,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三)注重引领,用文化产业培育乡风文明 一是用好农村文化礼堂。充分发挥现有农村文化礼堂作用,以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广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地方实践。围绕移风易俗、诚信建设,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融人乡村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二是发挥党员引领作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带头培育和树立良好的家风,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带头移风易俗,反对铺张浪费,争当家庭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发挥旗帜引领作用,从而促进乡风更文明。

 三是发挥新乡贤作用。培育新乡贤文化,以德高望重的退休还乡官

 员、耕读故土的贤人志士、农村的优秀基层干部、家乡的道德模范和热爱家乡、反哺桑梓的企业家等“新乡贤”为楷模,加强学习和立传,形成良好氛围。要积极引导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搭建乡贤议事平台,建立乡贤联络机制,畅通乡贤与乡村信息的互联互通,激发乡贤参与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内驱力。

 (四)注重人才,充实发展文化产业力量一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加快实施文化产业重点工程,推进城镇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建设项目,并不断完善文化功能配套设施,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二是积极引进和培育文化人才。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是关键。目前,农村文化专业人才不足,文化创新、经营管理人才奇缺,树立人才是文化资源第一要素的观念,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推荐选拔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创业环境。一是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队伍建设;二是加强村级文化协管员(文物保护员)队伍建设;三是加强各类群众文化团队建设;四是加强乡村文化旅游队伍建设。同时,创新开展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培训,将其纳人各级文化队伍培训计划,加强考核和管理,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五)注重特色,发展文化产业一是整合文化资源。利用文化站、文联协会、文明创建等优势和平台,充分挖掘大箕诗词、木雕石雕砖雕、水南湾石应高楚剧、湖北省重点老苏区等特色文化资源,整合鄂东南第一农村支部等红色资源、水南湾和柯大兴古民居青色资源、***鼓书等传统文化资源。对特色文化资源、红色资源、青色资源、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综合设计,构建全方位、多媒体、立体化的大宣传格局,打造本土特色文化品牌。二是壮大文化产业。立足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对接我市“一区多园”发展规划,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依托象有形艺术品雕塑等项目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打造农旅创新、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示范

 点,促进工业园向特色文化产业园转变,与生态文化旅游业形成联动效应,逐步打造现代化文化魅力小镇。

篇二:文化产业调研文章

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 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

 一、 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 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 截止到 2005 年 3 月我市文化经营单位达609 家。

 其中:

 印刷行业经营单位 307 家(包装装潢印刷 173 家, 其他印刷品 37 家, 打字复印 96 家, 出版物印刷 1 家),电子游戏经营单位 7 家,艺术培训经营单位 2 家,歌舞演出

 场所经营单位 12 家,歌舞娱乐经营单位 59 家,音像 wenmi114.com 制品经营单位 72 家,网吧 63 家; 书报刊经营单位 90 家。

 从文化市场结构分析, 我市印刷业十分发达, 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中的主导产业, 2004 年产值达 17.1 亿元, 比 2003 年递增 19, 职工达 8783 人,发展势头和规模都在浙江省印刷行业中名列前茅。

 但是必须看到, 文化产业(不包含印刷行业)

 作为一项新型产业, 在我市第三产业结构中, 所占比重不高, 无论是产业的总量规模还是技术层次都还停留在小规模、 低层次上, 我市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还比较滞后,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1、 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不够开阔, 办法不多。

  2、 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改革步履艰难, 缺乏竞争力, 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3、 现行投融资体制不利于产业资本扩张, 特别是社会性投资渠道不畅, 缺少吸引外资、 民资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

  4、 文化产业及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品级不高, 新产品开发明显较弱。

  5、 市场对文化资源的调配能力不强, 导致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下。

  6、 对我市的特色文化资源---“潮文化”、 “灯文化”、 “名人文化”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7、 文化产业人才紧缺, 成为直接影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二、 解决办法

 ⒈切实提高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各级领导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 深刻认识文化产业在城市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把文化产业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一起部署、 一起实施、 一起督查。

  ⒉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加强和改进文化产业工作精神以及文化产业政策,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规范和拓宽投资、 融资渠道, 为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制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降低准入门槛, 引导公平有序竞争; 多方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力求在打破行业垄断、 扩大市场准入, 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 明析文化企业产权关系等方面有所突破。

  ⒊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创新文化管理机制, 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关健所在。

 要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文化管理体制步伐。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 劳动、 分配制度改革, 切实转变经营和管理模式, 健全激励机制。

 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加快建立起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要建立和健全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 宏观调控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

 要优化文化市场资源配置, 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 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产业。

  ⒋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重视正面引导, 坚持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文化管理法规,依法行政, 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净化文化市场, 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⒌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要切实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 要多层次、 多渠道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文化经营人才; 要完善用人激励机制, 努力营造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积极创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要研究制定文化技术、 创作成果等要素, 参与分配和奖励的办法, 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创造性; 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复合人才、 各类文化专业人才、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要通过委托、 定向培养等多渠道, 输送一批优秀苗子进行学习深造, 提高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水平。

  三、 近期规划和今后发展方向

 1、 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 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严格依法行政, 在加大执法监管的同时, 加强市场发展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使文化市场结构和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竞争发展更加有序、 管理法规更加健全, 建立起富有活力的文化生产经营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文化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中的调节作用, 积极引导文化消费, 使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不低于经济发达兄弟县市水平。

  以创新体制、 转换机制、 面向市场、 壮大实力为重点, 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 着力培育文化市场龙头企业, 大力扶持文化旅游、 演出娱乐、 体育健身、 教育培训、节庆会展等产业, 形成以文化重点产业为主本文章共 2 页, 当前在第 1 页[1][2]下一页本文

  章共 2 页, 当前在第 2 页上一页[1][2]导, 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 初步建立起与海宁产业结构调整相衔接的文化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文化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文化生产和能力显著提高, 创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

 “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我市GDP 中的比例要有较大的增长, 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持产业之一。

  2、 加快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1)积极拓

 展节庆会展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节庆会展等综合场馆的功能作用, 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 引入市场机制, 促进节庆会展产业化。

 积极承办全国性、 国际性重大会议、 商贸展览及文化活动。

 利用我市特色产业优势, 创新办会方式, 打造精品会展。

  (2)引导和规范发展演艺娱乐业。

 积极打造具有一定规模、 高水准、 高品位文化主阵地,大力发展群众文化, 培育演艺娱乐业; 要充分发挥名角、 名团、 名剧的品牌效应, 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文艺演出业, 推进演艺娱乐业的发展; 要加强对文化娱乐业的宏观调控, 使之布局合理, 总量平衡; 要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兴建、 改造各类新兴娱乐项目, 建成 1—2 家大型高档综合性娱乐场所; 要采取合资、 合作等形式, 嫁接和改造现有电影放映业, 新建海宁市影视中心城; 要逐步淘汰小型电子游戏机房, 提高书刊销售和音像制品经营单位的资格标准。

  (3)培育发展艺术品业。

 建立多种所有制的艺术品生产经营企业, 大力发展灯彩、 皮贴画、 布艺画、 皮影戏、 剪纸、 书画以及现代艺术品的生产经营。

 建立艺术品经纪人制度, 规范艺术品交易行为。

 大力发展艺术品展示、 收藏、 拍卖、 销售市场, 激活艺术品的生产和流通。

 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和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前提下, 逐步开放艺术品销售和交易市场, 建立合法的进出口渠道。

 通过多种途径, 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欣赏审美水准, 培育买方市场。

 (4)加快发展传媒信息业。

 要以信息化、 城市化为契机, 将全市的单向有线电视网络改造为宽频数码互动有线电视网络, 发展广播电视增值业务, 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要加快信息产业升级步伐, 利用各种网络优势, 开发市政、 交通运输、 社保、 医疗、 社区服务、 文化娱乐等社会公共信息资源, 为公众提供查询服务, 促进网络经济发展。

  (5)扶持发展体育产业。

 搞活体育市场, 引导体育消费, 加快体育产业发展, 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体育市场开发, 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 技术、 管理; 要充分利用体育中心及社会体育健身设施, 开办普及型体育经营项目; 要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娱乐市场、 体育竞赛表演市场、 体育彩票销售市场; 要发展体育经纪组织, 扩大经纪人队伍。

  3、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

 (1)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文化管理体制,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要加快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要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规划、 协调、 监督和服务; 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加快文体管理体制改革步伐;要通过制定文化产业政策、 发布文化信息, 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实施宏观调控和管理; 要建立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 要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规范产业行

  为; 要对文化产品生产单位布局结构进行调整和重组建设, 优化资源, 确保重点; 要建立文化资产经营公司, 加强对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

  (2)推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要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 以推进国有文化单位改革。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以增加投入、 转换机制、 增强活力、 改善服务为重点; 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要以创新体制、 转换机制、 面向市场、 增强活力为重点进行改革。

  (3)发展民营文化企业。

 进一步放开放活, 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瓶颈”, 打开文化产业发展的闸门, 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潮头, 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

 要放宽准入领域, 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 进一步降低门槛, 允许引资进入, 同时允许民营经济进入,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经营,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艺团体的转制改造以及文化产品的印刷、 发行及流通,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建设等。

 要制订和落实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把已经制定的文化经济政策落到实处, 并研究制订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要继续改革审批制度, 减少环节,简化手续, 提高效率, 切实帮助民营文化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要加大宣传力度, 在全社会营造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良好氛围。

  (4)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

 建立健全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积极培育产品、 服务、 人才、 技术等各类文化市场, 促进文化产品和文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现有文化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真正成为政企分开、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管理科学、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对各类重大节庆文化活动, 要积极引入 wenmi114.com 竞争机制, 实行市场运作。

 借鉴经济领域改革经验, 推动文化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 建立现代流通体制, 积极发展连锁经营。

 鼓励发展文化中介, 全面推进文化经纪人资质证书制度, 建立文化经纪人资质标准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 在归口管理、 分级管理、 属地管理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实现管理规范化、 制度化。

 加快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设, 加强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各种扰乱文化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 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群众监督和举报奖励制度。

  (swx91518)

  本文章共 2 页, 当前在第 2 页上一页[1][2]

篇三:文化产业调研文章

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 滕州市按照中央和省、 枣庄市委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任务要求, 更新观念, 加大措施, 切实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初步形成了 新闻出版、 广播电视、 文化娱乐、 文化旅游等多业并举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2011 年上半年文化产业投资项目 数16 个, 施工开工数 8 个, 500 万以上项目 数 15 个, 同比增长 23. 1%。

 文化产品出口 额 64 万美元, 同比增长 50%。

 滕州市文化生产企业 150 余家, 在职人员 近 5000 人。

 文化服务企业 120 余家, 在职人员 近 3600 人。

 出口 文化企业 1 家,在职人员 120 人。

 资产总额在 1000 万元以上的企业 40 家。经营收入在 1000 万元以上的企业数 16 家。

 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文化企业数量为 86 家, 执行行政董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文化单位数量为 7 家。

 其中新闻服务业、 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 广播电视电影业、 文化艺术服务业、 互联网文化服务业、 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 文化旅游服务业、 古玩字画与工艺品产业、 广告会展、 动漫和网络游戏等重点文化产业,以及文化用品、 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在 2011 年上半年发展势头良好, 生产和销售稳中有升。

 一、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 一)

 积极探索, 不断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2010年 10 月 召开了 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

  成立了 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出台了《滕州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分别设立了 5000 万元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 5000 万元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用于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 文化产业品牌、 文化园区建设, 充分体现了 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作用。

 ( 二)

 改善营商环境, 构建文化产业体系。

 文化行政等部门加大了 涉及文化产业发展的行政审批改革力度, 加大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度, 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和发展空间。

 目 前, 已形成了 文化旅游业和文化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门类, 构建了 新闻服务业、 文化休闲娱乐业、 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 广播电视电影业、 互联网文化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 文化产品制造业等文化产业结构体系。

 ( 三)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滕州市不断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力度, 积极稳妥地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改革后的柳琴剧团, 在确保公益性演出的基础上,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每年进行商业演出近 300 场次, 进一步增强了 自 身造血功能, 重新焕发了 生机活力。

 培植发展了 盛世青山 影视文化公司 和葫芦套影视文化公司 两家民营文化企业, 有效解决了 影视制作项目 融资难、 运作难的问题; 成立了 微山湖湿地集团、 黄连山旅游开发公司, 成功实现了 微山湖湿地公园和刘村梨园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

  推动了 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 四)

 发挥特色优势, 打造文化产业品牌。

 一是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 城优势, 打造了 墨子、 鲁班纪念馆等历史文化名 人基地; 二是以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及盈泰生态温泉度假村等资源优势, 打造了 绿色生态温泉旅游风景区; 三是以湿地渔家、 薛河梨乡 、 龙阳果香、 幸福龙庄、 情山情趣等农家乐“五朵金花” 为依托, 打造了 农民文化产业风情园。

 二、 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文化经济意识较淡薄, 思想认识上有误区。

 有的单位和部门认为文化主要是一种传统的公益性事业, 忽视经济效益和产业属性, 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混为一谈, 缺乏文化经济意识。

 二是体制不顺, 机制不活, 管理不够到位。

 尚未设立主管宏观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门机构, 而目 前文化、 经信、 旅游等部门各管文化产业一部分的体制, 无法形成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

 虽然基本破除了 政府包办文化事业的管理体制, 但是各种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的建设机制和投资渠道还没有建立健全起来。

 三是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还不够完善, 资金投入不足。

 文化事业单位很难筹措资金发展文化产业, 目 前的文化企业仍处于零打碎敲、 粗放经营的状态,难以自 我增资扩张。

 四是缺乏熟谙市场经济与文化经营的文化产业管理者。

 大多数文化产业经营者文化程度偏低, 年龄结构不够合理, 对现代企业管理和资产经营知识掌握较少,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和中介机构严重缺乏。

 文化产业人才队

  伍的创 造力和竞争力不足, 制约了 我市文化产业的后续发展。

 三、 下一步打算和对策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滕州市围绕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大力实施“五大工程”:

 ( 一)

 实施文化改革创新工程, 进一步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一是要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要抓紧做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市广播影视总台的机构“三定” 和人员 职能划转工作, 尽快理顺关系, 整合资源, 形成文化综合优势。

 要全面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 对现有文化文物、 新闻出版、 广播电视等有关行政执法队伍进行调整归并, 组建统一的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机构, 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行政效率。

 二是要推进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

 创新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管理运行模式, 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分开、 两手抓”, 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 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全面推行聘任制, 引 入竞争机制, 实行绩效工资, 建立“干部能上能下、 人员 能进能出、 收入能多能少”的机制, 使运行机制灵活起来、 员 工积极性调动起来、 创造活力迸发出来。

 三是要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

 按照“创新体制、 转换机制、 面向市场、 壮大实力”的方针, 坚持事改企、 企改制, 尽快将报社、 广电和其他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营性业务剥离出来, 转制为企业, 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四是要推进文化投融资渠道改革。

 进一步放开市场, 放宽准

  入, 引 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在政策许可范围内, 通过产权交易、 共同投资等途径参与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改制; 要加大文化市场培育力度, 大力培植文化策划公司、 演出经纪公司、 作品代理公司等中介机构, 培育发展演出市场、 娱乐市场、 影像市场、 艺术品市场、 文化要素市场, 促进文化资源开发和市场营销, 促进文化消费。

 ( 二)

 实施先进文化引 领工程, 进一步弘扬践行新时期滕州精神。

 要把弘扬和践行新时期滕州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要在报纸、 电台、 电视台和中国滕州网长期开设专栏, 大力宣传新时期滕州精神, 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围绕“滕州因你而文明” 这一主题, 结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 个人品德建设, 全面推进新时期滕州精神进机关、 进企业、 进校园、 进家庭“四进” 教育活动。要注重实践效果。

 深入开展“践行新时期滕州 精神十佳人物”、“滕州的感动十大人物”、“十大善国爱星” 等评比创建活动, 使新时期滕州精神在全市干部群众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中得以体现。

 要深入开展“创学习型城市、 建书香滕州”和“建学习型机关、 做学习型干部” 活动, 大力倡导人人接受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 三)

 实施文化惠民利民工程, 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着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载体服务功能。

 要尽快开工建设总投资 2 亿元的文化中心建设, 努力打造集综合服务、 产业发展等功能于一体的标志性文化建筑。

  要加快图书馆、 青少年宫等基础文化设施的改造提升步伐,充分发挥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公益性服务功能, 做到建一个场馆, 凝聚一批群众, 形成一个文化景观。

 要全面推进镇街综合文化站、 农家书屋、 农民体育健身广场和广电信息网络建设, 力争到 2011 年基本普及镇街综合文化站、 社区文化中心、 农村文化大院, 实现数字电视、 宽带网络全覆盖, 形成覆盖城乡 、 结构合理、 功能健全、 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二是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丰富群众精神生活。要适应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需要, 深入开展“四下乡 ”、“五进社区” 等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 认真组织“文明百村欢乐行” 村村演、 优秀电影进社区“月 月 映” 等品牌文化活动。要突出抓好社区、 镇村、 企业基层文化建设, 做到有经费、有队伍、 有场地、 有拳头产品、 有经常性活动, 力争每个镇街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影响力的群众性文化项目 。

 要推进文化活动形式创新、 活动内容创新、 活动组织创新、 活动主体创新, 办好不同层次规模的企业文艺汇演、 少儿艺术汇演、 创作大赛、 舞蹈大赛、 书画大赛、 歌咏大赛等文化活动,培养群众兴趣, 吸引 群众参与, 促进文化普及与提高。

 三是加强历史遗址修复保护, 促进历史文化传承。

 要扎实推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 城创建工作, 加强对王家祠堂、 老县衙等历史文化古迹的修复保护; 突出抓好北辛文化大遗址公园、 薛国故城、 滕国故城的保护开发。

 加快推进墨子文化产业园规划建设, 打造集中展示墨子事迹、 墨学文化的重要基地和文

  化旅游景点。

 要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搞好民间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 整理, 促进我市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四是加强执法监督管理, 净化文化市场环境。要深入开展文化市场治理整顿, 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经营活动, 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力争创建全国文化市场管理先进单位。

 ( 四)

 实施文化产业振兴工程, 进一步增创文化强市新优势。

 一是要培植发展文化旅游业。

 要围绕争创中国优秀旅游目 的地, 积极打造北部山水生态游、 西部湿地温泉游、 中南部历史文化游三大旅游板块。

 要加快推进微山湖湿地公园总投资 15 亿元的配套服务区和五星级酒店、 健身娱乐场等工程建设, 努力争创国家 5A 级景区; 全面加强盈泰生态温泉度假村、 莲青山旅游风景区、 洪山口 旅游风景区、 龙山龙湖景区、 柴胡店万亩梨园等景区开发和景点建设, 进一步丰富旅游内涵; 要精心培育开发湿地渔家、 情山情趣、 薛河梨乡 、 龙阳果乡 、 幸福龙庄等农家乐旅游“五朵金花” 乡 村旅游项目 , 彰显独特的鲁南乡 村风情。

 要加快推进滨江国际大酒店、 盈泰温泉大酒店、 贵和假日 酒店等五星级宾馆和商务酒店、 游客中心、 旅游购物中心建设, 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链条, 进一步叫 响“墨子故里、 江北水乡 ” 的旅游品牌。二是要培植发展影视制作业。

 要积极扶持盛世青山影视文化公司、 葫芦套铁路主题影视文化产业园加快发展, 进一步创新融资机制和运作模式, 做大做强影视文化产业。

 要高标准

  高质量拍摄制作电视剧《新中国第一大案》、《墨攻天下》 和电影《湿地渔家》、 《孟尝君》、 大型动漫片《鲁班传奇》 等作品, 努力把这些影视作品打造成思想深髓、 艺术精湛、 内容精彩的精品力作,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要大力支持微山湖湿地公园、 葫芦套影视基地和其他景区加强影视业与旅游服务业的有效对接, 提高影视产品及其后续产品的开发能力, 不断拉长影视文化产业链。

 三是要培植发展演艺娱乐业。

 积极扶持发展壮大柳琴剧团、 汉韵斋、 德艺双馨文艺中心等一批特色鲜明的艺术表演团体, 引 进和开发新的演艺娱乐形式和重点项目 , 打造形式新颖、 影响力大、 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节目 。

 大力鼓励倡导文企联姻、 演艺娱乐业与旅游业结合, 推动演艺团体进景区、 进酒店, 开拓和扩大演出市场, 增强演艺业发展活力。

 进一步搞活娱乐市场, 支持社会资本兴建演艺厅、 歌舞厅、 茶社、 酒吧等上档次、 上水平的娱乐场所和连锁网点, 繁荣丰富夜间文化生活, 满足大众休闲需求, 拉动大众娱乐消费。

 四是要培植发展文化创意业。

 加快推进总投资 3. 2 亿元的葫芦套铁路主题影视文化产业园和总投资 2. 6 亿元的大坞五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努力打造鲁南最大、 省内一流、 集影视动漫制作、 文化交流、户 外体验、 拓展培训、 国防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基地。

 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 优先发展动漫制作、 景观设计、 创意策划等新兴文化业态, 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和电信网、 互联网、 广电网“三网融合”

  步伐, 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 五)

 实施文化品牌塑造工程, 进一步提高滕州独具特色的文化影响力。

 一是要提升城市建设的文化内涵。

 要坚持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城市建设, 以文化的理念指导城市建设,用文化的精髓丰富城市建设, 把“墨子故里、 江北水乡 ” 的文化内涵融入到城市规划、 工程设计、 旧城改造、 新区开发、绿化亮化等各个环节; 突出抓好反映墨子、 鲁班、 滕文公、孟尝君、 毛遂、 奚仲等名 人思想、 事迹、 故事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 使整个城市的建筑造型、 园林小品、 城市雕塑、地标名 称等, 充分体现滕州的历史、 传统和风情, 增强滕州文化的表现力和震撼力。

 二是要打造知名 的历史文化品牌。继续加强墨子思想和鲁班文化研究, 挖掘滕文公、 奚仲、 孟尝君、 毛遂等地域名 人文化资源, 着力打造北辛文化、“和”文化、 “善” 文化等城市文化名 片; 加强民间传说、 典故、歌谣的搜集、 整理、 加工, 搞好以墨子、 鲁班为题材的影视作品、 动漫作品、 网络游戏、 文学作品的创作开发, 进一步扩大墨学、 鲁班文化的影响力和...

篇四:文化产业调研文章

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第四调研组在倪建华副主席带领下, 于今年五、 六月份就 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采取听取情况通报、 召开座谈会、 实地察看本地文化企业及赴芜湖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 初步了解了 我市文化产业 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 随着加快实施“文

 化强市”战略,

 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对经济发展 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 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

  1、 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我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 合肥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 2 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 4 个, 1 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 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产业分布行业广泛, 新闻传媒、 出版物流、 演艺娱乐、 文化旅游、 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 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

 文化产业对经济 的贡献率显著增强, 据统计,

 我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 92.5 亿元, 比上年净增 10.15 亿元, 占 gdp 的比重达到 4.2%, 比上年上升 0.3个百分点, 分别高于全省、 全国 1.9 个和 1.7 个百分点, 分别高于郑州、 南京 0.1 个和 0.9个百分点, 增速达 29%, 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 11.5 个百分点, 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 的比重为 31.7%。

 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 55.23 亿元, 占全市 gdp 的比重达 4.34%。

  2、 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从文化产业 的核心层、 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

 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文化产业核心层 的分量明显突出。

 据普查, 合肥市文化产业 的核心层、 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 60.5:

 9.0:

 30.5, 直接从事文化活动 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文化产业 的核心层、 外围层), 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 30.99 亿元, 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 的比重近七成, 为 69.5%, 比上年增长 26%; 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 的“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 的相关层)

 增长明显较快, 各行业实现增加值 13.64 亿元, 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 的比重为 30.5%, 比上年增长 38%。

 合肥作为全省 的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 集中了一批以新闻、 出版、 广播影视、 文化艺术为主 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所占 的比重逐年提高, 引领优势明显。

  3、 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迅速, 广电系统近 3 年来经营创收平均增幅达 15%以上, 经营创收总额达 2 亿元, 比净增 4000 万元, 增幅达 25%, 在安徽省地市广电行业中稳居第一; 文化系统截至底, 国有资产达 3 亿元; 合肥晚报经营总收入 1.47 亿元, 广告收入 9900 万元, 发行收入 3440 万元, 总资产已达 2.2 亿元。

  民营文化企业充满活力, 新 的文化业态不断出现, 涌现出“琴港演艺”、 “璀璨明珠”、“阿里巴巴”、 “安美文博”、 “杏花印务”、 “中设会展”、 “儒林书业”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

 截至 12 月,

 我市网吧、 音像、 歌舞娱乐等社会文化经营户近 3000 家, 从业人员 2 万余人;印刷、 打字复印、 出版物批零等经营户 1100 多家, 从业人员 2.2 万余人, 年产值 38.8 亿元;各类体育经营场所 700 多家, 从业人员 5000 多人, 固定资产投入 8.5 亿元。

  4、 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 以社区和乡 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初步完善。

 一批文化体育场馆和重点文化设施兴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合肥市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 30 亿元。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 一批作品在全国、 全省获奖。

 文化活动惠泽民众, 形成了“广玉兰”艺术节、 文化新春庙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成功举办了第 16 届世界美术大会、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活动、 “两博会”、 “文博会”等文化会展、 文化活动。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群众体育、 竞技体育、 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获得了 2010 年全国体育大会举办权。

  5、 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近年来,

 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相继推出一系列举措:

 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 的关系, 实现了政企、 政事分开, 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得到切实转变; 二是完成了宣传文化系统 5 家经营性事业单位 的“事转企”改革和四家电影放映单位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启动了文博图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 专业艺术院团目前正按照“出人、 出戏、 出效益” 的思路积极推进改革。

 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的活力, 形成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文化产业快速崛起 的良好局面。

  二、

 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 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了解 的情况看,

 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总体还处于起步、探索、 培育阶段, 相对于《合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 中提出 的到 2015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 的比重达到 8%以上 的目标, 相对于人民本文章共 2 页, 当前在第 1 页[1][2]下一页本文章共 2 页, 当前在第 2 页上一页[1][2]群众日益增长 的文化需求,

 我市 的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一些影响文化产业发展 的问题亟待解决。

  1、 管理机构有待加强和理顺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 的融合, 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

 目前 我市尚未成立专门 的、统抓统管 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 致使一些政策和项目 的落实乏力推进。

 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 市政府机构改革, 经有关部门批准, 市文化局作为全市

 文化块面 的管理机关, 单独设立了文化产业处, 指导、 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工作, 有独立 的人(来源:

 文秘 114http:

 www.wenmi114.com)

 员编制和财政经费, 文化和广电合并后, 取消了独立 的文化产

 业处及相应 的编制和财政经费, 相关工作纳入局科技处 (文化产业处), 在处室工作职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广电局科技处工作职责, 涉及到文化产业 的职能大大削弱, 和现在各级领导对文化产业 的高度重视及市场 的迅猛发展势头极不相称。

  2、 文化产业总量和比重偏低

  我市文化产业虽然门类较齐全, 但主体“小、 弱、 散”, 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比较薄弱。

 与长沙和昆明两城市相比, 长沙、 昆明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 171.56 亿元和 84.4亿元, 占 gdp 的比重分别是 9.5%和 6.1%。

 而 我市实现增加值为 44.63 亿元, 占 gdp 的比重为 4.2%, 明显低于长沙和昆明。

 因此, 不论是从产业规模还是从经济总量中 的比重来看,

 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尚显滞后。

  3、 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不均衡

 虽然 我市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 但是总体实力弱小。

 以公有资本为主体 的新闻出版、 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服务业增加值(核心层)

 占据了大半壁江山, 而在已经处于一般竞争性和完全竞争性、 国家已经向非公有资本完全放开 的文化创意、 网络游戏、广告会展等高科技、 高附加值以及文化旅游、 文化休闲娱乐、 文化经纪等高成长性新兴文化服务业(外围层)

 方面,

 我市与文化产业发达城市长沙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从核心层、 外围层、 相关层增加值 的比例看,

 我市为 60.5:

 9.0:

 30.5, 长沙为 35.6:39.1:25.3, 全国平均为 42:

 18:

 40, 合肥 的三层次结构与长沙乃至全国有明显 的差异。

 相比之下, 以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代表 的外围层, 占有比重低于长沙 30.1 个百分点, 增加值比长沙少 63.04 亿元, 我市新兴文化产业仍处于弱小 的产业发展阶段, 透视出 我市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 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亟待开拓。

  4、 文化产业和产品存在特色危机

 合肥 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科教人才资源丰富, 三国名城、 包公故里、 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已成为“合肥名片”。

 同时, 作为省会城市, 合肥还有着融汇安徽各地文化 的优势地位。

 但是, 合肥 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 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 具有地域文化特色 的文化业态尚未形成。

 现有 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 缺乏文化产品 的宣传推广和后续 的配套经营。

 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 缺少能够体现合肥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 的文化精品。

  5、 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近年来, 政府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 的决策受到文化企业 的普遍认同和欢迎, 出台 的一系列政策, 如市委、 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的意见》(合发〔〕 22 号)、 市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的若干政策(试行)

 的通知》(合政〔〕 89 号),特别是《合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 等, 对 我市文化产业 的发展起到了很好 的推动作用。

 但是, 到目前为止, 尚未出台具体 的、 专门 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 文化产业发展 的统计指标体系没有建立, 许多统计数字都是 的普查数据; 政府扶持、 政策倾斜、 税收及土地优惠 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文化市场、 行业规范和投融资等体系还不健全; 在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 信息咨询、 市场拓展、 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完整、 多层次、 全方

 位 的服务平台, 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 的待遇尚待提高。

  6、 文化产业精英人才缺乏

 一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

 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 的生产要素, 是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 的决胜因素。

 文化产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尤其需要既通晓文化产业内容、 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 的本土人才, 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 的实用专业人才, 以及在国内外有影响力 的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 而现有 的人才储备远远不够; 二是缺乏文化经营人才。

 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 的领军人物, 他们 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 的规模和质量。

 我市 的文化经营人才屈指可数。

  

 三、 发展 我市文化产业 的建议

 党 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 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 繁荣文化市场, 增强国际竞争力”。

 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文化是城市 的灵魂, 是城市文明和社会进步 的标志, 是现代化城市建设 的重要内容。

 文化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 可以说, 没有文化 的发展繁荣, 就难以实现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因此, 针对存在 的问题, 就进一步促进 我市 的文化产业发展, 提出以下建议:

  1、 确立文化产业 的支柱地位

 世界各国 的发展实践表明:

 人均 gdp 达到 1000 美元, 即进入到文化消费 的快速启动阶段; 人均 gdp 超过 3000 美元, 即进入文化消费 的快速增长阶段。, 合肥人均 gdp 达到3853 美元; , 合肥人均 gdp 已超过 5000 美元, 这预示着合肥文化消费 的快速增长阶段已经到来, 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新 的发展战略期。

 因此,

 我们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 用大 的气魄, 把文化产业 的发展作为促进 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的战略举措来抓, 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 战略性产业加以推动, 确立文化产业在全市 的支柱产业地位, 力争到 2010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增加值占全市 gdp8%以上 的支柱产业, 成为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的重要推动力量。

  2、 设立专门机构, 推动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 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 是一项系统工程。

 现有 的工作机构已经适应不了产业发展 的需求, 尤其是协调不了各种关系, 必须建立健全新 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建议成立合肥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 宣传、 文广、 财政、规划、 国土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

 领导小组可参照芜湖 的经验, 定期召开协调会和企业家座谈会, 协调重点项目 的推进落实, 听取意见, 改善投资及政策环境。

 在政府职能部门设立文化产业办公室, 具有独立 的人员编制和财政专项经费, 具体实施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 的各项工作, 行使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 的日常协调推进和统一调控、 监管职能。

  3、 修订完善规划, 扎实有力推进

 我市 的文化产业规划目前还停留在行业规划和部门规划层面, 缺乏权威性、 持久性和可操作性, 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建议在十二五规划制定中, 将文化产业真正放到支柱产业 的战略地位, 作为全市战略规划 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总体规划, 统筹考虑、 合理布局,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的层次。

 同时, 强化规划 的贯彻力度, 由市委、市政府来推动落实, 用规委会、 土委会 的工作力度来大力扶持文化产业 的发展。

  4、 培育龙头骨干, 做大做强文化企业

 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 既要有铺天盖地 的中小企业, 又要有顶天立地 的大企业。建议政府对 我市各类文化企业有重点、 有阶段、 有针对 的扶持。

 一是对特色鲜明、 实力较强、 成长性较好 的文化企业如“樱艺缘”动漫、 综艺、 “音谷”(与中科院声学所合作)

 等科技含量高, 有较长产业链, 能够形成企业集群 的好项目, 通过出台土地、 税收、 规划、 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 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 将其打造为上市公司, 按现代企业制度及股份制方式运作, 形成一批有实力、 有影响 的文化企业; 二是对一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体制不顺、竞争乏力 的文化企事业单位, 进行必要 的经营体制改革。

 例如三个专业演...

篇五:文化产业调研文章

11-8

 区域 创意产业园 时间安排秦淮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8.11无为创意产业园鼓楼南京石城现代艺术创意园石榴财智中心玄武明城汇创意休闲街区8.19南京1912下关南京红山创意工厂老学堂创意园调研项目

 调研项目19121865无为明城汇石榴石头城红山老学堂

 PART 1PART 2PART 3功能分区建筑外立面报告结构项目概况PART 4 景观设计PART 5 配套设施项目借鉴点PART 6 人车流管理PART 7

 PART 1 项目概况区位项目简介规划理念

 PART 2 功能分区项目总平业态分布环境资源

 PART 3 建筑外立面建筑风格立面用材细部做法

 入口景观节点景观环艺小品标识系统铺地材料围墙种植设计室外家具PART 4 景观设计

 PART 5 配套设施中心会所公共厕所物管处垃圾中转站

 PART 6 人车流管理出入口道闸停车规划车流动线

 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

 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南京秦淮区正学路1号; 项目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 产业园所在地为李鸿章于1865年兴建的金陵制造局旧址;园区致力于建造成国内知名的融科技、文化、旅游、商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活地标和创意产业中心。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

  项目总平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科技创意研发区工艺美术创作区山顶酒店商务区科技创意博览区时尚生活休闲区

  业态分布综合性产业中心区域 建面( ㎡)

 建筑 功能科技创意研发区 —— —— ——山顶商务办公区 12739 3栋清朝,7栋建国后 企业办公科技创意博览区 139744栋,其中绝对挑高14米的大空间的有3栋创意及艺术品展示,高科技及创意公司办公工艺美术创作区 4799 4栋民国,1栋建国从事艺术创作的专业人士建立个人工作室时尚生活休闲区 31082清代2栋,民国7栋,现代工业3栋具有浓厚文化及时尚气息的品牌餐饮、酒吧、特色零售店和精品酒店等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

  环境资源中华门城堡 秦淮河明城墙 金陵制造局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金陵制造局原址改造的创意园,紧邻秦淮河、明城墙,与园区内原生态景观呼应,增强历史感,民、清风格更为凸显。

  建筑风格43幢建筑风格迥异,包括清代、民国和新中国建国后的建筑。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

  立面用材维持原来建筑的一些风貌,多用青砖、红砖。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

  细部做法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空调架遮挡设计简洁,材质色调与建筑外立面统一;青砖建筑加上深色的现代装饰材料;

  入口景观及道闸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入口景观多为岗亭、入口种植景观设计;岗亭与整个园区风格一致,采用青砖材料。

  标识系统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园区标识采用黑、白、橘红为主调

  节点景观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原生态景观中,将亭子出新,办公区增设休憩场所广场保留古木

  种植设计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建筑物与停车区域间植竹,造景遮挡地被植物设计中,用形态各异的木桩做围护原生态乔木营造林荫道

  环艺小品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园区内多以原生态景观为主,环艺小品的设计较少,形式较为古朴。

  铺地材料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与建筑里面风格相近,铺地以暗色为主,多以青砖、花岗岩、卵石为主。

  室外家具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园区室外家具较少,路灯设计以灰白为主,中式风格。

  围墙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围墙采用青砖材料,弧形设计,高度适中的镂空铸铁栏杆;抢注设计结合建筑特色

  中心会所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招商中心,接待、办公、休闲融为一体。

  公共厕所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园区公共厕所位置偏僻,与周边建筑风格一致,但是公共区域管理较差,光线较暗,不能及时清洁维护。

  车流动线机动车以单行线组织为住,实现人车分流。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

  停车规划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园区机动车停车区域较多,以地上停车为主,多为林荫处;充分利用原生态资源,停车有序。非机动停车区采用不规则木质做遮挡,与原有竹景融合,形成一庭院小景观。

  项目借鉴点 优点园区开发规模大,保留原生态景观和古朴建筑群,人文历史气息浓厚;整个园区功能分区鲜明,每个企业入住对应的创意区,形成各自的特色区域; 缺点园区占地面积较大,园区环境维护量较大,死角较多;周边交通复杂,不便利;沿河绿地利用率不高,可设置公共休闲区;内部导识系统不全;在创意设计上,园区还是保留原有景观为主,景观改造较少;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

 无为创意产业园

  项目概况 园区位于南京秦淮区江宁路5号; 产业园占地面积2489 ㎡ ,建筑面积5000多㎡ ; 园区引入文化传媒、策划顾问、视觉艺术、动漫设计、科技研发、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等。 业态分布入驻企业从事特色文化产业经营;其中包含龙廷影视、广告传媒、茶文化、冬日恋歌等产业,集合了秦淮古典文化宣传,以及休闲文化的延伸,信息咨询、物业管理等项目。无为创意产业园

  建筑风格、立面用材民国风格;以深灰为基调,配以米白的线条的涂料墙面无为创意产业园

  细部做法无为创意产业园雨棚、大门设计具有特色,红砖灰墙加上独特的线条。

  入口景观及道闸无为创意产业园入口是道路规划的乔木,茂密葱郁,但遮挡住园区LOGO。

  节点景观无为创意产业园园区面积较小,停车区拐口设有一节点景观,水、石、竹构景。

  停车规划无为创意产业园在深灰色调民国风格下,停车区显得空旷,单调。

  项目借鉴点 优点产业园名称较有特色; 缺点相比南京其他产业园区,在景观设计、开发理念上都缺乏特色;无为创意产业园

 南京石城现代艺术创意产业园

 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南京市北京西路72号; 园区内民建风格的主楼面积约8000平方米,其它楼宇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园内大多为2层至4层的独立建筑,各楼宇间相互独立; 园区划分有研发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使馆”办公区和商务生活配套区四个主要区域。 业态分布该园以文化创意类产业为主;入驻园区的文化创意企业大致分为:字画,古玩,艺术摄影,服饰品牌设计,经典古玩,字画的竞拍,高档楼宇装饰品牌设计等5大类。南京石城现代艺术产业园

  建筑风格民国风格与现代装饰材料相结合的园林景观式园区南京石城现代艺术产业园

  立面用材南京石城现代艺术产业园园区多才用青砖灰瓦,部分建筑外立面采用竹子装饰。

  企业私家院落南京石城现代艺术产业园入户商家多有自己的私人庭院,根据自己的产业特色,都设有不同的风格。

  围墙南京石城现代艺术产业园镂空砖墙、铁门、瓦墙,统一的青灰色,设计独特

  停车规划南京石城现代艺术产业园园区中庭是机动车停放集中点,园区其他道路也陆续停放了若干。

  项目借鉴点 优点园内院落设计较好;外立面、围墙在用材和设计上有创新; 缺点园区开发面积较小,内部较乱;机动车辆停放散乱;南京石城现代艺术产业园

 石榴财智中心

 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南京鼓楼区石头城6号; 项目占地面积22236㎡,共有19栋建筑总建筑,完工后面积为40000平方米左右。 由南京市食用油脂仓库改造,三层办公别墅取代原先的油罐和老厂房,打造集文化办公、展览展示、拍卖交易、交流发布为一体的高端文化商务园。 业态分布设计类产业为主由别墅式商务公馆、独栋式商务楼、LOFT创意办公区、时尚展览发布中心、文化办公区、临河休闲配套六大板块组成石榴财智中心

  环境资源公共绿地 秦淮河石榴财智中心紧靠在园区周边,为石榴景观打造提供了有利的资源。

  建筑风格稳重明快的现代建筑风格。石榴财智中心

  立面用材陶土墙砖、局部幕墙、落地窗、冲孔铝板、钢架……石榴财智中心

  细部做法石榴财智中心园区内雨棚设计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 入口景观石榴财智中心岗亭与建筑风格统一,精心设计入口水景设计独特LOGO标识于建筑立面,设计突出个性

  标识系统石榴财智中心标识系统全,从市政主干道导向园区支入,从入口LOGO到园区内部导示、楼宇。

  节点景观石榴财智中心采用多种植被,打造庭院、中心景观;充分利用秦淮河和公共绿地资源,营造有观赏性的湖畔休闲景观。

  种植设计石榴财智中心灌木种植与休憩区巧妙结合榉树广场

  铺地材料石榴财智中心多采用青砖、红砖、塑木、花岗岩……

  室外家具石榴财智中心灌木与休憩区的巧妙打造,防腐木座椅

  中心会所石榴财智中心招商中心与中心会所的打造,采用大量的玻璃、落地窗等材质。

  公共厕所石榴财智中心公共厕所设计简洁明亮,内部环境维护较好。

  出入口道闸石榴财智中心道闸的设计与园内建筑设计呼应,园内多出现黑白相间的设计。

  停车规划石榴财智中心园内停车规划完善,管理有序;植物遮阴,车位区周边有灌木绿化围合;地上一层非机动车车库设计,容纳量较大,可有序管理。

  项目借鉴点 优点园区名字有创意,石榴取自“石头城六号”;园区内部绿化较好;园区内设计用材高档,施工工艺高,提升项目档次;园区规划合理完善:入口、车库、人车流等;充分利用公共资源,依附秦淮河和公共绿地打造餐饮娱乐空间;内部细节设计考虑全面:设有残疾人通道; 缺点项目较新,在原建筑基础上改动较大,看不出原建筑面貌;项目改造成本较高;石榴财智中心

 明城汇创意休闲街区

  项目概况 园区坐落在玄武湖周边,紧邻台城; 街区占地120000平方米,将分三期开发;项目一期8000 ㎡,主要分布于玄武门和西家大塘两端; 项目一期引入以休闲与交流为主要服务对象,引入中高档餐厅、咖啡厅、酒吧、美容SPA、商务会所;二期主要围绕三三O四厂城墙沿线物业开发及昆仑路地下物业,将引入广告创意LOFT,主题酒店、特色商品展示、音乐剧场、休闲娱乐、特色餐饮等;三期主要针对三三O四厂全厂改造,将规划为创意LOFT。明城汇创意休闲街区

  项目总平明城汇创意休闲街区

  业态分布休闲交流为主的创意街区街区沿城墙分布,目前分为三块,AB两个街区+神宜汇。总共8间商铺,包含餐饮、KTV,SPA等业态;以餐饮为主轴,占到5家。

 8家商铺分散分布在约1000米的地带中。区域 商家A区(北区)

 阿一鲍鱼、Secco、大渔料理、啡感觉中区 神怡汇B区(南区)如是·东阁、川.天地、唐会·悦雍轩、啡感觉、紫罗幔明城汇创意休闲街区

  环境资源玄武湖 明城墙明城汇创意休闲街区以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明城墙、玄武湖为背景,将历史人文、自然生态、休闲特性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湖、林、山、城”于一体的独特风韵,形成名副其实的“明城汇”。

  建筑风格明城汇建筑风格不一,有现代风格、民国风格和仿古风格等。明城汇创意休闲街区

  立面用材建筑多采用青砖灰瓦方式明城汇创意休闲街区

  入口景观明城汇创意休闲街区南入口以中心花园景观和字帖城墙为看点

 明城汇创意休闲街区园区景观独特,大面积古典园林景观:成排慈孝竹掩映着建筑;木结构仿古景观台 景观设计

  环艺小品明城汇创意休闲街区融入明文化元素的景观小品

  铺地材料明城汇创意休闲街区园林景观,采用多种材料:青砖、卵石、石块等

  车流动线明城汇创意休闲街区

  停车规划明城汇创意休闲街区机动车停车区域相对集中,但体量较小。

  项目借鉴点 优点地块高低错落,具有立体景观;较长的沿街面,浮雕的装饰,增强街区文化特色,契合古老城墙的砖石风格;建设专用观景台,加强对景观的利用;名人字帖碑刻增加街区的文化趣味; 缺点过长的街区造成人流无法聚集,无法形成商业氛围;众多的景观只是外在装饰,未能充分利用,如露天餐饮服务等;项目周边道路通畅,车流较多,有安全隐患,停车问题也需解决;明城汇创意休闲街区

 南京1912

 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南京市长江路与太平北路交汇处; 街区在规划布局上呈L型分布,由17幢民国风格建筑及“共和”“博爱”“新世纪”“太平洋”4个街心广场组成,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 街区打造为拥有4大主题风情休闲广场、3大功能分区、19栋民国风情独栋建筑的休闲、文化商业中心。南京1912

  项目总平共和广场太平广场新世纪广场博爱广场南京1912

  业态分布南京1912

  业态分布功能业态 商家品牌中 餐小南国、银牌自助美食中心粤鸿和、厚园、俏江南、芳满庭西餐/特色餐饮王品台塑牛排、逸叶源、泰煌、鹿港小镇、蓝枪鱼、九佰锅、大渔酒 吧百度、乱世佳人、座吧、苏荷、玛索、TOUCH BAR 、往事 、Seven club、乌克兰风情吧茶/咖啡 星巴克、costa coffe、茶客老站休闲金夫人婚纱摄影 、戴维营专业男子SPA护肤中心、西津足道其他 KFC、韩国料理、红鼎豆捞南京1912纯商业街区

  环境资源总统府南京1912各建筑错落有致地呈L形环绕“总统府”分布,受总统府历史影响,这块区域成为民国标志性建筑地段,形成以民国文化为建筑特点的商业建筑群。1912名字也因这样的历史背景而来。

  建筑风格以民国文化为建筑特点南京1912

  立面用材南京1912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群,风格古朴精巧。

  细部做法南京1912多保留民国建筑风格的门窗设计

  入口景观个性的LOGO,错落的造型柱设计

  入口景观南京1912入口处多种植矮灌木;创意LOGO设计;

  标识系统南京1912标识以黑色为基调,不锈钢材质,花边设计。

  节点景观南京1912亭台小憩、庭院植被、中心花圃的设计,红砖、青石的色调,颇有格调。

  种植设计南京1912院内一片郁郁葱葱,铺满廊架的紫藤、木质与大理石构造的树池铺满金边黄杨、具有时代气息的墙面上爬满爬山虎等。

  环艺小品南京19121912街区小品多以锈漆、铜色为主,透着民国工业的气息。

  铺地材料南京1912朴实建筑风格下,地面多采用光面花岗石、青砖、卵石、石块材质。

  室外家具南京1912灰白的墙面,室外家具多采用橘红、黑色。

  围墙南京1912沿街围墙体量较小,以青砖、水泥铺成,造型上有一些小突破。

  垃圾中转站南京1912大面积的垃圾中转站位...

篇六:文化产业调研文章

 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新,“文化建设是灵魂”,已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XX 区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在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大 XX 如何巩固新优势,拓展新思路,形成新路径,成为当前 XX 区的重要课题。

 一、XX 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 XX 区近几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与周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城市相比,仍存在总体规模偏小、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优质企业外迁加剧、文化产业园区带动效应不足等问题。

 (一)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企业规模总体不大。

 XX 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又地处市中心,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但区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缺乏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大多规模小、档次不高,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

  特别是对现有历史文化街区,如月湖盛园和南塘老街经营业态单一,在产业分布、商家引进方面过多集中在餐饮业,而忽视文化企业引进,与苏州观前街、南京夫子庙、上海豫园、北京前门等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没有较好地反映这些历史街区的自然原貌和传统文化内涵,使不少已经改造好的历史街区没有产生预想的文化经济。

 通常一个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的情况下才能称之为支柱产业。2012 年,北京市这一比例高达 12.2%、上海达 11.29%、深圳市为 9%。今年上半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 647.6 亿元,增长 15.3%,高于 GDP 增速 7.6个百分点,占全市 GDP 达 16.4。而目前,XX 区这一比例仅4.87%,而 XX 区从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信息传输服务等具有高产出、高附加值、新技术的文化企业却普遍以中小企业为主,尚未成长为具有拉动产业发展、引领产业创新的大型企业,对文化产业发展贡献有限。

 (二)传统文化产业盈利下滑,新兴业态少,创意文化产业增速缓慢。

 2016 年 XX 区部分传统文化企业经营情况不容乐观,如宁波日报集团受新媒体冲击增加值较上年减少了 1312.1 万元,浙江香溢金联有限公司较上年减少 1284 万元,宁波时代电影大世界有限公司因为公司停业改造较上年较少1126.1 万元。55 家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中出现增加值不同程度的减少,占比超四成,文化企业总体呈现盈利能力下滑

  态势,既有外部大环境不佳的不利影响,也说明 XX 区文化企业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从目前 XX 区文化企业的规模来看,我区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文化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传媒等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在文化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不高,产业链不完善,内生动力不强。随着城市行政中心的东迁和文化产业中心的定位调整,政策导向性对 XX 的影响逐步显现,部分优质文化企业开始迁离XX。近年来,先后有宁波市新华书店、宁波移动通信公司、浙江报社等企业外迁。随着这些行业带动能力强、辐射能力强的优质企业逐步外迁,XX 区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动力将被进一步减弱,从而影响 XX 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稳步持续发展。

 (三)园区集聚能力低,带动作用尚未显现。

 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渠道,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能有效的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文化产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是提升文化产业运行质量的重要支撑。目前 XX 区文化产业园区数量少、规模小,集聚带动效应不足。如“新芝 8 号”入驻园区的单位中,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仅 9 家,且均没有达到限上标准。而建筑面积 2 万平方米的宁波“启运 86”微电影主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集聚效应还需时间。与此同时,周边县(市)区的文化产业却发展迅速。如东部新城联手打造东部文化中心,宁波文化广场运营不到一年,已经形成了演出、培训、展览等几大板块,吸引市民逾50万

  人次,文化企业逐渐从市中心向东部新城聚集。

 此外,XX商业区主要集中在鼓楼、天一广场、城隍庙一带,其他的商圈人气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培养,导致文化产业过于集中于这些狭小的商圈周边,产业分布和发展不够均衡,简单复制商贸区的做法,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形成布局合理的产业链或产业群。无论园区集聚能力较弱,还是文化产业过于集中,主要原因还在于对文化发展规划和统筹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尤其是在对待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文化产业上,全区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部门、地域之间的条块分割,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硬件设施及相关产业链不够完整。

 (四)扶持政策不少,但龙头效应、引领作用尚不明显。

 对于 XX 区来说,发展文化产业既是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客观需求,更是深化“两区”战略现实要求。虽然 XX 区已经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倍增计划。但是在发展中仍然面临较多挑战,存在诸多问题。从目前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来看,只停留在投融资政策、财税优惠政策和资金补助政策扶持上,缺乏对产业导向以及文化人才具体政策的引领和扶持。同时,在企业认定上,缺乏统一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没有对文化产业企业的税收贡献度、社会贡献度、成长贡献度进行全方位准确地评定,从而导致政府的扶持资金一直会往大企业集中,企业越大,获得的机会就越多。而现实的情况是,新兴业态的文化企业大多处于起步阶

  段,要获得政府和银行的支持相当困难。比如对文化人才的政策,仍然参照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引进标准,没有考虑到文化产业人才的特点,在具体实施中,让一些没有留学经历、高级职称但获得一定知名度威望度的老艺术工作者很难获得政府补助。

 三、XX 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及对策建议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这种矛盾在文化领域也有突出的表现,也是我们接下来要着力解决的.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过去的吃穿用住等基本需求之外,人们在文化、心理、艺术、美学、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从近期非常受欢迎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就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高雅文化、传统文化内容正在被大家接受。这与全民素质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尤其是 85 后、90 后、95 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更高,显然也会推动社会对文化需求的提升。面对竞争与压力,发展与创新,XX 区文化产业要在“壮大规模、放大效应”的总方针下,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形成宁波核心区域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的聚焦点和发展优势。要根据 XX 自身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遵循特色化、差异化和集聚化的理念,“以项目化带动发展、以集聚化推动壮大”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以引进一批示范文化企业、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为抓手,带动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新兴文化业态发展;以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特色历史街区建设为载体,通过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全力推动文化与金融、旅游、科技等产业的融合,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

 (一)紧抓传统主线,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优势,搭建都市文化旅游平台,促进历史文化街区文、商、旅互动融合发展 1. 明确融合发展的基本策略。作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文化景点多、文化底蕴厚、文化配套好,是 XX 较之于其他县市区的最大特色和优势,也是 XX 发展文化产业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把推进文商旅互动,有机融合“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产业结构,放大文化产业边际效益,作为 XX 实施文化产业战略的第一要务和切入点。应紧紧围绕方兴未艾的都市文化休闲旅游,坚持文化品牌与旅游品牌深度融合,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深度融合,文化创意与旅游创意深度融合,切实赋予文化更多的旅游承载,赋予旅游更深的文化内涵。加快历史街区的提升改造,挖掘整合 XX 特有的文化产业品牌,推出 XX 古城旅、名人足迹游、城市休憩游等丰富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

 2. 确立核心区域的文化基地。要充分挖掘和利用 XX 区作为千年宁波核心区域、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优势,打造一

  批社会影响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经济社会效益好的知名文化品牌,实施精品名牌带动战略,打响文化产业品牌。要把天一阁、天一广场和众多历史街区有机整合起来,如挖掘城隍庙传统文化精髓、倍增文化品质和商业价值为目标,按照彰显文化功能、优化商业功能、衔接地铁功能的思路,通过对城隍文化的深入挖掘,进一步优化提升城隍庙区域内文化、旅游、民俗、商业等多种业态,把宁波城隍庙区域打造成为依托悠久的商贸文化、民俗文化品牌,以多元化发展互为补充的“文、商、旅”主题型商圈。要积极鼓励莲桥街文化商业综合区管理主体充分发挥园区士大夫第、杨氏宗祠、孙传哲故居、甬上望族南湖袁宅等文物和历史建筑资源作用,引进与园区底蕴相协调的文化产业业态,将其打造成宁波原味人文艺术院落街区。要加快推进南塘街二期等历史街区建设和月湖西区历史街区建设,按照“科学规划、稳妥推进”要求,从保护街区历史环境、合理利用、永续利用三条原则出发,以文化为向导,充分发掘月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打造成具有宁波传统文化和历史特点的高品质人文博览、文化交流、宜居生态、商业休闲、创意旅游社区。

 (二)聚焦新兴产业,重点培植新兴文化业态,抢占文化产业发展高地,弥补优势企业外迁之困 1. 发展新兴文化企业。随着城市行政中心的东迁和文化产业中心的定位调整,政策导向性对 XX 的影响逐步显现,部分优质文化企业开始迁离 XX。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只有

  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兴文化产业、与年轻人消费特性紧密相关的电影、游戏、动漫和互联网新媒体等公司的发展壮大,才能填补优势企业外迁带来的缺口。新兴业态是推进区域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和弯道超车的最佳路径选择,在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方面,XX 和其他县市区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2. 响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贯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部、财政部、工信部《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化部、财政部《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注重“媒体融合”的良好政策预期。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导向和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大对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网络文化信息服务、文化旅游策划等新兴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扶持广告传媒、会展服务、教育培训、影视放映等文化产业与网络、各类手机客户端构架的“智慧产业”的融合发展,占领电子出版、无线广告、无线院线、电子商务等产业新高地。

 (三)突出专业创造,充分发挥楼宇优势,抓住 XX 宜居特点,规划文化园区形成集聚效应。

 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能有效地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文化产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是提升文化产业运行质量的

  重要支撑。XX 具有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和孵化器的楼宇优势,政府要加强规划,逐渐形成“一楼一产业”的发展态势。要借鉴绍兴发展专业市场的经验,谋划和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集聚。采取挂牌增设、改造提升、规划新建等多种方式,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孵化基地、专业市场、文化街等多种类型。要研究制定关于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实施意见,出台认定管理办法,制定优惠政策。对经认定设立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区内文化企业和项目要享受服务业企业、项目相关的税费优惠,要积极争取投资用地要享受市重点投资项目有关土地政策,市有关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要优先重点扶持。目前,要大力推进和扶持全额由民营资本投资的浙江省首家微电影产业园区--“启运 86”宁波微电影主题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帮助其尽早将园区打造成集微电影策划、拍摄、后期制作、平台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影视数字产业核心区。发挥XX 是宁波最成熟最宜居区域的优势,吸引高端文化人才居住落户。积极鼓励园区管理主体引进龙头企业以及创作工作室、名人工作室,不断提高园区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还要通过平台搭建,扶持园区与国内影视传媒教育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将园区打造数字影视软件研发及制作基地、人才培训基地。同事,做好宁波光影动漫进一步完善动漫孵化器平台建设,扩大平台影响,完善产业链,增加企业收益。

 (四)强化规模效应,培育核心企业拉动发展,引导文

  化产业与传统产业、高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1. 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做强文化企业,增强竞争实力。政府应实行“大小有别”的政策,形成产业梯度发展,加大重点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完善重大项目引进和服务机制,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 XX 投资兴业。

 2. 坚持开渠引水。进一步引导、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充分激发民间资本在文化领域的创造活力,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通过财政贴息、播出补助、文化专项资金定额支助、国...

篇七:文化产业调研文章

化产业发展的调研分析 近年来, 随着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全市文化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产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效益不断提高, 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据调查结果显示,20xx 年我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 72650 万元, 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18. 9%, 高于全市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步显现。

 一、 20xx 年**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过去的一年, 在全市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的大环境下, 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20xx 年,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403. 8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5. 3%,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9474 元, 比上年增长 14. 6%。

 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再上新台阶。

 其中, 文化产业的不断增长, 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 推进了和谐**建设步伐。

  1、 文化产业总体情况。

 20xx 年末, **市文化产业活动的产业活动单位 768 个, 个体经营户 4727 个; 全市文化产业实现业务收入 227404 万元, 比上年增长 21. 6%, 实现增加值 72650 万元, 按可比价计算, 比上年增长 18. 9%, 超过当年 gdp 增长速度 3. 6 个百分点; 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 8%, 比上年上升 0. 3 个百分点(见表 1)。

 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对 gdp 的贡献逐步加大。

  表 1:

 20xx 年**市文化产业主要指标

 从业人员(人)

  营业收入(万元)

  增加值(万元)

  总计

 29772

 227404

 72650

 核心层

 小计

 9167

 73404

 24997

 一、 新闻服务

 16

 147

 71

 二、 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3691

  43438

 10261

 三、 广播、 电视、 电影服务

 1926

 18826

 8575

 四、 文化艺术服务

 3534

 10993

 6089

  外围层

 小计

 12509

 71791

  34545

 五、 网络文化服务

 2044

 6087

 3014

 六、 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6775

 48826

 21826

 七、 其他文化服务

 3690

 16878

 9705

  相关层

 小计

 8096

 82209

  13108

 八、 文化用品、 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5592

 37080

 10458

 九、 文化用品、 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2504

 45129

  2650

  2、 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层发展情况。

 从文化产业组成的三个层次看:

 20xx 年, 核心层实现增加值 24997 万元, 实际增长 16. 3%, 增速较慢; 相关层实现增加值 13108 万元,实际增长 20. 6%, 增速居中; 外围层实现增加值 34545 万元, 实际增长 24. 8%, 增速最快。

 核心层、 外围层、 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 34. 4:

 47. 6:

 18. 0(见图 1)。

  图 1:

 3、 文化产业增加值分行业发展情况。

 在文化产业的 9 大行业类别中, 实现增加值最多的行业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其增加值达到 21826 万元; 其次是文化用品、 设备及相关产品的生产, 达到 10458 万元。

 实现增加值最少的行业是新闻服务, 其增加值仅为 71 万元。

  从分行业人均增加值看, 人均增加值最高的行业是广播电影电视服务, 达到 44524 元;其次是新闻服务, 达到 44502 元。

 人均增加值最低的行业是文化用品、 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仅为 10582 元(见图 2)。

  图 2:

 4、 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情况。

 20xx 年, **市文化产业吸纳从业人员 29772 人, 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 1. 2%。

 分层看, 核心层共有从业人员 9167 人, 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 30. 8%; 外围层共有从业人员 12509 人, 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 42%; 相关层共有从业人员 8096 人, 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 27. 2%。

 核心层、 外围层、 相关层从业人员之比为 30. 8:

 42:

 27. 2。

 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多数人员集中在外围层。

  分行业情况看, 从业人员最多的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达到 6775 人, 其次是文化用品、 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达到 5592 人。

 从业人员最少的行业是新闻业, 仅有16 人。

  5、 民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20xx 年, 全市民营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 55432 万元, 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的 76. 3%, 比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 gdp 的比重高 23. 9 个百分点。

  6、 文化消费有所增长。

 20xx 年, 全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0167 元, 比上年增长 20. 3%; 在消费支出中, 文化娱乐教育类支出为 814 元, 增长 4. 2%, 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的 10. 7%。

 农民人均纯收入 3830 元, 在消费支出中,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类支出 160 元, 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的 5. 2%。

  二、 **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全省、 全国的比较

 通过对 20xx 年全市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分析看出, **市的文化产业与全省、 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20xx 年全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为 2. 45%,四川为 2. 07%, **仅为 1. 8%, 分别低于全国、 全省平均水平 0. 65 和 0. 27 个百分点。

  三、 **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全市文化产业虽然发展较快, 但产业结构仍需调整。

 20xx 年, 全市文化产业中“核心层” 、 “外围层” 、 “相关层” 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 34. 4:

 47. 6:

 18. 0, “核心层”和“相关层” 所占的比重和总量明显偏低。这与 20xx 年全国文化产业“核心层” 、“外

 围层” 、 “相关层” 增加值之比 42:

 18:

 40 相比差别较大。

 从全国的文化产业结构看,全国文化产业发展仍以核心层为主, 这一点与**没有多大区别, 但全国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很发达, 其比重占到了整个文化产业增加值的 40%, 而**文化产业的相关层仅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 18%。

 可见, **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结构仍需调整, 特别是需要尽快采取措施, 加快**市文化产业相关层的发展。

 同时通过相关层文化的发展, 带动更多的人员就业。

  2、 **市文化产业人均增加值偏低且发展不平衡。

 20xx 年, 全市文化产业人均增加值为 2. 44 万元, 尽管比上年增长了 18. 0%, 但仍低于 06 年全国、 全省平均水平 2. 08 万元和 0. 58 万元。

 全市文化产业人均增加值行业发展水平也不平衡, 最高行业人均增加值(广播电影电视服务)

 达到 44524 元, 是最低行业人均增加值(文化用品、 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的四倍多。

  3、 公有文化经济发展较慢。

 20xx 年, 全市民营文化产业增加值 55432 万元, 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 76. 3%, 比上年提高了 2. 6 个百分点。

 全市公有文化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仅为 23. 7%, 比上年略有下降。

 全市公有文化经济发展缓慢。

  4、 数量多、 规模小、 品牌意识不强, 企业缺乏竞争力。

 到 20xx 年末, **市文化产业活动的产业活动单位 768 个, 个体经营户 4727 个; 全市文化产业实现业务收入 227404万元, 户均收入 41 万元, 不及成都户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其主要原因:

 一是长期以来政府对于文化产业处于一种不鼓励、 不限制(违法经营除外)、 自由发展之中, 使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二是由于企业规模小, 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受到严重的制约, 从而使企业竞争力不强。

  四、 加快**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0xx 年, **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情况是好的, 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们认为, 要实现**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抓好人才引进与培训。

 当今时代的竞争总体来讲是人才的竞争, 随着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也暴露出了一些明显不足, 特别是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不够,这不仅是企业的症结所在, 也是管理部门的症结所在。

 因此要加强对企业人才和管理部门人才的培养力度, 学习先进地区的经营和管理经验; 同时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严格考核制度, 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

  2、 完善政府管理体系。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

 在这次文化产业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文化产业个体经营户既没进行工商登记, 也未纳入相关部门管理, 因此, 相关部门要彻底改变资源整合不力、 条块分割严重、 协调互动性差等不利局面, 规范管理各类文化市场, 加强分析调研工作, 要认真吸取九狮旅游风景区由盛到衰的教训, 从而确保我市文化产业真正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3、 提升重点行业竞争力。

 发展文化产业, 要始终坚持“抓大促小” 、 “抓优扶弱”的方针, 建议选择关联度强、 增加值比重较大、 人均增加值较高、 行业增长速度较快、具有资源竞争优势等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点行业来发展。

 因为:

 关联度体现各个行业间投入产出的市场供需关系, 当这一行业获得先行发展之后, 会对上下游相关产业起到很强的拉动作用, 在产业链中贡献度大; 增加值体现行业创造价值的程度, 是产业贡献度的直接反映; 人均增加值高说明盈利空间大, 可以容纳更多的企业进入;

 行业增长速度快体现了市场前景好。

 从 20xx 年的发展情况看, **市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增加值比重较大, 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人均增加值较高, 文化用品、 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增长速度较快, 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具有关联度强和资源竞争的优势。

 建议将这些行业作为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来抓, 以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4、 发展壮大劣势行业。

 从 20xx 年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结构看, 核心层和相关层发展较慢, 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核心层实现增加值 24997 万元, 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34. 4%; 相关层实现增加值 13108 万元, 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 18%,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化用品、 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实现增加值 2650 万元,人均增加值只有 10582 元, 居九大行业中的倒数第一。

 因此, 要想壮大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实力, 必须加快文化产业核心层和相关层的步伐, 特别是文化用品、 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行业, 实现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升级。

  5、 积极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市场。

 如何开发和释放农村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 使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更好地发挥, 是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0xx 年全市城、 乡 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分别占消费性支出的 10. 7%和 5. 2%, 城镇高于农村5. 5 个百分点。

 可见, 城乡 文化消费差距明显。

 影响当前全市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除了与城乡 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外, 还与城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不一致有关。

 建议有关部门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发展之机, 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 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水平, 尽快缩小城乡 居民文化消费差距。

 6、 拓展文化产业新的发展领域。

 在“特色文化” 方面下功夫, 促进“特色文化” 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化和最佳化。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开始用打造特色文化来拉动本地的文化产业发展, 如大连、 杭州、 苏州、 南京等地。

 **是历史文化名城相对于这些城市并不缺乏特色文化。

 如**区域内独具魅力的酒文化、 旅游文化、 民俗文化、 历史文化等, 构成了**人文精神的内核和文化的多样性。

 这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为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并提供了原动力。

 深入挖掘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 打造**的文化产业品牌, 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发展产业链, 是促进**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

 因此, 在“特色文化” 方面下功夫, 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新领域, 是实现**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科学发展、 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渠道。

  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都必须经过一段艰难的发展历程。

 令人可喜的是, 近几年来,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培育下, 经过不懈努力, **市的文化产业已逐步迈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信明年**市的文化产业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篇八:文化产业调研文章

于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 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党的十六大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正式写进党的工作报告, 顺应了改革开放的必然趋势。

 近几年来, 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被称为朝阳产业和基础产业。

 我县立足本土文化资源优势, 积极推进文化产业, 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为全面掌握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探索新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其工作思路, 我们对全县文化产业进行了抽样调查, 从实证调查数据的分析出发, 着重审视了全县文化产业投资规模、 经营现状、企业数量、 从业人数、 运行特征等总体情况, 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提出加快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 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县文化产业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经过20 多年的发展, 已初具规模, 并走出了一条调动社会力量办文化企业的新路子, 形成了以政府投资为基础、 社会融资为主体的多渠道投融资体系, 以婺剧演出业、 印刷业为主体的多门类、 多层次产业结构。

 娱乐业稳步前进, 印刷业初具规模, 演出业花开不败, 体育业方兴未艾, 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

 可以说, 文化产业正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为我县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总的来看, 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在起始阶段,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 文化产业市场尚未完全

  形成, 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还较小, 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还需一个较长的培育过程。

  我县文化企业数量及投资基本情况表

 状 况

 行

 业

 文化企业数量及投资基本状况

 文化企业营业总收入

 (万元)

  文化

 企业

 从业

 人员

 数量(人)

  文化企业投资总规模

 (万元)

  文化企业数量和投资规模分布

 投资

 200 万

 元以下企 业

 投资

 200-500 万元企业 数

 投 资

 500-

 1000 万元企业 数

 投资

 1000 万元以上企业数

 企业数合 计

 影视业

 260

 52

  52

 156

 104

 印刷业

 9630

 100

 5

  2

 107

 16172

 1472

 发行业

 365

 35

  35

 300

 105

 娱乐业

 6000

 113

 6

 119

 4000

 2610

 艺术品经 营

 80

 3

  3

 50

 15

 图 书

 馆 业

 18

 2

  2

 3

 6

 文物业

 30

 1

  1

 20

 3

 演出业

 1500

 30

  30

 3000

 2400

 体育业

 300

 24

 1

 25

 750

 130

 合 计

 18183

 360

 12

  2

 374

 24451

 6845

 二、 我县文化产业的运行特征

 根据以上各类数据, 结合分析全县文化产业的构成及运行情况,我县文化产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

 文化产业多元化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 我县剧团企业率先从国有、 集体向民营转变, 打响演出文化产业多元化的第一枪, 农村剧团纷纷涌现,1978 年民营剧团达到 147 家。

 经过优胜劣汰, 目前形成了 30 多个具有相当设备规模和艺术水平的演出剧团。

 这些民间职业剧团以联办、 家庭合办或个人独资兴办等形式, 奉行“四自方针”(即自筹资金、 自愿组合、 自负盈亏、 自我发展), 坚持“四以原则”

  (即以农村为生存天地、 以演出为根本任务、 以观众为服务对象、以效益为主要目标), 走出了一条在演出中求生存、 在生存中求发展、 在发展中求提高的成功之路, 从而进一步影响和带动了我县娱乐、 音像、 印刷、 旅游、 体育培训、 工艺美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民间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高涨, 掀起了多渠道投资开发文化产业的热潮。

 目前, 我县有文化企业 374 家。

 其中国有、 集体文化企业 44 家, 民营文化企业 321 家, 从业人员 6845 人。

 20xx年年营业收入约 2. 44 亿元, 上缴税收 3000 多万元, 全县文化产业总投资达 2. 37 亿元, 场地达 7. 5 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化” 、“文化是明天的经济” 、 “寓文化于产业之中” 、 “文化事业市场化” 等一系列现代市场经济文化新理念, 已成为我县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宣言。

 用高科技手段增加物质产品的文化内涵, 用物质生产的方式和手段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已成为我县文化产业主要的发展方向。

 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县经济新的增长点, 成为我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文化产业商业化

 所谓文化的产业化, 就是指文化进入市场, 文化进入产业, 文化中渗透经济、 商品的要素, 使文化具有经济力, 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将文化的商品属性解放出来, 这就增强了文化的造血功能。

 由此可见, 文化作为商品, 无论是有形或是无形的商品, 都会产生它的商业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 我县经济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商业化越来越明显。

 “向专业化迈进, 努

  力成为一支正规军” , 这是我县 30 多个民间职业剧团提出的口号

 为了在演出市场中站稳脚跟, 各个剧团大力提高演员内在素质, 苦练内功, 从路头戏到曲谱戏, 从草台班到正规军, 全县10 多个档次较高的剧团每年都要在服装、 音响、 道具等方面投资 20 多万元。

 为提高演出水平, 有些剧团还从省里请来知名导演, 专门投入资金对演员进行专业培训, 做到“传统古戏演精,现代新戏演活” , 赢得了大批的观众。

 著名婺剧表演艺术家、 原浙江婺剧团团长郑兰香在参加“**首届婺剧周” 时曾作出高度评价:

 “**县民间职业剧团演出已经接近专业剧团水平, 整个演出节奏明快, 剧情紧凑, 适合现代人的口味, 在服装、 舞蹈、 灯光、 乐队方面也很讲究。

 ” 各个剧团以“传统婺剧、 民族化” 为主题, 坚持哪里有人家、 哪里就有婺剧的发展目标, 立足广大农村和小城镇, 上山下乡 , 开展演出活动, 足迹遍及全县各村镇,极大地拓宽了生存空间。

 同时, 通过演出经纪人穿针引线, 使演出时间由过去的腊月、 正月变为常年演出, 年演出时间达 10 个月, 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演出网络。

  以网络文化为经营项目的我县“网吧” 业, 为了维持经营场所的正常经营水平, 各业主不断更新设备, 使企业的电脑设备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电脑设备越来越先进; 印刷企业也从以往主营书刊、 票据等传统产品逐渐发展为生产经营包装、 广告等主导产品,在印刷质量上不断求新、 求精、 求美、 求时尚, 增加商品附加值,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呈现出显著的商业化特征。

 (三)

 文化产业社会化

 文化的产业化使文化具备显著的商品属性, 同时文化还属于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 文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 在供求关系上不能单单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最终目的, 还要注重社会效益。

  报社、 电台、 电视台等大众传媒,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具有明显的产业属性, 是最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之一。

 我县的传媒业近几年来发展较快。

 有线电视从 1993 年开始发展, 建设传输主干线 512km, 实现全县各乡 镇联网, 覆盖 382 个行政村, 目前拥有有线电视用户 75000 户, 入户率 61%。

 随着我县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媒体经营业拓展的空间还很大。

 县广播电视台积极探索广告经营新机制, 实行对外公开招标和单位内部责任制相结合的广告经营新机制, 使广告收入逐年稳步增长。

 近几年来, 县广播电视台坚持“一手抓宣传, 一手抓发展” , 在抓经济效益的同时, 更加注重社会效益, 坚持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今日**》、 电台、电视、《**新闻网》 等媒体致力于增强报道的指导性、 信息量、可读性, 大力提高综合策划、 系统实施的水平, 不断提高新闻报道质量。

 努力开办以“关注百姓生活, 讲述百姓故事” 为宗旨的专题节目, 关注民生, 服务百姓。

 目前, 《**新闻网》 日最高访问量已达 3. 5 万人次, 访问者遍及美、 日、 加等 70 多个国家和国内北京、 上海、 广东等 40 多个省市, 为在外的**籍人士更好更快地了解家乡 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也为更好地宣传**创建了很

  好的平台。

 另外, 积极投入资金, 在县城区域和近 300 个村安装了无线调频广播, 较好地解决了老百姓听不到广播节目这一问题。

 再如**县白云山武术学校, 是一所民营文武双修的学校, 从1998 年创办至今, 为社会累计培养武术人才 1500 余人次, 连续七年在省市武术比赛中荣获冠亚军, 在 20xx 年中国武术国际交流大会上, 还囊括个人和集体项目一等奖, 为我县赢得了荣誉。

  (四)

 文化产业品牌化

 “品牌的一半是文化” , 以文化创品牌、 借助历史名人提升文化品位已成为我县文化产业的经营战略。

 我县仙都山水神秀, 有“九曲练溪, 十里画廊” 的美景, 有“天下第一笋” 之称的鼎湖峰, 有源远流长的黄帝文化。

 “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 。

 从 1998年起, 我县以公祭黄帝典礼为平台, 先后举办了 8 届规模盛大的旅游文化节, 进一步突显黄帝文化的深厚内涵, 多渠道、 全方位地宣传推介**。

 今年的公祭轩辕黄帝大典首次升格为市级, 规模更大, 影响更广, 受到了国家领导人、 国家主流媒体以及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获得了广泛好评, 并通过中央电视台等各级媒体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了仙都秀丽的自然风光, 极大地提升了仙都的对外知名度, 进一步打响了 “黄帝文化” 品牌, 进一步确立了仙都作为我国南方黄帝文化辐射中心和黄帝祭祀中心的地位。

  此外, 我县的婺剧演出业充分利用县委、 县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经济税收减免政策, 不断发展壮大, 也打响了自己的品牌。

 20多年来, 他们的足迹遍及苏浙闽 3 省的 10个地区, 50多个县 (市),

  演出场次达 14100 余场, 年均演出 470 余场, 年收入 3000 万元,从业人员 1530 余人, 在带给人民群众艺术享受的同时, 也为宣传**、 提高**知名度作出了 积极贡献, 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中央电视台、《浙江日报》、《中国文化报》 等 30 多家新闻单位曾多次跟踪报道和介绍我县的婺剧演出活动, 受到了省委常委、 宣传部长陈敏尔的充分肯定。

  (五)

 文化旅游一体化

 当前, 经济学家们纷纷看好文化产业, 并称之为“中国最后一块市场处女地” 、 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运行特征, 而旅游文化更是开发的文化。

 我县位于浙南山区, 旖旎的山水风光得天独厚,黄帝祠宇、 仙都摩崖题记(国家文保单位)、 “九进厅” 、 “贞节坊石刻” 、 “云衢坊” 、 “河阳民居” (省文保单位)、 “鼎湖峰” 、 “铁城” 、 “倪翁洞” 、 “小赤壁” 等景点和文物古迹闻名遐迩。

 在进入“绿色年代” 的二十一世纪, 绿色浪潮兴起,消费返朴归真, 休闲回归自然, “秀山丽水” 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

 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 把**建成上海、 杭州、 宁波、温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后花园” 成为我县的经济发展战略之一。

 近年来, 我县部分文化企业家积极创新发展思路, 拓宽发展渠道, 在文化、 文物和古迹上做优文章, 在仙都自然资源利用上做足文章, 在旅游文化上做强文章, 演艺娱乐业与旅游业等行业紧密结合, 演艺娱乐日渐繁荣, 有力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据统计, 我县游客从 20xx 年的 66 万人次增加到 20xx 年的 116. 5

  万人次, 其中仙都主景区游客从 20xx 年的 24. 9 万人次增加到20xx 年的 39. 2 万人次; 旅游收入从 20xx 年的 1. 98 亿元增加到20xx 年的 4. 5 亿元, 其中门票收入从 20xx 年的 342. 7 万元增加到 20xx 年的 774. 6 万元; 完成旅游项目投资 1. 2 亿元, 其中财政投入资金 1000 多万元。

 到 20xx 年, 旅游总收入已约占全县生产总值的 9%, 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为“十一五” 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我县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我县的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 20 多年的发展, 已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 仍然非常落后, 其根本原因在于思想观念滞后、 集约化程度不高、 科技含量低、 缺乏有效的融资手段等方面。

 这种状况与我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极不相称,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很不协调, 严重制约和束缚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相对滞后, 城乡 居民文化消费偏低。

 据研究, 当人均 gdp 超过 1000美元时, 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会进入直线快速增长时期。

 我县人均 gdp 目前为 12506 元, 虽然文化消费需求开始呈现上升趋势,但同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城乡 居民还处在物质消费为主的时期, 形成比较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市场还需要一个过程。二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 制约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基础设施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平台和依托。

 我县文化体育设施总量少、档次低, 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是文化产业政策不配套, 落

  实困难。

 近年来, 尽管县文化主管部门致力于文化经济优惠政策的出台和措施落实, 但还没有统一的产业政策, 给实际操作带来困难。

 四是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 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文化资源在市场中不能实现有效配置, 国有资产不能实现重组和保值增值, 文化事业结构不能按产业化的要求进行调整。

 文化产业在质量、 规模上不尽理想, 经营管理人才不足, 资金严重短缺, 管理水平低, 经济效益差, 文化企业“多、 小、 散、 乱” 的问题突出, 缺少大型龙头企业。

 五是市场主体力量单薄, 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主要从计划经济转制而来,没有经过市场竞争的洗礼, 更缺乏加入 wto 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经验。

 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低, 扩张力和竞争力不够, 市场需求程度低, 满足不了群众文化消费的需要。

 六是文化专业人才引进困难。

 由于我们...

推荐访问:文化产业调研文章 文化产业 调研 文章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协多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20210242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