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协多文秘网>范文大全 > 脱贫攻坚 > 扶贫攻坚调研报告5篇

扶贫攻坚调研报告5篇

时间:2022-12-13 15:55:06 来源:网友投稿

扶贫攻坚调研报告5篇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2020年对于脱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材料五篇(参考) 篇一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扶贫攻坚调研报告5篇,供大家参考。

扶贫攻坚调研报告5篇

篇一: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20 年对于脱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材料五篇(参考)

 篇一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我县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全县计划脱贫 1.9 万人、0.54万户。为全面了解今年我县脱贫攻坚进展情况,x 月份以来,在市人大副主任的带领下,农工委对我县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今年以来,各乡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委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县人大常委作出的《关于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决议》,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转、扶、搬、保、救、教、金”七路并进,凝聚工作合力,健全脱贫机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一)坚持高位推动,科学精准谋划。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把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以“六个精准”为主线,明确脱贫攻坚总体思路、主要目标、脱贫路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县、乡、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工作推进扎实有效。创新制定 1+5 产业扶持脱贫实施方案、1+2社会保障脱贫实施方案、转移就业脱贫实施方案等,具体细化为“百

 企万户”工程、农业产业化扶贫、金融扶贫等 5 个工程,推进转移就业、产业发展以及教育保障脱贫和健康扶贫专项工作,切实让贫困群众务工有门路、创业有资金、上学有补贴、有病看得起、就医更便利。

  (二)挖掘资源优势,强化产业引领。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走出了一条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实现多方共赢的扶贫新路子。XX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金融”的产业经营模式开展产业扶贫,在 XX 乡滩区流转土地 2.4 万亩,建成标准化羊舍 23 个,年出栏肉羊20 余万只。Xx 镇立足食用菌种植传统产业优势,按照“党建作保障、政府作引导、公司作龙头、基地作示范、贫困户作股东、种植户作产业”的思路,大力实施“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着力打造产业扶贫新高地。xx 乡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温棚瓜菜种植、食用菌种植、小龙虾养殖、畜牧养殖、特色种植等五大产业,预计年内新发展食用菌种植面积 20 万平方米、温棚瓜菜种植面积1500 亩、小龙虾养殖面积 3000 余亩、标准化养殖场 10 个。xx 电商产业园将更多本地特产包装打造成品牌,通过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持续提高电商扶贫带贫能力,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

  (三)强化各项保障措施,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坚持把促进贫困人口就业作为脱贫的主要途径,全县共建立 15 家培训基地,举办就业扶贫培训班 125 次,累计培训贫困人口 0.26 万人。安置 2131 人就业,返乡农民创办经济实体带动贫困人口就业 0.13 万人。实施产业扶贫,重点扶持 19 家龙头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安置就

 业、贫困户自主创业奖补与土地流转、贫困户入股分红等模式,带动贫困人口 2600 多户 0.28 万人增收,户均年增收 2000 元以上。

  (四)加强结对帮扶,强化社会力量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支持扶贫,凝聚社会扶贫合力,助力脱贫攻坚。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县工商联引导 67 家民营企业与 121 个贫困村(包含16 个深度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带动 6187 名贫困人口增加收入。选派市县 893 名专家人才组建服务团,定期到贫困村开展义诊、农业技术培训等活动。20XX 年以来,先后组织各类农业生产技术现场指导 695 次,各类义诊 670 次,安排实施各项免费救助、补助救助或定额救助贫困户手术(项目)2561 例,减免费用 1562.92 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进展不平衡,金融扶贫工作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农村金融扶贫资金不足,尚未建立完善的金融扶贫供给体系,金融配套和保障措施不足,生态环境脆弱。

  (二)财政投入力度不够,资金拨付不及时。一些扶贫项目开工晚、竣工率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脱贫攻坚工作的质量和成效。

  (三)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职能部门及部分乡镇对扶贫项目建设监管不严,部分扶贫干部担当意识不足,工作作风不扎实。

  三、意见及建议

 (一)补齐金融扶贫短板。要不断加大对脱贫攻坚的金融资源投入力度,推进金融扶贫工作做细做实,努力使金融扶贫成效得到充分释放,为全面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要创新金融扶贫机制,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培育壮大带贫企业,有力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群众就业。要抓好“户贷户用”,有贫困人口的村要成立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群众加入合作社进行贷款,发展脱贫项目,形成利益共同体,规避风险。要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好政府风险补偿金作用,加大对贫困群众授信评定情况的排查力度。各县区要增加产业扶贫风险基金,满足农民合作社、贫困群众发展产业金融贷款所需要的抵押、担保需求,为带贫企业发展提供贷款支持和财政奖补,运用金融手段提高贫困户抗风险能力。

  (二)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要强化举措,多方筹集资金。严格落实项目建设及资金拨付公示公告制度,规范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手续,不断提高资金拨付效率。做到“三个明确”,明确专项治理内容,明确时间节点,明确整改责任人,扎扎实实做好扶贫项目建设、扶贫资金使用管理、金融扶贫、产业扶贫等专项整治工作。

  (三)狠抓扶贫政策落实。要摸透群众需求,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标准、时间节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加强督导检查,严格奖惩问责,促进扶贫政策落实到户、落实到人。加强扶贫干部培训,围绕危房改造、金融贷款、教育扶贫等具体扶贫政策,对全县所有扶贫干

 部进行集中培训。狠抓行业扶贫“七个清零”,确保行业扶贫政策落实全覆盖。

  (四)加强“志智双扶”。按照“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要求,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摆脱困境的斗志勇气、增强脱贫致富的本领。以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活动为载体,抓好观念立志,促进乡风文明和谐。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发动党员干部、普通群众奏响脱贫攻坚“大合唱”,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撑起“精神脊梁”。

  (五)全力以赴备考迎检。目前,国家和省市对我县的年度大考在即,这是对我县脱贫攻坚工作的考核和验收,也是对我县工作作风的检验和考查。在这个关键时刻,各乡镇及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全面查漏补缺,建立问题清单,抓紧整改补齐。要精准聚焦指标,明确难点、重点,不跑偏、不漏项,无盲点、无死角。强化组织领导,逐级夯实责任,把各项工作做到位,把全市的工作实效通过考评反映出来,坚决打好打赢 2020 年脱贫攻坚战,向中央、省委、市委及全县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篇二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和省委、市委有关要求,进一步推动我市脱贫攻坚工作,x 月 22 日,市政协四届二十四次常委会议就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协商议政。此前,市

 政协组成 4 个调研组,就这项工作进行了调研。委员们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与建议。现综合报告如下: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全市上下深入学习领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暑,以坚定的信心和坚强的执行力,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注重加强领导。成立市、县、乡、村四级脱贫攻坚指挥部,坚持“四级书记联动”抓扶贫,明确脱贫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确保省委、市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实到村、到户。坚持专项督查,严肃问责问效,严格落实各级责任主体的责任。二是切实澄清底子。制定《信阳市扶贫开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整改工作实施方案》,逐户填写《第一书记精准扶贫入户档案》,确保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一个不能漏、一个不能错”。截止 2015 年底,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38 万,贫困村 527 个。三是搞好结对帮扶。全市 36 位市级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村并包保贫困县脱贫,市直 121 个单位定点结对帮扶全市 121 个贫困村,省、市、县共派出 892 名干部任驻村第一书记或工作队员,实现了干部驻村帮扶全覆盖。四是做到分类施策。坚持转移就业扶贫,有序推动农村劳动力到外地就业;发展优势产业,让“出不了门、就不了业”的贫困群众就地发展生产脱贫;强化对贫困人口技能培训,激励、扶持救助对象通过自身努力脱贫致富;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要求,科学实施搬

 迁扶贫;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兜底,保障和救助到户到人。

  我市作为革命老区,贫困人口占全省的十分之一,脱贫攻坚时间紧迫、任务艰巨,面临诸多困难。

  1.精准动态管理机制不健全。识别精准的“五清”工作虽然阶段性完成,但由于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农户收入的多样性、隐蔽性较强,准确把握和核实农户收入的难度较大,9 个县区的精准识别准确率只有 92.8%,再识别、新录入仍有一定空间。扶贫对象的清退标准和程序尚不够明确,缺乏具体的操作规程。脱贫工作的绩效考核跟进不够到位,没有及时督促、推进一些帮扶措施的有效落实。

  2.扶贫行动方案出台缓慢。我市已经制定了《信阳市打赢脱贫攻坚战行动方案》,明确了分期分批实现脱贫的工作目标,但 3 个重点县和一些行业扶贫方案还没有出台。如金融扶贫尚未破题,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水利扶贫、交通扶贫等缺乏行动计划,政策兜底还没有实施细则。

  3.产业扶贫拉力不足。特色农业、优质农业、高效农业方兴未艾,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本地就业的带动力不足。产业集聚区尚处于成长阶段,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不足,转移就业有限。产业扶持刚刚起步,有的尚在制定扶持规划,有的尚在探索扶持模式。

 4.宣传引导不够到位。部分贫困户缺乏志气和信心,“等、靠、要”思想严重, “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个别群众不能正确理解脱贫政策,游说上访,“争贫不真贫”。一些贫困户不能客观认识自身不足,好高骛远,不愿参与扶贫项目。如商城县在省妇联大力支持下,开办为期两个月的“月嫂”“家政”培训班,仅有13 人参加培训,却无一是贫困户。对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工作检查的多,业务指导的少。

  5.社会帮扶氛围不浓。一些企业、民间组织、社会机构虽然热心公益和慈善活动,但没有有组织、有目标地参与脱贫攻坚。一些帮扶部门虽然有脱贫帮扶任务,但计划不明确、措施不到位,使命感、责任感不强。在已经明确的“四结对、四协同”中,产业集聚区、乡贤人士行动迟缓,有的尚没有动员。

  三、意见与建议

  脱贫攻坚是我市目前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要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加快进度,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1.聚焦精准完善机制。牢固树立精准意识,紧紧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坚持精准脱贫的政策导向和工作取向,突出“特惠”和“滴灌”,因户因人施策、因致贫原因和贫困类型施策,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完善精准脱贫的工作机制,建立扶贫对象

 的动态管理机制,对经过帮扶已经达到脱贫标准的,通过程序及时退出;对因各种原因致贫返贫的,按照程序及时纳入,做到应退尽退、应扶尽扶。建立和完善脱贫工作的绩效考核机制,将日常督查、年度核查、第三方的评估调查有机结合,增强考核的真实性、及时性,有力促进各项扶持计划的落实,做到真扶贫、实现真脱贫。

  2.及时出台各项行动计划。财政、发改、交通、教育、民政、旅游、国土等部门要按照省、市分工方案,深入调查研究,牵头制定支持脱贫攻坚的行业行动计划,大力推进转移就业脱贫、教育脱贫、产业脱贫、医疗救助脱贫和政策兜底脱贫。帮扶单位、乡村要制定和完善因户施策的具体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时限、措施、进度,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各项扶持措施应相互衔接,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3.着力推进产业扶贫。将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一是发挥资源优势,加快茶叶、畜禽、水产、油料、花木、林果等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打造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二是立足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山水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旅游业,建设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基地。三是按照“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要求,强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

  4.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市、县财政每年新增扶贫资金增幅应高于财政收入增幅,并通过财政

 贴息、项目补助、以奖代补等手段,鼓励引导全社会增加扶贫投入。市财政的奖补资金应提前或及时拨付县区,各部门应加大行业扶贫投入力度,将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向贫困人口集中地覆盖。二是加大信贷扶贫力度,增加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用于贫困地区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大小额贷款发放力度,积极稳妥推进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切实帮助贫困农户解决发展生产筹资难的问题;鼓励在贫困地区开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新型农业保险试点。三是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将各类资金统筹整合,相互配套,形成扶贫投入合力。

  5.强化扶贫工作创新。抓住信阳是国家第二批扶贫开发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以...

篇二: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ldquo; 领跑脱贫攻坚 ” 调研报告

 江西 “ 领跑脱贫攻坚 ” 的典型扶贫实践调研与政策建议

 脱贫致富是一个系统工程,扶贫开发既是资源配置过程,也是扶贫对象“资源基础上的可行能力形成与提升”过程。精准扶贫是基础,领跑脱贫攻坚是目标,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是载体,“领跑脱贫攻坚”的更高要求是实现扶贫治理的现代化。“十三五”期间,江西省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204 万贫困人口,25 个贫困县,2900 个贫困村,且主要分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然条件差,贫困程度深,增收难度大,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省提前两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到 2020 年努力成为全国扶贫攻坚的样板区”扶贫开发目标,“十三五”期间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领跑脱贫攻坚”更高要求应将“精准”与“领跑”兼顾。

 藉此,课题组选择赣州市石城县(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专项扶贫特色县)、瑞金市(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江西精准扶贫工作先进县、扶贫资源富集区)和抚州市广昌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 个县(市)作为调研样本,在通过与县(市)政府、扶贫办座谈充分掌握样本县(市)区域层面扶贫开发整体工作推进情况的基础上,深入石城县琴江镇(大畲旅游扶贫示范点)、县城工业园区(蓝鱼鞋业、中国鞋材网)、丰山乡(丰山乡薏仁合作社)、小松镇(镇就业服务中心、江西恒丰食品有限公司),瑞金市叶坪乡(田坞村、朱坊村、黄沙村)、沙洲坝镇(洁源村社区活动中心)、绿野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红都新城移民安置点,以及广昌县驿前镇(贯桥村同心·振兴原中央苏区示范点)、头陂镇(西港村华润集团援建点、羡地村大棚蔬菜基地)共 8 个乡(镇、园区)16 个示范点进行了实地调研,总结各地脱贫攻坚典型经验,探寻扶贫开发问题,凝练扶贫开发模式,健全扶贫开发体制与机制,以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优化脱贫攻坚顶层设计,提高我省扶贫开发治理水平,进而为实现我省“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略目标提供对策参考。

 一

 典型扶贫开发工作实践与探索

 (一)理念引领:全域扶贫、分类施策与差异化扶贫相结合

 领跑脱贫攻坚,理念先行。各地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传统扶贫开发格局与现代精准扶贫方略有机整合,正确处理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二者关系,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优

 势,通过实施“扶贫开发为点,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为线,现代服务业发展带动为面”的“全域扶贫”战略,将扶贫开发嵌入区域发展整体工作,“变负担为资源”,促进二者良性互动。如石城县基于全域扶贫理念和当地特色旅游资源提出了“打赢六大扶贫攻坚战,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引领全域发展战略”,取得了较好成效。

 强化精准识别,做细做实扶贫工作。精准识别是实现“真扶贫、扶真贫”工作目标的保障,也是因户施策的基础,瑞金市“五个一”(一室、一橱、一袋、一牌、一卡)工作法、广昌县“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石城县的“八不评”、“十三步程序”、“四步识别法”等探索为各地扶贫对象精准扶贫、扶贫人口“进入—退出”的管理信息动态控制提供了良好借鉴。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因户施策的同时,各地强调对于致贫原因不同的扶贫对象给予不同的扶持措施、处于不同贫困程度给予同类政策下的不同程度的资源扶持,如瑞金市依据有无发展能力将贫困户分为创业型、脱贫型和保障型三类,有针对性地选择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措施精准帮扶,切实做到“活用政策,用实资源”。

 (二)组织引领:党建立基于产业,资源整合定位于项目

 党的领导是扶贫开发的关键,扶贫开发是检验党建成效的主战场。各地坚持把党建扶贫作为助推大扶贫战略行动的有效抓手,最大限度凝聚精准扶贫正能量,努力探索出一条党建扶贫新路子,如石城县在扶贫攻坚过程中认识到“贫困人口增收致富不能单打独斗,融入并依托‘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或者将农户与企业发展捆绑是实现贫困人口生计可持续的重要发展思路”,但合作组织和企业等经济主体在发展过程中都有逐利特征且政府不能强制其服务扶贫开发工作,而将党组织建构于合作组织(如丰山乡薏仁合作社专门成立了党支部)和企业,党建立基于产业,则能够很好地发挥党组织的发展协调、联通和凝聚作用,有效整合经济组织的逐利目标和社会责任履行目标,助力扶贫开发。

 同步小康目标指引下的扶贫开发,多元主体参与其中,扶贫资源形式多样、数量各异,各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各炒各的菜,共成一桌席”,以项目为载体,将扶贫开发资源与其他部门、渠道的支农惠农资源整合捆绑起来,统一规划、共同实施,使贫困群众从中受益。如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整合新农村建设、土坯房改造、产业扶贫等多项资金,依托红色资源和“文革”历史遗存大力发展旅游业,围绕“农家旅馆+山乡旅游+红色教育”的扶贫开发思路,逐步实现了生产富足、身体健康、生活富裕的“黄沙梦”。

 (三)创新引领:健全多元参与扶贫开发协同机制,强化 “ 组合式 ” 扶贫模式创新

 提升扶贫开发工作绩效,重在提高资源配置水平,关键在于扶贫模式创新。

 一是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坚持高位推动,结对帮扶,“一手抓能人,一手抓扶贫”,发挥单位挂点、干部驻村优势,加强脱贫外力支撑;强化基层民主,健全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村民理事会和基层党组织,充分尊重村民自治,如瑞金市沙洲坝洁源村民理事会骨干成员实行“脱产管理”,切实服务群众,以一流的服务得到了民众认可,赢得了民众信赖,也为扶贫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动员社会力量,利用老区建设促进会、红十字会等平台,通过实施对口帮扶、“四进四连”、“同心工程”等项目,凝聚帮扶合力;坚持“利益即责任”原则,明确扶贫治理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联和多维扶贫目标,基于“扶贫对象可行能力提升”这一共同目标强化产业、教育、社会保障、异地搬迁和生态补偿等多元扶贫模式的协同机制创新,如广昌县以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为目标,着力组织“生活扶贫歼灭战、产业扶贫攻坚战、政策兜底阵地战和社会扶贫突围战”四大战役,效果明显。

 二是扶贫模式创新方面。产业扶贫变原来“阶段瞄准的短平快帮扶”为“全产业链帮扶”,按照“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撬动一笔贷款、创新一套机制、提供一套服务”的五位一体模式,推进“政府+公司+合作组织+银行+贫困户”的模式扶贫,拓展扶贫新路,如石城县赣江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推动的分户式光伏发电项目;安居扶贫关注发展规划,坚持政府主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以进城进园安置为主、圩镇安置和中心村安置相结合的梯度安置模式,避免出现移民“二次搬迁”,重视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融入,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移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如瑞金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移民小区建设项目;金融扶贫模式创新体现在创新担保方式、创新贷款品种和创新协作机制等方面,从源头上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为贫困地区重塑具有成长性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技术、信息、融资等方面形成合力支持;社会保障扶贫实施动态控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并针对“因病返贫、因学返贫、因老返贫”等致贫原因,构筑大病救助、社会救助与教育支持等脱贫最后防线。

 (四)保障引领:统筹农村改革,完善脱贫人口生计发展长效机制

 统筹农村改革,有助于显化农户财产性收益,为贫困人口资产性收益增进奠定基础。各地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等领域,尤其是关注农村产权制度交易平台建设,如瑞金市叶坪乡油茶合作联社与油茶企业联合,实施油茶林“回购返租”,既能够为贫困人口提供效益分红,又能为其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其提高技能、增加收入,远近结合,一举多得。

 脱贫人口的返贫问题成为蚕食扶贫开发工作成果和阻碍扶贫目标顺利实现的顽疾,各地健全脱贫攻坚考核机制、精准脱贫退出机制、改革投入分配管理机制和脱贫人口生计可持续发展

 扶持机制,以创新激发动力活力。如瑞金市专门对精准扶贫工作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将扶贫攻坚工作纳入各单位、各乡镇综合考评体系和干部选拔任用评价体系,健全完善定期调度、定期督查制度,对精准扶贫不达标的,实行“一票否决”;再如广昌县对于脱贫人口实施“脱贫不脱政策”、“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工作方式,持续跟踪,以尽可能减少贫困脱贫返贫风险,实现脱贫人口的生计可持续发展。

 二

 调研问题发现与政策建议

 (一)强化扶贫资金管理,注重扶贫资源优化配置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需要大量扶持资金支撑,调研发现,目前 80%以上的扶贫资金为财政资金,使得扶贫资金在使用管理上受到配套、程序、数量和投向方面的制约。

 表现一:配套资金门槛过高

 由于发展水平不高,贫困区县自身在财政支出方面捉襟见肘,中央和省级部门在划拨财政支农项目资金时,往往要求地方财政进行资金配套,且多数产业项目要求按 1∶1 比例配套,虽然这种要求有防范资金挪用、放大资金杠杆效应等考虑,但多地表示由于地方财力不足,配套资金吃紧,无力提供配套。

 政策建议:考虑各地区的财政收支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配套资金分配比例。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区,合理下调地方配套的比例。

 表现二:扶贫资金拨付迟缓且相对分散

 财政扶贫资金下拨需要经过项目规划、年度计划、预算、审批等多个程序,走完一套程序一般要 2~3 个月,且很多项目资金是分年支付,同步小康的脱贫攻坚工作时限要求,给实际工作带来了资金到位时间长、资金支付分散致使项目进展迟缓、资金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政策建议:提高前期科学规划水平,注重规划、计划的合理性审批,减少资金管理的审批环节,将项目资金管理风险防范重心前置,以提高资金拨付效率;强化资金使用过程监管,有效防范资金管理风险;按照对应任务种类针对不同扶持资金分类管理,常规性、时序性任务的扶贫资金年度支付,时间敏感性任务(如产业项目)则要考虑项目投入的前期、中期、后期的资金投入比例安排支付计划,真正发挥“救急济困”的作用。

 表现三:引发非贫困户攀比与扶贫资金投向主次关系模糊

 按照精准扶贫方略要求,依据“五个一批”扶贫工程推进思路,各地的扶贫资金投向主要分布于产业、搬迁、教育、生态补偿和社会保障兜底等领域,精准帮扶的同时一方面有可能会引发非贫困户的攀比意识,增强其相对剥夺感,一方面有可能模糊资金分配重心,难以对接

 “精准扶贫助力于贫困人口可行能力提升的核心要义”。

 政策建议:贫困地区农村面貌虽然有了较大改变,但农村住房、交通、医疗、教育、饮水等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依然存在,建议精准扶贫推进过程中,一方面考虑贫困人口生计可持续发展目标,加大产业扶贫帮扶力度(部分省区规定产业扶贫资金在总资金规模中的比例不得低于 50%),虽然产业扶贫存有较大的市场风险,但在改变人们的发展意识、贫困人口持续增收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一方面考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关系的协调,扶贫过程中仍然要重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充分发挥公共投资的乘数效应,改善区域发展环境,尽可能使得区域民众共享发展成果。

 (二)协调政府与市场作用发挥,提高扶贫开发治理水平

 精准扶贫,领跑脱贫攻坚需要重新审视传统扶贫业务,实施流程再造和创新。针对当前政府过度包揽扶贫开发工作的现状,有必要明晰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注重多元主体参与和多方利益诉求最大化实现,实现扶贫开发治理的现代化。

 表现一:政府过度干预状况亟待改善

 自《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颁布实施后,扶贫开发、脱贫攻坚成为各地政府的“1 号工程”,从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年度计划审定、扶贫方式选择到项目推进实施与调度、各个贫困户家庭发展决策乃至产品市场开发等都亲力亲为。调研发现,虽然在短期内确实大大推动了扶贫开发工作进程,但这种做法的长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颇受微词。

 政策建议:扶贫助困是政府职能体现,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则是市场选择和激励机制作用的结果,故政府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应避免大包大揽的做法,重在贫困人口帮扶和扶贫长效机制设计;政府针对贫困的多维特征,应在帮扶贫困人口经济脱贫的同时,关注民众的发展权益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良性社会秩序的建构与维护,加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才能有效实现区域发展和贫困人口从“资源基础”到“可行能力”提升的跃升。

 表现二:结对帮扶部分流于形式

 干部结对帮扶具有“先进带动后进、优势带领劣势”的作用,是各地普遍采用的“政府下沉、条块联结”的重要方式。由于观念、资源约束,结对帮扶仍存在部分沉不下去、流于形式,缺乏保障、考核困难,帮扶能力有限、难以脱贫等不良现象。

 政策建议:结对帮扶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行政指定,不能扭曲其自愿性行为

 特征;各地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过程中,强令政府工作人员结对帮扶,于法无据,且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遭到部分干部的抵触,尤其是本职工作较为繁重的岗位人员,既影响了本职工作效率,又使得结对帮扶流于形式,造成资源浪费,建议通过修订工作人员的考核办法(重在经费保障、业务考核指标和考核期限),使其成为政府机构和工作人员履行组织公民责任的一种模式,引导结对帮扶走向社会扶贫方向。

 表现三:扶贫资金金融撬动规范化程序

 推动贫困人...

篇三: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17 年政协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2 篇

  2017 年政协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1】

  根据《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举全省之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意见》和《云南省领导干部“转作风下基层析民情奔小康”遍访贫困村贫困户试行办法》要求,xx 县委于6 月 26 日召开了十二届四十次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扶贫工作,为进一步摸清我县贫困状况,深入分析致贫原因、找准脱贫思路,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全县贫困状况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由县挂钩处级领导、县挂钩扶贫单位、新农村指导员组织各挂钩联系的镇村干部深入村、社、农户开展了全县扶贫摸底调查工作。现结合各乡镇调研组的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县贫困现状

  根据本次摸底调查统计,我县贫困人口总数为 24768 户 96118 人(超出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分解下达给 xx 县总数 80135 人的 19.95%,超出净人数 15983 人)。其中:需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的贫困人口有 14557 户 56055 人,占总数的 58%;需移民搬迁安置的贫困人口有5311 户 21063 人,占总数的 22%;需低保政策兜底的贫困人口有 3850 户 15000 人,占总数的15%;需医疗救助扶持的贫困人口有 1050 户 4000 人,占总数的 5%。目前,全县贫困状况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贫困人口多、分布广、程度深。全县贫困人口总量为 24768 户 96118 人,占全县 30.82万农业人口的 31%,80%以上的贫困人口分布在高寒偏远山区、深山石山区等重点贫困村,也是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2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非重点村。全县现有住房困难户 18814户,其中破烂茅草房 2080 户,丧失生存条件的有 1725 户 5304 人。

  (二)致贫原因多种多样。全县贫困户致贫原因主要有: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残致贫、因灾致贫、缺生产资金、缺致富办法、缺技术、缺劳动力、缺水、交通不便、用电困难、通讯及社会事业落后等 13 类。其中,因病致贫 1558 户、因缺生产资金致贫 8237 户、因缺技术致贫 6679 户、因缺少劳动力致贫 1642 户、因交通不便致贫 5412 户、因学致贫 1101 户、因灾致贫 183 户、因缺水致贫 992 户、因残致贫 202 户、因缺致富办法 5307 户。致贫原因比重较大的为因缺资金、缺技术、缺致富办法、交通不便,占总人数的 80.84%。

  (三)贫困农户收不抵支、增收困难。全县贫困人口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全县现有丧失劳动力和无劳动力的贫困户共 1642 户,这部分农户基本无任何收

 入来源。同时,由于贫困人口素质低、文化落后、观念保守、自我谋生发展能力低,“等、靠、要”思想严重,致使脱贫无门路、无条件、无能力,只能靠天吃饭,加之产业单一,更无力发展其他经济作物,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且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贫困农户增收根本无从谈起,甚至会加深贫困程度,返贫率反而有增无减。此外,因劳动技能低,贫困人口中有近 90%的外出务工多选择在建筑工地、矿厂等生产一线,不仅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而且工资相对较低、务工渠道更窄,收入也极为有限,增收脱贫十分困难。

  (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滞后。数据显示,全县用电困难的贫困户有 680 户,农村中住危房的农户有 20894 户,占总量的 25%;饮水不便的农户有 14812 户,占总量的 18%。全县还有不通公路的村民小组 286 个,通路不通车的村民小组 930 个,由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村组之间道路不畅通,严重影响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

  (五)贫困村产业发展滞后、集体经济贫瘠。全县 55 个贫困村普遍地处边远山区,基础条件差,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无集体经济和主导支柱产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不明显,发展的产业也存在“小、散、乱”等特点,品种繁多,零星分散,不成规模,质量不高,加上产地远离集镇,运输成本高,很难进入市场,即便实现销售,其产品附加值也很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同时,由于农民缺乏创新意识,想发展但苦于无门路,不知道该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即使在政府扶持下发展了产业,但没有龙头企业带动,造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经营格局无法形成,使得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政府一旦取消扶持,产业也就随之消失。出现“年年扶持产业,年年不见产业”的怪象,农民看不见增收前景,产业也壮大不起来,集体经济收入更是基本为零。

  (六)公共服务不足、社会保障有限。调查显示,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因灾、因学、因缺技术的共有 9540 户,占总量的 38.52%。由于卫生医疗保障、社会救助能力不足,致使贫困人口看病难、上学难、获得救助、减免和技能培训更是难上加难,如此恶性循环,只会造成贫困的代际相传和扩大蔓延,出现“原本贫困的人会越来越贫穷”的情形。

  (七)重视不够、人员不整、经费缺乏。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艰巨,要确保到 2020 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目标,需要全县、全社会更加重视扶贫、关注扶贫、共同参与扶贫。目前,由于县、乡两级扶贫办工作人员较少,尤其乡镇扶贫办人员大多为事业人员且身兼多职,流动性较强,其工作业绩既不能参与评职称,又不能享受其他方面待遇,工作情绪受到影响,导致队伍难以稳定。同时,因乡镇财政困难,人员经费得不到充分保障,致使扶贫工作开展力度不够,个别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工作积极性也不高。

  二、全县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困难

 (一)精准识别难。一是受建档立卡对贫困对象总数控制的要求,贫困对象统计工作难度大,情况复杂。我县的实际情况是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因灾因病返贫对象较多,出现“僧多粥少”现象。二是贫困户真实的收入难以概定,没有一个严格的统计方法来衡量谁才是真正的贫困户,造成少数较富裕户被纳入,还有部分真正的贫困户没有被纳入。三是一些地方未严格执行贫困人员认定标准和评选程序,贫困人口、贫困户的确定多由村干部决定,村民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关系户”、“人情户”依然存在。

  (二)精准实施难。一是精准扶贫工作量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运行机制也不够成熟,精准扶贫尚处于政策衔接期、机制转轨期,扶贫干部、乡村干部对精准扶贫政策把握不准,思想上有为难情绪。二是乡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差,能力素质有待提高。过去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有“油水”,现在实施精准扶贫一改过去“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要求项目要到村到户到人到产业,乡村无利可图,工作热情减退。同时,部分村干部对精准扶贫的概念认识还把握不清,在政策宣传层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扶贫政策讲的不详不透、宣传也不到位,在组织实施上也欠周密严谨。三是扶贫资金整合难度大。现有财政扶贫资金远远不能满足整村推进、易地搬迁、信贷扶贫等项目的资金需求,资金缺口较大。而部门资金都有各自考量和使用要求,整合使用资金难度大。同时,在整合有关涉农资金项目时,一些部门认为扶贫只是扶贫办的事,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象。四是扶贫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地位不高。县扶贫办现有工作人员不足,人员老化、结构不合理,处于“小牛拉大车”现状,部分乡镇和部门对扶贫开发不重视、不关注,分管扶贫工作领导对业务把握不清,政策不熟,对本地方情况不明,扶贫人员不能专职专干,部分乡镇扶贫办业务人员更换频繁,严重影响精准扶贫的实施开展。五是财政预算无法充分保障扶贫开发工作经费。当前,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全面攻坚期,工作任务量成倍增加,乡镇是扶贫开发工作责任主体,而乡镇没有扶贫工作经费和项目管理费,致使工作难落实、难推进。

  (三)精准到户难。一是“一户一策”实施难。在实施精准帮扶过程中,虽对每户贫困户制定了“一对一”的帮扶措施,但部分贫困户家庭青壮年、明白人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动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二是市场变幻莫测导致难以培育扶贫主导产业。受当前经济大环境影响,市场风云变幻莫测,一些农产品、畜产品价格呈现不稳定、阶梯式变化,农民难以摸清市场规律,无法规避市场风险,就算产业搞起来了,但终因市场因素而半途而废,一直也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即使一村一户搞了一品一业,但由于市场发育不良,有的甚至远离市场,造成产品

 滞销,农民怨声载道。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力弱。县域涉农龙头企业较少,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不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是空壳子、空架子,吸纳带动贫困户作用不明显。四是部分贫困户发展意识差,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甚至有些贫困户不以贫困为耻,反以贫困为荣,感觉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就可以享受国家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心理上存在“被扶持的优越感”。也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但由于思路不明,观念不清,缺失资金,缺少引导,盲目发展,导致失败,最终失去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四)精准帮扶难。我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全县所有党员干部和单位部门要挂钩帮扶 9.6 万贫困人口,平均每名干部就要帮扶 2 户贫困户以上,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也要帮扶多位贫困户。很多机构较小的单位和部门也相应安排挂钩联系 1 个村,由于机构小、单位干部职工也少,任务相对也更重。全县一个村就有贫困户几十户、甚至是上百户,县、乡干部按照县领导每人包联 3 户,县直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包联 2 户,县直一般干部职工每人包联 1 户的帮扶要求进行帮扶,结对帮扶剩余的全由村干部帮扶,大部分村干部每人包联 8 户以上。由于精力有限,导致帮扶效果不明显,实施帮扶被动应付,甚至不少单位把扶贫帮扶按照民政救济来做,搞搞看望慰问、发发油米红包就算帮扶,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开发式扶贫帮扶应有的作用。

  三、开展精准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一)瞄准贫困对象,切实做到“扶真贫”。

  一是及时更新完善建档立卡数据库。建立脱贫退出和返贫纳入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对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及时更换,应该纳入而没有纳入的要及时加进来。二是对五保户、低保户和无发展潜力的对象,与民政部门做好有效衔接,纳入民政保障。三是对具备条件容易脱贫的对象,要优先纳入脱贫计划,让其早日脱贫。四是对贫困户致贫原因进行分类,因户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这样采取针对性的扶持措施,调集有限的资源,让贫困户得到有力扶持,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二)记准扶贫理念,切实做到“真扶贫”。

  牢固树立“一切为了贫困群众”的扶贫理念,带着真实感情“真扶贫”。一是落实“第一责任”。

 党政一把手要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把扶贫工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要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坚持以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好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人力调配、检查

 指导等工作。二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打破以往的政绩观,少一点锦上添花,多一点雪中送炭。要把扶贫工作的主战场转移到边远高寒落后的山上。要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加大对乡镇、县直单位党政一把手履行扶贫责任制的考核问责力度,每年对扶贫开发成效进行考核问效,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实行问责机制。三是加强扶贫队伍建设。配强配优县乡扶贫队伍,增加人员编制,保证扶贫干部能够专职专干,队伍稳定。四是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因村选派第一书记到村任职,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三)选准致富路径,切实做到“真脱贫”。

  脱贫致富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必须要选准致富路径,变输血为造血,否则会出现“一边扶贫、一边反弹”现象。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要充分结合贫困村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选择适合本地条件,有优势、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积极引导贫困户规模发展,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培育出贫困户增收项目。二是培育市场主体,发展产业要与市场衔接。通过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和“ 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模式,因地制宜的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主动引导贫困户加入发展生产,走共同富裕道路。三是发挥贫困户主体作用,激发贫困户致富愿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要建立惠农政策激励机制,实行以奖代补,鼓励贫困户发展生产。四是将片区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打破行业部门限制,进行扶贫资源的大整合、大规划,在片区范围内针对不同的贫困特征和不同的制约因素,从“点、线、面”不同层级立体解决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问题,使最贫困的人群既能够分享到精准扶贫开发的资源,又能够从片区扶贫开发及区域经济发展中受益,真正实现集中各方力量,彻底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村公共基础设施环境。

  (四)精准帮扶责任,切实做到“真落实”。

  落实精准帮扶责任就是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要根据包村、包户任务,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因人施策。一是明确帮扶责任。各级帮扶单位要将驻村帮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积极为挂钩帮扶的贫困村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办实事;要加强对社会扶贫...

篇四: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攻坚视察情况调研报告 两篇 篇

 【篇一】

 xx 县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重,是全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为进一步推动 xx县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十三五”末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xx 年 5 月 26 日,xx 市第七届人大代表 xx 第二活动小组在县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开展了主题为“脱贫攻坚”的调研活动。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视察、随即讨论、职能部门汇报、产业主体介绍、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 xx 县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真抓实干,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近年来,xx 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加大组织领导、政策支持、资金投入、项目扶持、结对帮扶等工作力度,严格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各项措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xx 年,xx 县脱贫攻坚首战首胜 xx 年以来,xx 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在全县组织展开了规模空前、力度空前的脱贫攻坚大会战。领导重视程度、帮扶工作力度、资金投

 入强度、政策支持广度、因户施策精度、工作推进速度都实现了前所未有。县乡村三级都成立了党政领导挂帅的脱贫攻坚领导组,层层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状。市、县两级共落实领导包村 42 个,下派第一书记 103名,驻村工作队 121 支、队员 285 名,落实包户党员干部 4487 名。全县整合涉农扶贫资金 1.03 亿元,其中县级财政首次安排扶贫专项资金 1200 万元。xx 年扶持 75 个村实施了产业脱贫项目,完成移民搬迁 1806 人,落实生态扶贫 1800 人,社会兜底扶贫 1116 人,资助贫困大学生 62 人,医疗救助贫困人口 2100 人,临时救助生病、受灾贫困人口 1930 人。为 16 个贫困村升级改造道路 34.9 公里,14 个村实施了贫困村饮水安全提升改造工程,在 40 个村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及光伏发电配套项目,对 145 个建档立卡户实施了危房改造。xx 年,xx 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7929 元,较上年增长 6.8%。当年完成贫困村退出 51个,8069 口贫困人口脱贫,实现了攻坚之年首战首胜。在全省 xx 年度脱贫成效综合考核中,xx 县在 22 个省级贫困县中,综合成绩排名位居第 8 位。

 (二)xx 年,xx 县脱贫攻坚开局良好 xx 年以来,xx 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xx 年脱贫摘帽,2018 年整体脱贫”这一目标,早谋划、早动手、

 早安排,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民声工程,按照“对标找差距,超常补短板,下足绣花功,摘掉贫困帽”的基本要求,主攻产业扶贫,着力补齐“短板”,加快工程推进,加强兜底保障,加大整合力度,强化责任落实,脱贫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脱贫攻坚开局良好,胜利在望。

 一是主攻产业扶贫,解决稳定增收问题。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重点,也是带动贫困户致富增收、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的主要措施。这次调研所到之处,六泉乡小番底村乡村旅游产业、古郊乡乡村人家产业、潞城镇西八渠村食用菌养殖和中药材种植产业,都能看到各地依托当地优势,发展了一批产业脱贫项目,为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今年,xx 县继续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从根本上解决了稳定增收问题。一是在建立“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体系上下功夫。重点解决贫困村产业发育不足,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目前,完成了产业扶贫主体和产业扶贫项目的公开招募和征集,已有 54个企业、专业合作社和服务组织申报,可带动贫困户7000 多个。如国新晋药 xx 中药有限公司以贫困村为重点,采取最低保护价收购方式,在全县建立万亩党参基地,每亩保底年收入 3000 元以上。正嘉养殖有限

 公司则采取向贫困户提供种猪,订单回收商品猪的方式,与贫困户结成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在推进脱贫产业项目进村入户上下功夫。按照贫困村年内实现“五有”(贫困村有脱贫产业、贫困户有增收项目、有专业合作社组织、有龙头企业带动、有能力的贫困户有劳动技能)目标的要求,xx 县坚持“立足当地实际和适应市场需求相结合、近期增收与长远发展相结合、贫困户增收与村级集体经营“破零”相结合”的原则,围绕“五大特色产业+光伏+电子商务”的扶贫主导产业,指导每个贫困村都确定了产业项目。目前,已有 106 个贫困村,申报脱贫项目 166 个,现已全面进入实施阶段。三是在推进金融扶贫上下功夫。今年以来,xx 县把金融扶贫作为解决贫困户近期增收脱贫的重要举措,强力推进了“五位一体”(政府支持、银行放贷、贫困户承贷并受益、主体企业使用、保险保障)小额信贷扶贫政策的落实,通过制定实施办法,召开现场会议,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吸纳主体,一批有实力、有信誉、有带动能力的工商企业加入到了产业扶贫和资产收益扶贫的行列。目前,已有鸿生集团、兰花中药、古陵山食品、金峰工贸、羊明化工等 20 多个企业与贫困村进行对接,预计使用精准扶贫小额信贷 6000

 多万元,可为 1200 多个贫困户每年带来 3000 元的纯收入。

 二是着力补齐“短板”,解决基础薄弱问题。基础设施条件差、改变面貌投入多、难度大,一直是制约 xx县许多贫困村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xx 县对照贫困县退出的标准,协调有关部门对所有贫困村在饮水安全、村通公路、用电保障、文化卫生、通讯网络、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了集中排查,本着“缺啥补啥,限期达标”的原则,分行业建立了问题台账,共排查出问题 227 条。目前,各部门行动计划已完成,各项工程已进入实施阶段,以 xx 年底为最后期限,逐村逐项提出了问题解决方案,并列出了时间表,确定了责任人。交通扶贫将实施 70 公里路面改造工程,解决 21 个贫困村行路难问题;水利扶贫实施 64 个行政村饮水安全工程;电力扶贫改造水电网内 18 个贫困村供电实施,确保村村通动力电;同时,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缺项问题也将进行排查解决。

 三是加快工程推进,解决易地搬迁问题。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民心工程,也是 xx 县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之一。按照省、市关于移民搬迁两年任务一年完的要求,xx 县 xx 年任务为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 4500 人,

 同步搬迁 200 人,成为脱贫攻坚中难度最大的任务。为加快工程进展,xx 县继续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兜底安置三条途径同步推进的方式,在加紧原有 6 个集中安置点配套工程完善,保证入住率的同时,重点加快集中安置小区和特困移民敬老院建设。新开工建设沙上头移民小区二期工程、启动阳光移民小区建设工程、潞城特困移民敬老院二期和西河底特困移民敬老院工程,努力实现当年 4700 人的易地搬迁扶贫任务的完成。目前,各集中安置点正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6 月底之前将全部开工,2 个集中安置点具备售楼条件,两个特困移民敬老院具备入住条件。

 四是加强兜底保障,解决致贫返贫问题。为有效遏制致贫返贫现象的发生,xx 县通过加强各项保障制度和精准扶贫的衔接,形成了有效的兜底线保障体系。一是提高低保补助标准。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以及五保户、“三无”人员实行政策兜底,所有低保、五保标准达到脱贫线以上,并做到应保尽保,具体的政策方案正在制订之中。二是对贫困户危房改造实现全覆盖。全县将整合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移民搬迁资金、市级农村特困群体住房改造专项补贴资金,对所有居住在危房中的贫困户,采取异地搬迁、新建安居房、置换安全住房、改造危房等措施,

 彻底解决危房问题;三是财政出资 70 多万元,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缴纳了大病医疗和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大病补偿最高可达 20 万元,意外伤害最高补偿 1万元。为减少因病、因灾返贫现象增添了一道屏障。

 五是加大整合力度,解决资金投入问题。缺少发展资金是制约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xx县 xx 年县财政预算安排扶贫专项资金增加至 1400 万元,较上年净增 200 万元。与此同时,全面推进财政涉农资金整合,集中用于脱贫攻坚。制定出台了《xx县 xx 年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方案》,首批整合的 8862 万元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已安排落实到项目,正在陆续下达,涉及到脱贫攻坚八大工程、二十项行动的所有方面,可带动其他渠道投入资金 5222 万元。近期,进入扶贫资金整合平台的 5200 多万元资金将进行第二次安排,为脱贫攻坚提供财力保障。

 六是强化责任落实,解决帮扶成效问题。针对精准扶贫工作中帮扶力度不到位、精准度不高、信息资料不完善、群众满意度较低等突出问题,xx 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于5月16日召开了脱贫攻坚基层基础工作百日会战动员大会,要求在 8 月底之前,集中 100 天时间,动员一切力量,进一步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的基层基础工作,重点解决脱贫责任不落实、措施不精准、质量不达标、群众不满意等 10 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目前,各包村单位、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等各方面力量正在全力以赴,进村入户进行走访、查摆问题,积极整改。同时,加大监督、督查力度,力求百日会战取得明显成效,脱贫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二、正视问题,坚定攻坚必胜信心 通过调研,总体来看,xx 县的脱贫攻坚态势喜人,成效显著,但是,由于脱贫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紧迫性,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应对引起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脱贫意识有待加强。从调研情况来看,少数干部对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性、艰巨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全力攻坚的意识不够强烈,工作力度不够。部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习惯于吃低保、靠救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特别是在国家加大对贫困群众帮扶力度的大背景下,更是助长了少数贫困户的依赖思想,脱贫动力不足,成为脱贫攻坚的最大障碍。

 (二)产业发展困难,增收渠道不通畅。受结构调整、市场变化、环保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大宗农产品价格低迷、务工就业渠道受阻,农村群众的就业压

 力加大,对稳定脱贫形成了新的压力。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一方面贫困村、贫困户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脱贫产业难选择,项目难实施。部分贫困村干部群众思想保守,瞻前顾后,农村致富带头人缺失,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村的老弱病残不能干事,只能在传统农业上苦守苦熬,新产业发展困难。另一方面产业扶贫带动能力不强,我县经济处于小农经济状况,规模小、效益低,农业结构调整推进缓慢,发展和提升空间有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扶贫产业少,经济效益不高,辐射带动不强。此外,一些脱贫项目管理粗放,劳民伤财,难以收到预期效益。

 (三)工作进展参差不齐,帮扶效果不够明显。一是帮扶单位自身能力不足。单位之间存在资源差距,一些帮扶单位人数少、实力弱,一些企业自身发展不足,没有帮扶能力。二是帮扶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驻村帮扶干部对扶贫工作不上心、不上手,对产业到户不热心、不落实,甚至还存在不在岗、不到位现象。三是帮扶思路不清晰。一些驻村干部缺少基层工作经验,在协助村干部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帮扶效果不够明显。

 (四)宣传力度不够,社会氛围不浓厚。社会各界对脱贫攻坚政策认识不够,不能很好地发挥各自职能

 全面投入到扶贫脱贫事业中,全社会关心扶贫、关注扶贫、支持扶贫事业的气氛还没有完全形成,扶贫力量与脱贫形势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加大力度,坚决打赢脱贫硬仗 按照 xx 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11613”发展战略,xx 年要摘掉贫困县帽子,2018 年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城拔寨的关键阶段,形势逼人、时不我待,为了真正打赢这场硬仗,提升xx 县整体发展水平,努力建成脱贫攻坚样板县。根据调研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一是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把脱贫攻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坚决打胜这一硬仗。二是进一步加强驻村干部的管理。强化用人导向,对完成工作出色、各方面反映良好的同志,大胆使用,优先提拔和晋级。三是进一步落实帮扶责任。坚决杜绝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干部不在岗、不到位问题,对驻村干部的优秀典型和亮点,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协助村干部做好发展规划,促进贫困村早日脱贫致富。四是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制。认真实施单位包村、干部驻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制度,继续实行

 各级领导包抓、单位包村目标责任制,强化目标责任阶段考核和年度考核,不脱贫不脱钩,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强化产业支撑,进一步巩固精准脱贫。衡量脱贫成效,产业支撑是关键因素。一要因地制宜选准产业。要本着因村施策、因户施策的原则,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区位条件,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宜商则商,选择发展前景广、带动能力强的脱贫产业,把脱贫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二要创新机制推动产业。针对许多贫困村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实际情况,创新扶贫形式,采取优惠政策,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贫困村建基地、搞加工,要建立各类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吸纳贫困群众就业打工,增加工资性收入;通过“经营主体+基地+贫困户”、“经营主体+村集体+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增加经营性收入;通过各级扶持资金入股合作社和企业,增加转移性收入;通过土地入股合作社和企业,增加财产性收入,确保贫困户通过多种渠道受益,实现稳定脱贫。

 (三)强化技能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把贫困农民的培训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措施,要丰富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对建档立卡贫

 困户的就业意向、务工状况、技能需求等项目登记造册,有针对性地组织技术技能培训。...

篇五: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贫攻坚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三篇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三篇

  脱贫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摆脱贫困。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一篇

 一、某镇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

 某镇位于__县东北部,因驻__村而得名。耕地面积 5.8 万亩,区域内光照充足,灌溉便利,积温高,水质好,属哈密瓜的生产区。同时某镇依托棉花种植优势,建成了多家棉花加工企业,有木材加工企业多家,形成__县东北片最大木材加工基地。近年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北部杂果区、中部冬枣葡萄区、南部哈密瓜生产区的产业格局。目前,冬枣、苹果、哈密瓜和畜牧业已成为某镇镇域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

 党的十九大以来,某镇财政所立足镇域实际,以助力脱贫攻坚、发展致富产业为工作重点,牢固树立依法理财、为民服务理念,不断夯实镇财政实力,重点保障民生支出,着力为乡村振兴提供财力支撑,积极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强资金保障,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科学安排、合理调度,优先保障民生等涉农项目资金。严格项目管理,依托财政资金就地就近监管系统,建立财政涉农资金管理清单,全面反映财政涉农资金的规模和结构、项目进度和资金拨付情况,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提升作风效能,继续加强财政干部职工业务能力提升,进一步规范和简化办

 事流程,深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办事效率,扎实开展了服务消除贫困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乡村面貌和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百姓生活的幸福感进一步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做了有益探索。

 二、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问题

 当前,某镇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发达,现代农业发展乏力。建设现代农业,就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不断提升农村的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优又快发展。通过积极探索规模式经营和集约式经营等方式,提升农村三资整合整治力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当前,某镇村民合作的愿望比较强、需求也较大,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扶贫产业园建好了,但是如何有效管理,有效经营,变亏损为盈利,迅速拉动对贫困户的帮扶能力,对镇域经济的拉动能力,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短板,亟须加快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产业支撑体系,切实增强发展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人居环境整治不彻底,生态治理资金投入不足。习总书记来陕调研时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近年来,某镇一直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尽管县财政在三农领域的投入逐年加大,但镇党委

 政府用于乡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领域的农村财政资金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生态治理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居环境的治理。

 3.乡镇建设资金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想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撑。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幸福感。部分村在改善村

 道路交通打水泥路需要村党支部垫资;为村民解决用水不足、贫困户房屋修缮、异地搬迁户复绿等问题得想方设法凑钱;改善人居环境,实行三改:改厕、改大门、改厨房,虽然每户有一定数量补贴,但资金仍然不足等等。

 4.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积累明显不足。目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仍然是薄弱环节,虽然县局已经在扶持持农业新兴产业、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财政政策上给予了很大支持,但一些村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向不明、思路不活、办法不多,对发展集体经济还停留在喊口号上,或者只是有一些初步的设想,缺乏具体的思路、措施、办法,没有付诸实际行动;有的村级集体经济资源缺乏,土地大部分承包到户,村集体可利用的资源资产少,绝大多数村所属的林地、荒地、机动地等村级集体资源资产已拆分殆尽或发包出租,导致发展集体经济既无土地可用,又无资金来源。有的村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存在等靠要思想,只想输血、不想造血。

  三、乡村振兴的一些探索与实践一是找准自身位置,提升基层财政所服务功能。要做好一个部门的工作,发挥好职能,重在精准定位。__财政所找准自身位置,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对群众是服务窗口,对镇党委政府是帮手,对上级财政部门是桥梁和纽带。群众是民意的来源,通过设立为首问责任岗,来办事的群众可以舒舒服服的坐在吧台凳上查询补贴信息,吧台上摆着群众意见本,来办事的群众可以将要求填写在上面并对工作人员的服务

 进行评价。同时财政所的进门口还设立了群众意见箱,方便群众反馈意见。工作人员定期收集反馈信息,分类汇总。将对财政所工作人员的意见进行归纳,组织干部学习,及时整改;将对镇党委政府的意见反馈给镇政府,并给出所内意见,做好帮手;将对上级财政部门的反馈意见进行提炼,呈报上级财政部门,当好桥梁。通过精准定位,为助推振兴乡村下好棋。

 二是突出问题导向,注重镇域产业发展。只有产业兴旺,才能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增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某镇在打造特色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点着力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探索和创建,全面推行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或产业大户的多元合作模式,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发展,互促共赢,实现农民受益。一是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向乡村,提升乡村产业供给体系质量。二是不断稳步提高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满足农村居民

 对收入快速增长的迫切需求和强烈期盼。三是以创新理念发展农村互联网新业态,充分抓住 5G 时代农村电商机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精品小镇,解决平台不强的问题。以特色产业为基础,走产业兴镇、产业富民、产业支撑发展的路子。文化是特色精品小镇的内核。聚力规划引领建设精品小镇。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做好小镇空间布局、项目谋划,让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做到一镇一风格。大力发展消费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三是注重生态建设,打造美丽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相对于城市地区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但近年来以农村人居环境不佳、农业面源污染为代表的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某镇力争将不良降到最低,以农村环境整治为契机,全面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卫生改厕、环村林带、河湖池管护、污水治理、铁腕治霾等工作,全力打造现代化美丽__。同时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某镇 20XX 年建成全县首个村级文化大院,以村民综合服务中心为阵地,通过设置文化墙、印象宣传册等全面展示__历史文化、风情人物和农村新貌,让文化回归乡村。今年,某镇依托党建、文化,进一步打造多样式文化大院,继续构造多元素的文化大院,让文化回归人心。

 四是创新发展思路,探索村集体经发展新模式。在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中,切实加强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开展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扶持壮大村集

 体经济工作是实施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县委、县政府 1+思路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产业兴村经济行动的具体实践。不断加强政策理论、财政财务管理知识的学习,不断夯实日常财务管理基础。同时,__财政所作为镇域财务管理主体,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做到主动监管、热情服务,合力促进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以县农投公司培植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做强农业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在日常财务、账务管理进一步理顺管理管理机制、简化业务

 流程、明晰工作内容,__财政所作为服务镇村、加强基层财政资金安全监管的前沿阵地,积极主动承担起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财务账务日常管理,并将其纳入村级财务监管范畴,切实发挥好就近就地监管作用,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全力打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同时,更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我们将继续把优势做强、把特色做特、把产业做大、把机制做活、把环境做优,充分尊重人民意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鼓励和引导全镇人民投身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为实现创建全县园林示范镇,打造美丽平安新__的乡村振兴愿景贡献基层财政力量。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二篇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我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前者立足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者着眼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以乡村振兴战略思路开创脱贫攻坚新局面,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基础,做好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根据《XX 州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报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工作有关做法的通知》要求,我市高度重视,结合实际,认真梳理总结,现将主要做法及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合力攻坚,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工作是前提和基础。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XX 市聚焦贫困对象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着眼六个精准,着力从基础设施改善、产业融合发展、住房保障、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提升等方面举全市之力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经过几年的合力攻坚,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绝对贫困及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一)合理规划城乡布局

 XX 市摘帽出列后,结合不同条件下对 XX 市城镇发展结构的要求,XX 市未来城镇的建设应以中部坝区城镇的建设作为核心,按照围绕坝区,带状组团化发展的模式进行。

 XX 市市域城镇的发展将按照优先保护、集中发展、突出特

 色、强化预留的空间布局方式,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形成一轴、两心、两带、三城、三区、七镇的带状组团化用地空间布局结构。

 一轴:即沿中部坝区走向形成的 XX 一体化经济发展主轴。是集交通、城镇建设、XX 市大河景观廊道于一体的综合化发展走廊,是 XX 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核心地区。

 两心:通过对 XX 市和 XX 坝区耕地的保护,形成展现 XX市亚热带风光和田园景观的两大生态绿心。围绕绿心,建设山地城镇,形成 XX 市特色化的城镇建设模式。

 两带:结合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沿边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依托 XX 市作为国家边境城市的时机,以边防、国防公路提升改造为基础,把 XX 海通道纳入全省重点边民通道建设,加强 XX 海与XX 的联动,发展边民互市、生态养殖,探索 XX 开发的可能性,积极培育 XX 的沿边经济带,促进边疆繁荣稳定。以 XX 为重要节点,培育 XX 梁经济带。

 三城:沿经济走廊形成 XX 市中心城区、XX、XX 三个主要的发展城镇。是未来 XX 市城镇功能发挥,产业集中布局的主要城镇。

 七镇:在 XX 市南部和北部山区,集中建设 XX 个乡镇,通过配套设施的建设,服务广大的山区村寨。并强化 XX 海边境口岸城镇功能、XX 山 XX 族民族旅游小镇以及 XX 区域性品牌旅游小镇的建设。

  (二)要素配置不断完善

 1.资金要素。围绕《XX 市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6-20XX)目标,为不断持续巩固 XX 市扶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发生,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继续巩固提升产业扶持,每年制定出台《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安排扶贫专项资金扶持全市所有有劳动能力及发展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能得到农业产业扶持,实现全市贫困户有持续、稳定的增收产业。

 在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的大背景下,对贫困村只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产业发展投入的情况,针对 XX 市来说主要原因有: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太差,部分村组基本的人畜饮水、村内道路等近 2 年才得以解决,而部分村组由于原来投入资金有限或一次投入不足等原因影响建设质量的,也需要再投入;二是 XX 市地处边彊,交通及各方面信息相对闭塞,加之又缺乏产业发展规划人才等原因,无法找到真正适合本地的产业发展突破口;三是争取上级资金加大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产业齐上阵;四是引进特殊人才或选优派强组队调查研究、出门学习求经,拿出一乡一规划,有重有轻,稳步推进。解决好产业扶贫资金主要用于贫困村、贫困户,而产业发展急需的品质改良、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市场体系建设、品牌打造等基础性工作缺乏资金支持的问题。目前,XX 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政策,上级

 确实给予了贫困县很大的自主权,但由于各级整合资金工作相关指导性意见、长效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上级对整合工作的考评考核较多,市级因怕政策吃不透导致资金投向偏差,所以目前涉农整合资金基本上还未投入到品质改良、技术服务、市场体系建设、品牌打造等方面。下一步希望中央、省级各部门多指导多培训,并进一步完善整合工作一系列配套措施,加大加强以上产业资金投入,并将其列入县级约束性目标任务。

 2.人才要素。一是全面落实人才培引工程,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积极...

推荐访问: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攻坚 扶贫 调研报告

最新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协多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2021024252号-1